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巴东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境内海拔700 m以下的三峡河谷地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0 mm左右,热量值高,年≥10℃以上的活动温度5 513℃,年日照总时数在1 200~1 650小时,无霜期320天,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大多为一年三熟或两熟,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薯—玉—甘薯三熟制,即冬马铃薯套作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作甘薯,玉米收获后,土地空闲时间长达5个  相似文献   

2.
正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河北省邱县农牧局近几年通过示范方建设摸索出了一条"马铃薯-玉米-叶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年三收。其种植技术要点如下。一、茬口安排2月底前地膜覆盖播种马铃薯,4月15日在马铃薯中间作玉米,6月15日左右收获马铃薯,7月25日左右收获玉米,净茬后种植大白菜、芥菜或其他叶菜。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玉米-早白菜-青菜(菠菜)一年四茬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既适合粮区农民蔬菜种植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又提高了粮区农民的收入,还没有影响粮食生产,是一项值得在种粮区大力推广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马铃薯在元月上旬切块催芽,2月10日左右播种,地膜覆盖,5月下旬收获;玉米在3月上旬单行套种于马铃薯行间,6月下旬收获;早白菜6月中旬育苗,7月上旬定植,9月中下旬收获;早白菜收获后及时整地播种青菜(菠菜).  相似文献   

4.
8月份春玉米收获后,下茬可种植萝卜、大白菜、大头菜,也可适当栽培秋马铃薯,实现堵淡增收。秋马铃薯一般亩产量1000~1200公斤,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5.
试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在玉米带内改种马铃薯,且在马铃薯收获后复种甘蓝.结果表明,这种粮菜间复套种的种植方式与传统麦套玉米的种植方式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潜力,且提高了经济效益.与当年同期价格相比,可增加经济效益41.6%.另外,通过马铃薯在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各种性状比较表明,单位面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高产量也增高,但单个块茎重量和商品薯的百分率却低.相反,低密度种植下块茎的重量和商品薯的百分率却高.从市场价格等综合角度出发应选择低密度覆膜栽培马铃薯,在早上市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插甸乡属于典型的高寒、冷凉、民族、山区为一体的山区乡,多年来一直只种植一季玉米或马铃薯,马铃薯收获后大部分土地闲置或种植一部分饲草。近2年来在马铃薯收获后种植高山反季豌豆苗,把空闲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变特殊的气候劣势为优势,实现有限的土地增值、增效,提高农民收入,使广大山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市后山地区中棚种植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中棚种植就是在外界温度太低不能种植马铃薯时,利用塑料大棚通过太阳的辐射,提高棚内的温度,为马铃薯提早播种及出苗、生长、块茎膨大创造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促使马铃薯提早成熟结薯,收获后可再种植白萝卜等蔬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旱粮生产的重点县之一。过去,全县的旱地均是种植"马铃薯—甘薯",以两熟制为主,因此经济收益较低。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广了"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高效种植模式。据我们多点调查和验收资料汇总,这种模式一般每667m~2可收获春马铃薯700~800kg,春玉米鲜穗1200~1300kg,除去生产成本,春马铃薯的收入可达800~900元.春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50~1150元。同时还可收获秋马铃薯600~700kg,秋玉米鲜穗1100~1200kg,除去化肥、农药等开支,秋马铃薯的纯收入可达700~800元,秋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00~1100元。每667m~2  相似文献   

9.
试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在玉米带内改种马铃薯,且在马铃薯收获后复种甘蓝.结果表明,这种粮菜间复套种的种植方式与传统麦套玉米的种植方式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潜力,且提高了经济效益.与当年同期价格相比,可增加经济效益41.6%.另外,通过马铃薯在三种种植密度下的各种性状比较表明,单位面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高产量也增高,但单个块茎重量和商品薯的百分率却低.相反,低密度种植下块茎的重量和商品薯的百分率却高.从市场价格等综合角度出发应选择低密度覆膜栽培马铃薯,在早上市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对玉米病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和马铃薯多样性种植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控病效果,对玉米和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控病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间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2.15%~20.1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10.93%~21.12%;试验还证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产量均高于单作玉米或马铃薯,其土地当量比在1.19~1.28.  相似文献   

11.
在宁夏平罗县推广应用的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地膜马铃薯复种大白菜、地膜马铃薯收获后移栽甘蓝3种种植模式的地膜马铃薯产量在3.75万kg/hm2左右,玉米、大白菜、甘蓝产量分别为8 250 kg/hm2、9.00万kg/hm2、7.50万kg/hm2,两茬作物合计产值达24 675~35 250元/hm2。作者重点从选地、整地、施肥,选择适宜品种,适期规范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各种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春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青菜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可以实现一年收获四季作物,既保证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又提高了种植效益。现从种植环境、茬口安排、春马铃薯种植及春玉米连套种、秋玉米种植、青菜种植等方面,对该模式的种植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近几年邱县农牧局通过示范方建设摸索出了一条"两菜一粮"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即2月底前地膜覆盖播种马铃薯,4月15号在马铃薯中间作玉米,6月15号左右收获马铃薯,7月25号左右收获玉米,净茬后种植大白菜、芥菜或其它叶菜,这样实现了一年三收,亩纯效益达7000元以上。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一、模式优点合理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的空间优势及对温度的不同需求,在马铃薯的生长后期,由于气温  相似文献   

14.
<正>秋延迟种植马铃薯,因生长时间相对较短,从而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总结出以下种植技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采用该项技术一般能延迟收获10~20d,每667m2增产马铃薯500~1 000kg。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为满足秋延迟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以利于块茎的膨大,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深耕土壤20cm以上,并细耙2遍,做到地面平整,上虚下实。  相似文献   

15.
前作2月底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先在整好的55厘米宽的垄上种1行马铃薯.垄沟种1行玉米.5月底开始收获马铃薯.7月初收获结束,然后清茬整地。8月中下旬种大白菜.10月末至11月初收获。  相似文献   

16.
玉米间作马铃薯是重要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在云南省玉米马铃薯主产区(宣威市)开展玉米、马铃薯不同播期配置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宜在宣威地区马铃薯、玉米最佳播期及播期配置,为滇东北地区玉米间作马铃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马铃薯第一播期和玉米第三播期间作搭配,可获得最高的群体产量,即马铃薯的最佳播期为3月6日,玉米的最佳播期为4月15日。  相似文献   

17.
整地播种马铃薯后,再间套肥团育苗移栽的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再栽秋甘蓝,在陕南宁强高寒山区年推广5550余亩,比单纯种植一季玉米亩增收2 400元,增幅为167%。对其配套技术应用及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对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膜马铃薯套种棉花这一模式通过近几年在深泽县的示范种植,平均亩收获马铃薯2000kg,产值3000元;秋后亩收获籽棉300kg,产值1500元,总效益达到4500元。是小麦——玉米常规种植模式效益的3倍,实现了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东港地区一般早春地膜覆盖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收获。鲜食粘玉米6月下旬至7月初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早春马铃薯下茬种植鲜食粘玉米,茬口安排合理,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能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益。本文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整地、田间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早春马铃薯及鲜食粘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早春地膜覆盖及下茬鲜食粘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资源化利用问题,通过盆栽种植玉米试验,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静置24 h后,除COD和BOD外,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利用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原液和静置24 h后汁水分别灌溉土壤,与清水灌溉相比,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提高,尤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在玉米收获后提高了7倍以上,而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无论是原液还是静置24 h后灌溉土壤,均没有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且在玉米收获后土壤中COD基本降解。因此,利用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灌溉,在合理的灌溉量范围内不会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减施化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