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2份豌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荚宽>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荚长;关联顺序为:荚宽>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两种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影响豌豆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影响百粒重的直接性状为主茎节数,影响单株荚数的直接性状为单荚粒数和主茎分枝数,因此在筛选培育新品种时应注意考察主茎节数与主茎分枝数,以减少这些性状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田种植,在小扁豆成熟期对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结荚节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荚粒数、单株产量、荚长、百粒重等10个性状,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收集的国内外205份小扁豆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这些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结荚节位、单株粒数、分枝数、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单荚粒数、荚长。1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60.41%。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与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株高、分支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结荚节位相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单株粒数相关。聚类分析将205份种质在遗传距离为30时分为六大类。筛选出42份单株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荚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百粒重高的种质。  相似文献   

3.
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皎 《作物杂志》2006,22(4):23-25
以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青海蚕豆为母本,与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外来种质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6个组合。分析了株高、始荚高、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蚕豆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尤其是有效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完全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2)应根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和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亲本和较优的杂交组合;(3)8个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百粒重>株高>荚粒数>有效枝>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百粒重>株高>有效枝>荚粒数>单株荚数>始荚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在改良品种粒重时,可进行早代选择,而其他性状的遗传力中等偏低,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应连续多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研究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其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为绿豆高产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2016-2017年)的25份绿豆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荚粒数变异系数最小,仅7.30%(2017年),产量变异最广泛,变异系数为35.86%(2016年);产量除与荚长(r=0.609)、荚粒数(r=0.679)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荚长>株高>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并且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荚长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综合分析表明,在绿豆高产育种中,荚粒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且直接与间接效应均表现优良,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荚长和百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值,也应作为主要筛选对象,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性状的相互影响与均衡发展,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
半无叶型豌豆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半无叶型豌豆不同品系的株高(x1)、单株荚数(x2)、分枝数(x3)、百粒重(x4)、单株粒数(x5)、双花双荚数(x6)和单株籽粒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排 序为单株粒数>百粒重>分枝数>单株荚数>双花双荚数>株高,其中,各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 的直接效应中单株粒数最高,间接效应中单株荚数通过单株粒数对籽粒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利用半无叶型豌豆育种中,应以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为主,同时要注意增加双花双荚数,适当兼顾百粒重及其它。试验证明半无叶型豌豆在高产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1992和1993年间,在春蚕豆主产区青海西宁及河北张家口联合鉴定了108份蚕豆优异资源,综合评价出31份大粒、11份多荚、14份多粒、11份长荚、22份矮生、5份多分枝及9份高蛋白的单项优异资源及一批复合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丰富我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提供物质保障,对引进的104份斯洛伐克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株高偏高、穗子较大、千粒质量偏低的特点,且株高、穗长与千粒质量三性状均与对照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0.08~0.37,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株穗数>株高=主茎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小穗数,表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4份冬性种质与40份春性种质的千粒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穗粒数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株穗数、穗长和小穗数差异不显著;株高与株穗数、株高与穗长、穗长与小穗数、穗长与穗粒数、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质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4份种质分为4类;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3份,可直接作为亲本材料应用于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遗传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2个蚕豆品种进行花期打尖处理,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提出花期打尖处理的最适层数,为蚕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花期打尖层数的增加,蚕豆株高逐渐增加;单株总荚数、总分枝数(达蚕1号)、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均先增后减;始荚高度、单荚粒数、总分枝数(成胡15)、主茎节数和荚长受打尖处理影响较小;产量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打尖层数为第8层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蚕豆产量与百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总荚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株高与百粒重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打尖层数与蚕豆产量的关系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适打尖层数为第8~9层。  相似文献   

9.
对湖北省已编目的121份豌豆地方品种资源主要性状进行了归类、鉴定评价和相关性分析,提出在豌豆育种工作中,应选择枝多、荚多、粒多的品种,并注意协调好百粒重与单株英数和单荚粒数之间的关系。鉴定出的一批优异种质,可用于科研和生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形态性状的青海蚕豆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53份供试蚕豆资源的开花天数和株高等18项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和分级整理,利用NTSYSpc软件对其表型性状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过程中结合育种需要,优先选择花色、开花习性、粒色和脐色等性状特异性较大的种质,次要选择荚粒数和百粒重等优质性状的种质,初步构建21份核心种质,占总体资源的13.73%.结果显示,这21份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总体资源差异不显著,表明初步构建的蚕豆核心种质能代表总体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海省蚕豆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来自四大洲 17 个国家的 253 份蚕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研究蚕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2 个农艺性状在不同蚕豆种质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 9.97%~58.45% 之间,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粒厚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及百粒重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蚕豆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3 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75.2578%,其中百粒重、籽粒表面积、粒长、粒宽、单株有效籽粒、单株有效荚、单株产量等性状是蚕豆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基于 UPGAMA 的聚类分析将 253 份参试蚕豆资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群主要特征为籽粒较大,单株产量高,是培育大粒高产品种的重要材料来源;第二类群籽粒较小,百粒重较小,是选育粮饲兼用型蚕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综合分析国外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为我国蚕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旨在明确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共441份水稻种质的恢保关系和强恢种质分布地区,为高效选育恢复系、保持系提供优异亲本。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明218A’为母本与外引种质测交配制441份测验种。以自然结实率为指标,鉴别恢保类型。鉴定出恢复型种质53份,保持型种质43份,半恢半保型种质333份。分析53份恢复种质的分布地区,结果表明来源于亚洲国家(地区)种质最多,达到了33份,占恢复种质的比例为62.3%;筛选出美国强恢种质6份,占来源美国种质31.6%;来源于欧洲种质仅2份,占来源于欧洲种质的比例为5%,欧洲恢复种质相对较少。对53份强恢种质测交F1与测交父本7个重要性状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其中株高(r=0.97**)、千粒重(r=0.934**)和穗长(r=0.747**)3个性状达极显著相关,而其余的4个性状的相关不显著。相关程度的大小顺序为:株高>千粒重>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自然结实率。野败型不育系强恢的种质5大洲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恢复系的株高、千粒重以及穗长对杂交种F1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从339个大豆品种中选取生育期小于100d的103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特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生育前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1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R7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2)遗传力>60%的农艺性状分别为结荚高度、株高、主茎节数、R1、百粒重、生育前期、荚长、生育后期、全生育期。3)相对遗传进度的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株高、单株粒数。4)遗传变异系数>25%的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  相似文献   

14.
为更精准筛选和选育不同用途二棱大麦品种,对38份不同来源及用途的二棱大麦品种(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和不孕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二棱大麦品种(系)有效穗数、产量、穗长、不孕粒数及蛋白质含量变异丰富,株高、千粒重及穗粒数变异相对较小,二棱大麦育种的增产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有效穗数的适度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二棱大麦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且多个性状均可影响产量,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二棱大麦品种(系)在遗传距离10水平上可聚为中秆大粒型和矮秆多穗型两类。主成分分析将38份二棱大麦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5.5807%;以前4个主成分得分值为指标进行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分析38份二棱大麦品种(系)在特定因子性状上的差异,结果为创制优异种质及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通扁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个南通地方扁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区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达到44.62%,而始收天数性状的变异系数仅为3.15%;百荚重与荚长等4对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7个性状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每荚粒数对小区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7054),因此对每荚粒数进行直接选择是扁豆高产育种的有效方法;荚宽对小区产量的负向直接作用最大(P=-0.5299),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选择荚宽较小的品种有利于获得高产,但荚宽过小会降低每荚粒数,从而影响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6.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镇林 《种子》1999,(5):25-27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7-^**_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音 高度显著正相关,(r=0.743^**-0.957^**),但偏相关分析,百粒重分别与粒数和粒茎比 ,那么对单株产量的相关也可达显著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绿豆机械化生产是未来绿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南阳盆地种植28个绿豆品种(系),分析其农艺性状与第1批荚果产量的关系,为适宜机械化的绿豆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第1批荚果产量与其主要性状的关联顺序为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荚长>百粒重>主茎分枝数,其中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和荚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表型聚类发现,绿豆品种(系)遗传基础狭窄,在改良适宜机械化生产性状的同时,应拓宽品种(系)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8.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分析了种质资源的抗蚜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由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分析可知:金铃麦1号与千斤早优系为中抗种质资源.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蚜情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不孕小穗>穗长>株高>颈长>穗下节长>可孕小穗>成穗数>整齐度>穗粒重>穗粒数;参试品种与参考品种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为:千斤早优系>豫70>陕糯1号>金铃麦1号>东旱1号>3399>长武613>98-10-30>Astron> PI 262660.聚类分析表明,可以把种质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PI262660一个种质资源;第二类有98-10-30和Astron两个种质资源;第三类7个种质资源,分别为金铃麦1号、千斤早优系、东旱1号、陕糯1号、豫70、3399、长武613.通过对小麦抗蚜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了主要性状和优异的种质资源,为抗蚜品种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筛选适宜春化栽培的鲜食蚕豆品种,并明确相应的播种时期。[方法]选用3个鲜食蚕豆品种(‘ZB-7’、‘ZB-9’和‘慈蚕一号’)、选择3个播种期(9月18日、9月23日、10月3日),开展春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和不同播期对鲜食蚕豆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不同鲜食蚕豆品种对春化栽培蚕豆的单株荚数和总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对3粒荚数和3粒荚重量占比、早期产量有显著影响:“ZB-7”的3粒荚数和重量占比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ZB-7”和“ZB-9”的早期产量显著高于“慈蚕一号”;不同播期对春化栽培蚕豆的单株荚数无显著影响,对3粒荚数和3粒荚重量占比、早期产量、总产量差异显著:9月18日播种的蚕豆3粒荚数和3粒荚重量占比显著高于10月3日播种的蚕豆,9月18日和9月23日播种的蚕豆早期产量显著高于10月3日播种的蚕豆,而9月23日播种的蚕豆总产量最高,显著高于10月3日播种的蚕豆。经产值测算,9月23日播种的‘ZB-9’蚕豆每公顷产值最高,达300333.87元,比10月3日播种的‘慈蚕一号’增146364.32元,增95.06%,差异达显著水平。 [结论]鲜食蚕豆春化栽培宜选择“ZB-9”在9月23日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