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寒露风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寒露风的定义 九十月间,正是水稻扬花、棉花吐絮之时,北方常有冷空气侵袭南下,造成初秋的低温冷害,在我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寒露风"通常用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20℃作为秋季低温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基于1953—2020年近68年荆州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确定当前主要水稻品种的寒露风等级指标,分析荆州市寒露风的发生状况及演变规律,并以2020年为例,分析寒露风对水稻(籼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抗性不同,籼型杂交稻寒露风指标应为连续3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籼型常规稻寒露风指标应为连续3 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寒露风最早可发生在8月中下旬,最晚发生在10月初,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中度、重度寒露风频率较高。2000年以后,寒露风始期提前较明显,且振幅加剧。2020年寒露风天气造成一季晚、虾稻、双季晚稻和再生稻不同程度的减产。从安全齐穗的角度考虑,荆州市籼型常规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13日,籼型杂交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12日,双季晚稻、一季稻、直播虾稻应合理安排播期。  相似文献   

3.
寒露风带来的低温冷害是造成舣季晚稻结实率不高的直接原因。针对寒露风危害的情况,农民必然采取措施做好防御工作,具体方法有:  相似文献   

4.
寒露风对双季晚稻品种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12个品种,分2个播种期研究了双季晚稻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稻米品质受寒露风影响的差异变化,以期为江西双季晚稻生产提供抗寒露风品种。结果表明:由于2013年9月26~28日进贤县发生低温寒潮天气,期间平均温度低于21℃,所以播种期(20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晚稻品种正处于灌浆结实期,寒露风导致水稻的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产量下降,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粒长、粒型长宽比无明显变化,垩白粒率、胶稠度上升。金优207、江科736、天丰优101、丰源优272受寒露风的影响低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5.
晚稻寒露风气象灾害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晚稻抽穗初期进行低温控制试验,通过考察晚稻的抽穗进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稻谷空壳率的变化,研究了晚稻寒露风的气象灾害指标。结果表明:15~18℃处理1~3 d或19~22℃处理2~5 d对晚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影响;遭受15~18℃1 d的冷害为轻度,15~18℃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19℃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0℃2~4 d的冷害为中度,20℃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1~22℃2~4 d的冷害为轻度,21~22℃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汉平原寒露风的发生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籼型杂交水稻寒露风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晚稻大都采用杂交水稻的情况下,对低温的抗性不及粳稻,其籼型杂交稻寒露风指标应连续3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从双季杂交晚稻安全齐穗考虑,江汉平原日平均气温连续3d稳定通过22℃达80%保证率终日为9月6日,其现行籼型早熟杂交稻品种适播期宜安排在6月15日~20日.研究还揭示了在气候变暖后近十年中,连续3d稳定通过22℃终日明显提前.2011年9月连续遭受两次寒露风天气,比往年早且持续时间长,阶段低温创同期新低,其危害严重,故不能以单纯线性思维忽略气候变率的增大,盲目认为寒露风会因气候变暖而推迟.  相似文献   

7.
寒露风在气象学上的定义是指在寒露节气前后,由于冷空气南下或台风与冷空气共同影响下出现的一种低温、干燥(有时阴雨)、伴有较大北风、日平均气温低于22℃、持续3天以上的天气.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评价寒露风对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影响,依据1981—2013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9月1日—10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12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双季晚稻灾害调查资料,研究江西省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2010—2013年晚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晚稻寒露风发生期间,降温幅度、过程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水稻冷害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4个因子同时出现或部分出现异常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冷害。在综合考虑了上述4个因子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其分期播种试验检验评估等级与实际等级完全一致的占80%;运用模型对江西省2006、2011年2次明显寒露风天气过程进行评估,评估准确率较高,达87.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来定量评价江西省各市(县)晚稻寒露风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寒露风评价指标为:寒露风指数(CDWI)≥0.70时为重度寒露风,晚稻减产15%;CDWI在0.50~0.70时,发生中度寒露风,晚稻减产10%~15%;CDWI在0.30~0.50时,发生轻度寒露风,晚稻减产5%~10%。  相似文献   

9.
以日平均气温低于23.0℃、持续3d或3d以上的低温过程作为出现“23型”寒露风的指标,根据谐波分析原理,对福州1951—1990年的“23型”寒露风初日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谐波模式:y_=30.75+3.73cos(27t_)-4.38sin(27t_)+2.22cos(18t_)+4.37sin(18t_)-1.04cos(9t_)+4.59sin(9t_)。利用这个模式,分析福州“23型”寒露风变化趋势及其对连作晚稻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寒露风是指9月中、下旬以后出现的第一次强冷空气所造成的秋季低温天气,是晚稻生长后期的一种严重灾害性天气。晚稻从幼穗分化至灌浆期需要有较高的温度条件,以气温25~28℃,天气晴朗为最好。如果这一时期遇上连续几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21℃(籼稻)、23℃(杂交籼稻)的低温天气,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16,(10)
正近年来,因早稻中期生长期低温、阴雨、少日照,成熟期相应推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晚稻的适时早插秧,引起双季晚稻生育期相对延后,抽穗成熟期相应延迟的情况。另外,在一些地方晚稻施肥存在着碳铵、尿素用得多,而磷钾肥未能配足施用,给晚稻的提早抽穗也带来不利影响。如何预防寒露风的低温冷害,应作为夺取晚稻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1.寒露风及其危害寒露风是指寒露节前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从北方南下危害晚稻的第一次较强冷空气。是晚稻后期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对晚稻尤其  相似文献   

12.
汤繁棕 《福建农业》2008,(10):11-11
在“寒露”季节前后,由于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并伴随大风、干燥(有时阴雨)的天气,称为寒露风。寒露风是华南双季稻种植区晚稻生育期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晚稻抽穗初期进行低温控制试验,通过考察晚稻的抽穗进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稻谷空壳率的变化,研究了晚稻寒露风的气象灾害指标。结果表明:1518℃处理118℃处理13 d或193 d或1922℃处理222℃处理25 d对晚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影响;遭受155 d对晚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影响;遭受1518℃1 d的冷害为轻度,1518℃1 d的冷害为轻度,1518℃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19℃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0℃218℃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19℃2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0℃24 d的冷害为中度,20℃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14 d的冷害为中度,20℃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2122℃222℃24 d的冷害为轻度,214 d的冷害为轻度,2122℃5 d以上的冷害为重度。  相似文献   

14.
为广西晚稻生产寒露风低温冷害的监测提供参考,利用中国陆面同化系统(CLDAS)气温产品,结合多源卫星数据库的水稻种植本底信息,参考寒露风灾害监测指标,对广西2011年9月19—27日的晚稻寒露风低温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以验证CLDAS提供数据的精准度。结果表明:此次寒露风造成广西晚稻重度受灾面积3 159.76km~2,中度受灾面积559.77km~2,轻度受灾面积2 452.14km~2;CLDAS反演气温与12个验证气象站点实测气温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3,日平均温差为0.3℃;CLDAS反演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气象站点实测相应气温的时间差小于1h。CLDAS提供的气温数据与实际监测的气温数据较一致,并具有快速详细监测当地晚稻寒露风灾害等级分布状况的优势,且精准度较高。CLDAS可用于广西地区晚稻生产的寒露风天气监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景德镇市气象局观测站、乐平市气象局观测站和气象哨所1958~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乐平市9月11日~10月10日期间日平均气温≤22℃持续3d或日平均气温≤22℃持续2d且其中1d最低气温≤16℃,日平均气温≤20℃持续3d或日平均气温≤20℃持续2d且其中1d最低气温≤16℃的发生情况;并以稳定通过22℃的终日作为轻度寒露风的标准、稳定通过20℃的终日作为重度寒露风的标准,统计出现频率为10%(10a一遇)、20%(5a一遇)、25%(4a一遇)、33%(3a一遇)、50%(2a一遇)、66%(3a二遇)、75%(4a三遇)、80%(5a四遇)、95%(1a一遇)的日期,以及这些日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ARCGIS软件,采用1:250000的地理数据,对乐平市晚稻轻度和重度寒露风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乐平市大部分地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2a一遇,重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5a一遇;洪岩镇、涌山镇、塔前镇、双田镇、高家镇、众埠镇、名口镇、十里岗乡、礼林镇等地海拔为100rn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3a二遇,重度寒露风为3a一遇;海拔为200m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4a三遇,重度寒露风为2a一遇;在海拔为300m的山区轻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为4a三遏,重度寒露风为3a二遇;在海拔〉400m山区轻度、重度寒露风发生的频率均较高,不适宜晚稻种植。在农业生产上,要科学运用寒露风预测,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选育抗低温高产晚稻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来防御寒露风为害。  相似文献   

16.
<正>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损害,又称低温冷害。冷害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某些组织遭到破坏,但由于冷害是在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接近20℃的条件下发生的,作物受害后外观无明显变化。例如在北方夏季,由于玉米长期以来适应了高温的条件,对稍低的温度不能适应,当日平均气温降低至20℃以下时,便影响正常生长。1冷害对玉米的危害1.1冷害指标玉米的日平均气温15~18℃为中等冷害,13~14℃为严  相似文献   

17.
通过湘潭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9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湖南省气候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平台的寒露风指数,统计分析逐年寒露风初日、日数及强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寒露风的影响程度,为晚稻生长发育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湘潭地区出现寒露风的初日在9月15日左右,平均出现日数约7天,平均每年发生1.3次;(2)初日呈推迟趋势、寒露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总体对晚稻生产有利,其中1980s年代初日最早、1990s年代日数最多;(3)初日总体为推迟的趋势,寒露风日数以波动变化为主,在2015年以后有明显减少的突变趋势;(4)寒露风强度的平均变化为增强趋势,最强时期为1991-2000年,韶山寒露风强度最大;(5)湘潭地区寒露风初日和日数与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9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寒露风初日将推迟约4天,出现日数将减少约4天。  相似文献   

18.
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会直接影响晚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晚稻抽穗缓慢、不整齐、包颈严重、抽穗扬花受阻,最终导致晚稻结实率降低。新干县分析了2010年低温冷害对晚稻结实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指出影响晚稻结实率的因素,详细分析了低温冷害对新干县晚稻结实率的影响,指出应采取的对策,以为晚稻生产中防御低温冷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产量、空秕率的影响。【结果】南宁市东北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进入21世纪后南宁市寒露风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寒露风呈略增加趋势,中度寒露风呈缓慢减弱的趋势,重度寒露风呈明显减弱趋势。南宁市中度、重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提前,最近10年提前了3~6 d,而轻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推后,最近10年推后了5 d。寒露风日数与整个南宁市的晚稻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晚稻空秕率与寒露风日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建议】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的南宁市东北部应适当减少晚稻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且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晚稻品种种植,以减弱寒露风的影响。针对南宁市中、重度寒露风开始日近10年已提前3~6 d的特点,应做好早晚稻的种植时间安排。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的农户, 早、晚稻以早配迟较好, 劳动力充裕的农户则以中配迟较好, 一般不主张迟配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