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泥沙搬运的影响,选取构筑堆积体的2种扰动土壤,设定4个放水梯度(8,12,16,20 L/min)在32°条件下进行野外冲刷试验。结果表明:2种坡面产流产沙率均随冲刷延时呈"多峰多谷"变化;较扰动风沙土堆积体,扰动红壤堆积体产流产沙率均随流量增加上升速率较缓;流量20 L/min时,重力在扰动风沙土堆积体坡面侵蚀中发挥主导作用;各放水梯度下2种堆积体坡面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1,R~20.99);随流量增大,搬运泥沙颗粒组成均接近原状土,扰动风沙土坡面径流搬运泥沙颗粒以砂粒为主( 60%),扰动红壤坡面径流搬运泥沙颗粒各组分比例相对均匀(各组分含量为24%~41%)。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土壤类型堆积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控措施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校正后的基于GIS的USLE模型预测了黑土区域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小流域年侵蚀量值范围在0~60t/(hm2 a),无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7%,56.2%,18.6%和0.1%。研究区坡顶土壤侵蚀量较少〔0~5t/(hm2 a)〕,坡肩和坡背侵蚀量较大〔3~15t/(hm2 a)〕。基于GIS的USLE不能够很好地模拟黑土区坡麓和坡足区域土壤沉积和侵蚀沟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可以较好地模拟坡顶、坡肩和坡背处的土壤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对位于亚拉巴马州北部石灰岩流域内土壤中~(137)C_s——一种核试验的放射性尘埃——进行了测量.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剖面中的~(137)C_s活性,②确定用~(137)C_s法计算的土壤侵蚀和沉积,与用USLE估算的侵蚀及与流域出口处测得的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对代表轻微侵蚀区的分水岭、侵蚀区的边坡和沉积区的坡脚的耕地土壤样点46cm深的三维土壤剖面中~(137)C_s活性进行了分析.并把这些值与毗邻的未被干扰的林地中测得的~(137)C_s:活性(作为基数)进行了比较.对用~(137)C_s.活性损失值计算的侵蚀值与USLE计算的坡面侵蚀值进行了比较.对轻微侵蚀坡横断面,用~(137)C_s计算的年均(1954~1987年)土壤侵蚀速率与USLE计算值接近(28和26t/hm~2·a).~(137)C_s计算的侵蚀边坡上的侵蚀量比USLE计算值大27%~80%.984~1988年种植棉花期间,USLE计算的上游土壤流失量为9~52t/hm~2·a.在小流域坡脚沉积区以下测得的泥沙流失量仅为1~4t/hm~2·a.沉积区土壤剖面中的~(137)C_s活性为典型喀斯特地形区小流域产生的大量泥沙沉积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4.
耕作导致的土壤再分布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梯级法、DEM和模型法研究三峡库区传统锄耕条件下的耕作侵蚀速率,同时采用双环法测定未进行耕作扰动区、耕作侵蚀区和堆积区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异。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坡度为12.63%的线性坡的单次耕作侵蚀速率为25.02 t/hm2;各小区的土壤入渗速率和入渗时间均可以用Kostiakov公式(f=a·t-b)进行很好的拟合,然而耕作侵蚀区、耕作堆积区和未扰动区之间由于土壤紧实度和耕层深度变化而对土壤水分的入渗特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相对于耕作堆积区,耕作侵蚀区的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均具显著减低,因而会显著地加强水蚀作用。与此同时,单纯耕作松土导致的土壤紧实度变小被证明能够显著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因而能够显著地增加入渗量,从而减少水蚀强度。  相似文献   

5.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损失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损失量的定量研究可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依据.该文在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支持下,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估算了丹江鹦鹉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损失量,并进行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40 t/km2,侵蚀强度为中度.其中强度侵蚀以上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4.1%,侵蚀量为4573.0 t,却占年侵蚀总量的84.8%,其主要是坡度较大的坡耕地,是流域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量差异较大,林地、草地和农地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09.7、1511.8和4606.5 t/km2.林草地年侵蚀量较小,农地土壤侵蚀量占流域总侵蚀量的95.3%.坡度每增加5°,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模数增加量比坡长每增加5 m的增加量要大1~2倍.研究区表土流失造成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损失量分别为3.81、3.52和101.45 t,其中农地的养分损失量最为严重.流域泥沙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年均流失模数分别为1.01、0.75和38.43 t/(km2×a).该研究可为水源区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治理以及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系统反映黑土区典型水蚀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基于连续的Landsat TM/OLI影像计算NDVI,并基于优化后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参数,结合实地调查,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基于单位流量加权侵蚀沉积模型(USPED)分别模拟了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00—2021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沉积分布格局,并通过融雪侵蚀模型(SHI)模拟了2017年春季融雪侵蚀空间分布,综合分析了小流域的侵蚀格局成因。结果表明:2000—2021年间CSLE模拟发现,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57 t/(hm2·a),平均土壤流失量为0.55 mm/a,坡上侵蚀量较少[0~2 t/(hm2·a)],为微度侵蚀,坡中处于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等级,侵蚀贡献主要来自坡度2°~6°区域,占总侵蚀量的79.56%;USPED模拟发现,小流域78.11%面积发生侵蚀或沉积,其中侵蚀面积占流域面积24.89%,平均侵蚀模数为9.40 t/(hm2·a),且多集中在坡中和坡底侵蚀沟位置;沉积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3.22%,平均沉积模数为-4.39 t...  相似文献   

7.
湘中紫色土丘岗区水土流失规律及土壤允许侵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自1988~2003年,在湖南省衡南县谭子山镇坡度5~20°的石灰性紫色土丘岗地上进行了水土流失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水土流失与坡度、植被覆盖度及开发利用模式关系甚为密切.土壤侵蚀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坡度每增加1°,土壤侵蚀量年递增730~930 t/km2,坡度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土壤侵蚀量则减少60~100 t/km2,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等高作梯的旱耕地和园地土壤侵蚀量仅为顺坡直耕的旱耕地和园地顺坡的1/3左右;旱耕地、园地等高开垦的强度大,开垦之后1~2年土壤侵蚀量成倍增长;从水土保持角度看,林地乔、灌、草结合模式最好,裸地植草模式次之.应用土壤肥力平衡理论,选取化学退化主导指标N元素,并以石灰性紫色土恢复生态时土壤N1.5 g/kg为临界,与成土速度综合考虑,进行紫色土坡地土壤允许侵蚀量的研究,首次提出石灰性紫色土丘岗坡地土壤允许侵蚀量为每年170 t/km2.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丘陵区土壤耕作侵蚀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采用示踪法对四川丘陵区坡耕地的耕作试验研究 ,获得了土壤耕作位移和土壤耕作侵蚀的直接证据 ,确定了耕作侵蚀是四川丘陵区土壤流失的原因之一。试验结果指出 ,四川丘陵区单次耕作的土壤位移量为 43.70~ 6 4.47kg/ m;平均土壤耕作侵蚀速率为 6 5 .0 5~ 97.0 5 t/ hm2 .a。土壤耕作位移受地面坡度的影响十分明显 ,平均位移距离与坡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耕作侵蚀速率主要取决于坡体长度 ,只有在坡体长度相同的条件下 ,耕作侵蚀速率才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重庆南川岩溶区为例,用137C s法研究了岩溶区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上部侵蚀速率较小,平均侵蚀速率为400.8 t/(km2.a),最大侵蚀速率为1 138.4 t/(km2.a);坡面中部侵蚀加剧,平均侵蚀速率2 264.8 t/(km2.a),最大侵蚀速率可达3 760 t/(km2.a);坡面下部侵蚀减弱甚至堆积。土壤表层有机质、表层粘粒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坡面上的变化与土壤侵蚀速率具有负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定位土芯稀土元素(Eu)示踪法及中子活化技术,对蒋家塘小流域坡地土壤侵蚀空间分 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影响蒋家塘小流域侵蚀土壤肥力因素单因子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用加权法得到 每个评价单元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根据其数值的大小,将土壤肥力分为高(>0.45)、中( 0.25~0.45)和低(<0.25)3级.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1对蒋家塘小流域坡地土壤 侵蚀状况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部位较高,坡度较大,植被较少或裸 露的坡顶及上坡部位,土壤侵蚀量较大,侵蚀程度严重;而在地形部位较缓,植被覆盖度较 大的坡段土壤侵蚀量较小,侵蚀较轻.植被覆盖度较小,顺坡种植的坡段,土壤侵蚀量较大 ,土壤侵蚀严重;而植被覆盖度较大,等高梯田种植的坡段土壤侵蚀量较小,土壤侵蚀较轻 ;下坡部位土壤往往发生沉积.在整个小流域中,侵蚀程度严重(>100 t/hm2*a)的坡地面积比例为15.67%,侵蚀程度中等(10~100 t/hm2*a)的坡地比例为22.13%,侵蚀程度较轻(1~10 t/hm2*a)坡地比例为5.60%,无侵蚀(<1 t/hm2*a)的坡地比例为34 .23%.土壤肥力较高的坡地面积比例为22.00%,中等的为34.75%,低下的为20.85%.蒋家塘 小流域坡地土壤肥力水平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占总流域面积的55.60%,占坡地面积71 .62%. 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贫瘠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侵蚀严重的地方,土壤肥 力低下,侵蚀较轻或沉积的地方,土壤肥力较高,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肥力指数之间的相关指数为0.801(n=33),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黄河上游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对于维持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黄河上游水塔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上游典型区域湟水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该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有无梯田措施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从而量化了梯田建设对防治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湟水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呈现减小趋势,侵蚀模数由1 183 t/(km~2·a)降低至940 t/(km~2·a),减少幅度为20.5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均有所降低,其中耕地上的减幅最大为20.58%。15°~20°坡度区间的侵蚀模数减幅最显著,为23.11%。通过有无梯田措施情景模拟发现,湟水流域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由940 t/(km~2·a)降低至有梯田的837 t/(km~2·a),减少11.00%。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壤侵蚀一直是我国开展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RUSLE模型分析了凉山州孙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特征,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孙水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954.32 t/(km~2·a),土壤侵蚀严重区域主要集中于孙水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坡耕地和中覆盖草地是流域内主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海拔2 000~3 000 m流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2 000 t/(km~2·a);当坡度低于25°时,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15°~25°是该流域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研究成果可服务于凉山州孙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is a major concern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to convert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Zhongjiang,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ted in areas with severe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our analysis, we use the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with detailed land‐use data as well as data on slope conditions and soil erosion.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s occurring on agricultural land with a slope of 10∼25 degrees. Both farmland and permanent crops are affected by soil erosion, with almost the same percentage of soil erosion for corresponding slope conditions. Farmland with soil erosion accounts for 86·2 per cent of the total eroded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farmland with soil erosion, 22·5 per cent have a slope of < 5 degrees, 20·3 per cent have a slope of 5∼10 degrees, and 57·1 per cent have a slope of > 10 degrees. On gentle slopes with less than 5 degrees inclination, some 6 per cent of the farmland had strong (5000∼8000 t km−2 y−1) or very strong (8000∼15000 t km−2 y−1) erosion. However, on steep slopes of more than 25 degrees, strong or very strong erosion was reported for more than 42 per cent of the farmland. These numbers explain why the task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prevention of soil erosion on farmland with steep or very steep slopes. A Feasibility Index is developed and integrated socio‐economic assessment on the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sloping farmland in 56 townships and towns is carried out. Finally,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sloping farmland and control soil erosion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the Feasibility Index in the townships and towns. These include: (1) to terrace sloping farmland on a large scale and to convert farmland with a slope of over 25 degrees to forests or grassland; (2)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mbined with improving the sloping farmland and constructing prime farmland a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technology for irrig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3) to carry out soil conservation on steep‐sloping farmland using suggested techniques. In addition, improving ecosystems and the inhabited environment through yard and garden construction for households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基于CSLE模型的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卢刚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2):124-130
[目的]定量评价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西白杨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样地调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技术相结合方法和CSLE模型,对西白杨沟流域进行土壤水力侵蚀评价及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分析。[结果]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748.91 t/(km~2·a)。地形对土壤侵蚀强度影响明显,在坡度20°~40°区域,土壤侵蚀模数最高,为1 127.22~1 229.62 t/(km~2·a)。缓坡(20°)区域,坡度对土壤侵蚀模数呈正效应,而在陡坡(40°~70°)区域,坡度对土壤侵蚀模数呈负效应。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南坡、东南坡和东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力侵蚀程度影响不同,表现为:呈灌木林地[1 709.80 t/(km~2·a)]有林地[1 389.40 t/(km~2·a)]天然牧草地[605.20 t/(km~2·a)]人工牧草地[334.71 t/(km~2·a)]水浇地[113.69 t/(km~2·a)]的趋势。[结论]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以微度和轻度为主,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和下游;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土地利用、土壤性质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5.
1980—2010年间安徽省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2016,48(3):588-596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1980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未来30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80年的461.09 t/(km2 a)减少为2010年的245.26 t/(km2 a);相应的侵蚀总量由6 199.92万t/a减少为3 297.84万t/a。全省微度侵蚀面积增加了8 188.65 km2;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1 576.93 km2。(2)安徽省三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3)1980—2010年全省土壤侵蚀等级减弱面积达11 762.83 km2,侵蚀等级加剧面积仅811.21 km2。土壤侵蚀等级空间变化主要分布在200—500 m和15°—25°区域。土壤侵蚀等级转化逐级进行,主要以向侵蚀程度较弱等级转化为主,仅有少量微度侵蚀向侵蚀强度较强等级转化。(4)根据马尔柯夫方法预测,未来3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RUSLE模型的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总量为3 454×104 t a-1,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56.9 t km-2 a-1。全省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海拔200~500 m和坡度15°~25°的区域土壤侵蚀量最大。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在各高程、坡度带的面积分布比例规律相似,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微度侵蚀的面积比例逐渐减小,其他侵蚀强度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全省因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流失总量为106.6×104 t a-1,其中SOC、TN、TP和TK的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57、0.37、0.10和3.90 t km-2 a-1。土壤养分流失量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淮北与沿淮平原四种养分平均流失量和流失总量最小,皖南丘陵山区平均流失量和流失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区域土壤侵蚀,揭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异规律,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方法]应用GIS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泸水县的土壤侵蚀进行研究。RUSLE模型中的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因子、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块,获取泸水县土壤侵蚀模数空间分布图,根据SL 190-2007的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并分析该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从各强度侵蚀面积上看,泸水县2014年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总面积的86.86%,但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看,土壤侵蚀量为4.24×10~6 t,平均侵蚀模数为1 373.1t/(km~2·a),土壤侵蚀强度属于轻度侵蚀;(2)土壤侵蚀较严重区与未利用地、耕地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坡度25°~50°的范围内,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75%,并且在该坡度段上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3%,剧烈侵蚀集中分布在未利用地上,中度以上剧烈以下强度侵蚀集中分布在该坡度段上的耕地上,说明该坡耕地、未利用地对土壤侵蚀的贡献最大,要加强对未利用地的生态治理。[结论]坡度大,陡坡垦殖和未利用地的不合理利用是该区土壤侵蚀加重的主要原因,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不适宜耕种,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才能有效的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泾河北洛河上游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评价,为该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GIS支持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解译结果,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与抗蚀年限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对不同坡度地区或地类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大小进行评价。[结果]利用CSLE定量计算得到陕西省吴起县的年均侵蚀模数为1 317.5t/(km2·a),属轻度侵蚀,其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也较小,以无险型和轻险型为主,平均SPEDI值为1.25。[结论]研究区内大于25°的坡度范围将是今后重点治理的区域;另外研究区内人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建议适当减少工矿用地以及建筑用地的开挖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南汀河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边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RS和GIS技术计算南汀河流域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3个时段内研究区侵蚀模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侵蚀模数从24.75t/(hm2·a)升到30.05t/(hm2·a),然后降为25.87t/(hm2·a)。3个时段内,流域内强烈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面积仅占总侵蚀面积的19.94%,但对流域总侵蚀量的贡献高达73.56%。1990—2000年,强烈及强烈以下侵蚀面积减少了1 059.85km2,强烈侵蚀以上的侵蚀面积则增加了112.29km2;2000—2010年,微度侵蚀面积有小幅增加,其余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有所下降。当坡度小于20°时,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超过20°后,侵蚀模数有降低的趋势;从海拔上看,高侵蚀模数区域主要位于海拔500~2 000m范围。[结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在局部地区,土壤侵蚀仍有加剧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80.81t/(km~2·a),属轻度侵蚀。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小于500t/(km~2·a)的微度侵蚀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土壤侵蚀面积(轻度侵蚀以上)达71 164.14km~2,占总面积的40.40%。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达10 431.60km~2,占总面积的5.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部大楼山、武陵山、东南部苗岭以及西部乌蒙山等地势较高以及中东部乌江,西南部北盘江等河流流域。[结论]林地、耕地和草地以及海拔在600~1 600m之间的区域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