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额济纳绿洲胡杨地上部分建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体地上部分建构模式反映了植物种对空间、光等资源的利用和适应策略.针对额济纳绿洲分布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个体地上部分构建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胡杨生态生物学特性、并为胡杨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分布的胡杨个体地上分枝的级别、数量、长度、直径和角度,随其年龄的增长发生规律变化;枝条以3~6的模数着生于上级枝条上依次重复,直至5级,构成个体的树冠;不同级别分枝间产生次级枝条所经历年限为:Ⅱ级~Ⅲ级(5± 1.7 a)<Ⅲ级~Ⅳ级(8± 2.4 a)<Ⅳ级~Ⅴ级(11± 3.1 a).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境胡杨叶片解剖特征及其适应可塑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对敦煌西湖荒漠湿地与内蒙古额济纳绿洲河岸林的胡杨叶片进行解剖结构数量化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生境中胡杨叶片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上、下角质层厚度与叶片结构紧密度在两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除叶片结构疏松度外,荒漠湿地中的胡杨叶片各解剖结构厚度及面积等特征显著大于绿洲河岸林;0~30 cm土壤全氮含量对荒漠湿地与绿洲河岸林的胡杨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具有显著影响,而0~30 cm土壤全钾含量对两种生境中的胡杨叶片解剖结构发育均无显著影响;荒漠湿地中的胡杨叶片各结构变异系数及多数结构的可塑性指数均大于绿洲河岸林,其中主脉木质部面积的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在两种生境中均较大。与生境中物种丰富度更高的额济纳绿洲河岸林相比,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的胡杨以更大的叶片解剖结构厚度或面积等特征来适应更加恶劣的生境。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是胡杨适应荒漠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灰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稀渐危植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是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之一。在塔里木河上游选择具有代表性群落设立5 hm2研究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生存分析以及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灰胡杨种群生活史动态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整体上呈钟型,幼树个体较少,成年个体较多,属暂时稳定型种群;不同生境种群结构不同,随河流走向种群结构由稳定型转为衰退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中期(Ⅵ-Ⅸ)降幅较高;危险率呈上升趋势,于Ⅸ龄级出现危险率与死亡率、消失率高峰,生命期望单调下降,反映种群生存力下降的趋势。灰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因生境不同空间格局发生变化,这是种群适应环境压力及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种群空间格局随发育进程而变化,从幼龄到中、大龄,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减弱并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这是种内竞争强度变化的结果。环境因子与种群分布多度的相关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下水位是影响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见,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随生境和时间发生变化,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灰胡杨种群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是我国半荒漠、荒漠地区的常见鼠种之一,是内蒙古阿拉善荒漠的优势鼠种,也是荒漠草原的主要害鼠.2002年-2006年每年4月、7月、10月上旬,采用铗日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开垦区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及繁殖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结果表明,子午沙鼠种群的数量变动可以引起种群内繁殖特征的变化,而繁殖特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种群数量调节表现为典型的密度制约.种群数量升高时雌雄性比和胎仔数相对下降.反之则雌雄性比和胎仔数相对升高.繁殖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种群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花卉繁殖是通过各种方式产生新的植物后代,繁衍种群和扩大某群体的过程和方法,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各种植物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繁殖方式。而有性繁殖即有种子繁殖也有孢子繁殖,前者是雌雄两性配子结合发育成种子而萌发产生新个体的方法,通常称为有性繁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后,胡杨种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恢复效果远不如与其生态位高度重叠的多枝柽柳显著。本研究拟探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下,胡杨种群的适应优势是否受到多枝柽柳伴生的影响,以期为胡杨林的保护管理和绿洲生态输水方案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以西北干旱区河岸林群落的关键建群种胡杨和多枝柽柳为研究对象,选取目前野外常见的两种土壤水盐生境(相对高水高盐和水盐适中),分析两个物种种群空间分布及其与水盐的相互关系。【结果】(1)在相对高水高盐的环境中,胡杨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幼龄木极少且更新受限,而多枝柽柳则表现稳定状态。水盐适中的环境中,胡杨种群结构稳定,各龄级相差不大,多枝柽柳种群则表现为增长趋势。(2)不同土壤水盐条件下,两个物种主要以聚集分布为主以抵抗不良环境的胁迫,胡杨幼苗的生长还会受多枝柽柳伴生抑制。(3)不同的土壤水盐条件会造成两物种多度的差异。多枝柽柳与胡杨种群个体数的比值均与盐分呈正相关,但在盐分含量不高时,随水分的增加,多枝柽柳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胡杨种群个体数量则增多。【结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除环境过滤作用外,多枝柽柳的竞争也是目前胡杨在演替过程中表现出衰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民勤县荒漠-绿洲交错带梭梭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等研究来揭示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并选取6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判断梭梭种群在交错带不同区域、不同龄级分布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民勤县荒漠-绿洲交错带梭梭种群以中幼林为主体,为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种群数量在Ⅰ~Ⅴ龄级内波动较大,个体死亡现象较多,在Ⅵ~Ⅹ龄级内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在Ⅹ龄级以后,个体死亡现象又开始升高,呈现衰退趋势,种群期望寿命在Ⅳ~Ⅵ龄级较高。种群分布格局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从绿洲边缘向沙漠边缘延伸方向,其种群分布格局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趋向均匀分布,期间有少量随机分布出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荒漠绿洲边缘天然固沙植被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种群稳定和扩张一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关键天然固沙植物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不同生境的沙拐枣种群扩张特征进行调查,旨在更全面的认识其种群扩张特征和对干旱高温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沙丘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扩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和过渡带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迎风坡和背风坡以无性繁殖为主;而随着流动沙丘固定,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数量和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不同生境中沙拐枣种群密度与年龄均呈显著负相关,种群以幼龄苗为主,种群最大年龄出现在丘间低地,为30龄。(3)流动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主要为2年生,多年生根状茎长度较短:而固定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年龄结构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9.
胡杨幼苗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北京园林绿化植物种类,满足首都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为北京市引进胡杨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二年生胡杨幼苗引种栽培试验,研究了胡杨幼苗的物候期规律、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移栽技术,总结了胡杨的来源及特性、繁育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研究表明:胡杨幼苗在北京地区4月中旬开始萌芽,4月下旬开始展叶,11月中旬落叶结束,进入休眠,能够完全适应北京地区自然环境,可正常生长发育。与原产地物候期相比,北京地区胡杨幼苗的物侯期变化较迟缓一段时间,生长期和赏秋色叶期均延长近1个月。胡杨二年生幼苗移栽繁育成活率可达88.25%,生长状况良好。移栽当年地径平均生长量为2.6mm,最高生长量为5.3mm;苗高平均生长量为46cm,最高生长量为82cm。在北京昌平地区胡杨幼苗的生长量比原产地额济纳生长量大。胡杨的适应性良好,病虫危害轻。  相似文献   

10.
磴口县引种胡杨的生长规律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和荒漠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多年来许多地方引种栽培,但成林不多。为探究内蒙古磴口县引种胡杨的生长状况,采用树干解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研究了引种胡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规律,以此对磴口县乃至巴彦淖尔盟胡杨引种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磴口县的胡杨长势良好,树高、胸径和材积等呈现慢-快-慢的"S"型曲线。树高速生期早于胸径与材积,树干形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小。比较发现,引种胡杨第16年后树高开始超过额济纳天然胡杨的平均树高,但胸径小于额济纳同龄天然胡杨。引种胡杨的材积速生期多出现在第10年以后,较天然胡杨出现时间至少晚5a,其成熟期也晚于额济纳天然胡杨。研究认为磴口县乃至巴彦淖尔盟的气候环境适合胡杨生长,其生长状态优于额济纳天然林。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的促进,植物繁殖生态适应性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中,对优势种之一四川大头茶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四川大头茶花期从8月下旬至12月上旬长达3个多月,由于群落郁闲密度大,透光率差等原因,常绿阔叶林中四川大头茶开花高峰期较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的开花高峰期后移.不同群落四川大头茶花序上开花顺序对着果率的影响是相同的,随开花时间延后,着果率降低.不同群落间四川大头茶种子重量变异显著.四川大头茶对种子的繁殖能量分配与开花物候无关.对于种子生产,四川大头茶的花序可以看作同化资源的一个亚单位.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75—2013年气象资料,与当地乔木沙枣、二白杨、胡杨、小枣、家杏、桑树6种乔木物候观测资料,通过5年时间段统计物候发生日的偏离程度,统计春季物候年度展叶期、开花期变化趋势,分析物候变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39年研究区春季平均气温以0.053℃/a的速度升高,荒漠植物的多种物候期出现同步性的提前;39年春季物候提前了7.6~12.1 d,即气温每提升1.0℃,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早2.1~5.8 d,秋季落叶期平均推迟3.8 d。  相似文献   

13.
胡杨杂交育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胡杨与青杨派和黑杨派、白杨派杂交的难易程度,获得具有胡杨遗传特性的杂交品种.[方法]以胡杨为母本与青杨派和黑杨派、白杨派的杨树的杂交,采用树上套袋立木授粉法,以胡杨作为父本与青杨派和黑杨派、白杨派的杨树的杂交,采用切枝水培法.杂种苗的培育采用了营养杯育苗法.[结果]获得以胡杨为母本杂交种苗组合4个,以胡杨为父本杂交种苗组合3个.[结论]以胡杨为父本和母本的各杂交组合亲和力的顺序是:密叶杨×胡杨最强,青杨派和黑杨派间杂交种次之,白杨派最差,为以后胡杨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与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下胡杨种群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与5种聚集度指标,研究了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河漫滩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储备丰富,种群呈增长趋势;沙地生境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胡杨种群的格局规模为25m2。不同生境下胡杨种群空间格局有所差异,分别表现为集群分布与随机分布;在胡杨种群生长过程中,空间格局呈现由集群分布至随机分布的扩散趋势;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主要受塔里木河洪水与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通过对薄壳山核桃引进和选育的品种材料的新枝萌发生长节律、开花物候、花期长短等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开雌花树比例少、雌花数量少以及花期不遇是影响薄壳山核桃产量的主要因素。物候期是反映薄壳山核桃生物学特性变化的标志,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薄壳山核桃物候期是制定栽培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正确掌握薄壳山核桃的生长开花的物候特征,为种植园品种如何搭配、提高薄壳山核桃的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胡杨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胡杨的特性、分布及发展人工造林的必要性,阐明了胡杨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根蘖繁育扩大种群;胡杨人工繁育方式有种子繁育和扦插繁育,其中种子繁育为主要方式。通过深入研究胡杨繁育技术,将胡杨引种库布其沙漠实施胡杨育苗产业化,对于开发胡杨景观林旅游和园林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下不同胸径胡杨生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个典型样地中不同胸径胡杨下部披针形叶片为实验材料,对其光合色素含量、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不同胸径胡杨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而叶绿素b、脯氨酸含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变化不同,表现为轻度胁迫时含量增加,重度胁迫时含量急剧减少.不同胸径间胡杨的各项生理指标大致表现为随着胸径的增大含量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水分胁迫下,胡杨可以通过生理过程不断调整自身的抗旱能力,但当胁迫加重时,胡杨的生理活动便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5~30 cm,胸径越大的胡杨,忍受胁迫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8.
胡杨异形叶性状与其个体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叶片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器官,叶片结构性状的改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探讨胡杨叶形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其适应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明确胡杨异形叶结构性状特征与其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在额济纳人工胡杨林内调查不同树龄、繁殖期与非繁殖期胡杨树冠下层叶片的长与宽以分析其叶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胡杨异形叶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树龄增加,胡杨叶长减小,叶宽增加,叶长宽比减小;树龄对叶片长、宽和长宽比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3.1%、38.6%和66.1%。繁殖期对胡杨叶形变化具有显著影响,6年生胡杨繁殖期叶长和叶长宽比显著小于非繁殖期叶片,而叶宽显著大于非繁殖期叶片。非繁殖期的胡杨叶形则随树龄增加由条形叶向卵形叶逐渐转变。胸径与胡杨叶片形态特征显著相关,随着胸径增大,胡杨叶长与叶长宽比减小,叶宽增大;在一元回归分析中,胸径对胡杨叶片形态特征的解释率均大于0.5(R2>0.5,P < 0.000 1),而在多元回归中,胸径单独的解释率为8.6%(叶长)、13.1%(叶宽)、3.4%(叶长宽比);此外,胸径与树龄对胡杨叶片结构性状特征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结论胡杨异形叶的发生与其个体生长发育之间具有密切关系,随着树木的生长,胡杨叶形由条形叶向卵形、阔卵形叶转变以适应干旱高温的环境;此外,繁殖期加速胡杨叶形的转变,可能是胡杨应对繁殖期能量需求的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油松种子园无性系性状变异与配子贡献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对油松种子园 86个无性系生长及开花性状调查和对 119个优树家系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它们间的遗传差异、无性系配子贡献状况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主干径生长、针叶长度、密度和花量在无性系间有显著遗传差异 ,花量与其它性状无显著相关关系 ,针叶密度与主干径生长相关密切 ;无性系间的树高生长育种值有显著遗传差异 ;无性系间的开花同步性、无性系的配子贡献和遗传贡献均有较大变异 ,遗传贡献对种子园子代的遗传品质有直接影响 .并探讨了种子园相应的经营策略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