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芹菜叶斑病的调查和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芹菜叶斑病的调查和防治方法芹菜叶斑病又名芹菜斑枯病,是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在广西有大斑病和小斑病两种,病原菌分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的两个种(Septoriaapli和Setoriaapii-graVeolentis)1发病症状大斑病和小斑病,...  相似文献   

2.
以5种进境林木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粘附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在供试的5个样品上共分离得到18属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枝孢属、镰孢属、加氏菌属、小丛壳属、毛壳菌属、拟茎点霉属、根霉属、附球菌属、节菱孢属、弯孢属、德氏霉属、拟盘多毛孢属、木霉属、散囊菌属、青霉属、毛霉属及曲霉属.种子表面附带真菌以曲霉菌和根霉菌分离频率最高;链格孢菌、镰孢菌、毛壳菌是种子寄藏真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3.
依托布设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以玉米田为对照、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地(L2003,L2005,L2012)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土壤真菌群落分布与演替特征,为黄土高原苜蓿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微生物参数。结果表明:黄绵土共检测到真菌6门24纲73目156科313属,主要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苜蓿土壤和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随苜蓿种植年限延长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升高,接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L2003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2005处理12.42%(P0.05),接合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2005处理153.54%(P0.05)。农田土壤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绿僵菌属(Metarhizium)和腐质霉属(Humicola),苜蓿土壤共有优势真菌属为刺孢属(Phaeomycocentrospora)、白僵菌属(Beauveria)和被孢霉属。农田土壤被孢霉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苜蓿土壤62.38%~73.48%(P0.05),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促生菌(白僵菌属和绿僵菌属)丰度下降,部分病原菌(镰刀菌属、赤霉菌属)丰度增加。主成分分析发现,丛赤壳属(Nectria)、土赤壳属(Ilyonect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与第一主成分(PC1)具有较高的相关性,Lectera菌属、支顶孢属(Acremonium)和赤霉菌属(Gibberella)与第二主成分具有较高相关性,与第一、第二主成分相关性较高的菌属均为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防治龙胆草斑枯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胆草斑枯病(Septoria gentiana Thume)是龙胆草生产基地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近圆形,褐色,中央淡色,边缘深褐色,大小3~15mm,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甚至整株干枯。调查发现,在北方粗糙龙胆草种植区,2~3年生龙胆草病株率达100%,病情指数25.3~95.0,作货根减产幅度30%~50%,重者全田枯死,造成种子绝收。以往各地虽有关于龙胆草斑枯病防治药剂筛选的报道,但结果各不相同,防效不一。为此,在了解各栽培区施药和试验的基础上,作者于2002—2003年进行了室内抑菌和田间小区相结合的药剂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5.
龙胆(Gerntiana scabra Bunge)又称龙胆草.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东北的地道中药材.以根入药,具有泻肝火、除湿热作用,我国应用龙胆已有2800年的历史.由于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野生龙胆逐年减少,已满足不了国内、外需求.自1962年摸索人工栽培龙胆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随着栽培环境的变化和栽培面积的扩大,龙胆斑枯病逐年加重,并造成毁灭性损失.在北方龙胆种植区调查发现.2~3年生的龙胆发病率84%~100%,病情指数达25.3~95.0.药根减产30%~50%,重者全田枯死,造成种子绝收.药效成分降低,品质下降,成为龙胆产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野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挖掘生防新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21种野生药用植物不同组织部位分离纯化内生真菌,以6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菌株,并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效拮抗菌株对靶标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分离纯化的478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11株高活性拮抗菌株,分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棘壳孢属Pyrenochaeta、镰孢属Fusarium、粒毛盘菌属Lachnum、垫壳孢属Coniella和Neonectria 7个属,其中青霉属占比最高,达36.36%。平皿对峙试验表明, 棘壳孢菌12-R-5对灰葡萄孢表现出高效性和专一性,其对菌丝抑制率达66.67%。含药平皿试验表明,菌株12-R-5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菌株12-R-5 10倍发酵滤液处理灰葡萄孢10 h,孢子不萌发;100倍稀释液处理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1.01%。显微镜观察发现,棘壳孢菌使灰葡萄孢菌丝扭曲变形,膨大肿胀及断裂,部分菌丝发生抑缩、消融现象。说明棘壳孢菌12-R-5菌株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据2011-2014年调查,甘肃省柴胡斑枯病发生严重,常年发病率为13%~21%,严重度1~2级。本研究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明确了甘肃省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甘肃省柴胡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球形,黑褐色,高66.4~90.2μm,平均77.5μm;直径57.3~90.0μm,平均70.5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隔膜,大小(13.0~26.0)μm×(1.5~3.0)μm,平均19.0μm×2.0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柴胡斑枯病病原鉴定为柴胡壳针孢Septoria bupleuricola Sacc.。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0~35℃、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10~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9.0,最适pH分别为5.0、6.49和5.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柴胡叶或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柴胡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8.
华重楼斑枯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四川汶川县重楼种植区的华重楼出现一种新的病害—华重楼斑枯病,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生率为35%,天气适宜时可引起整株叶片枯死。为鉴定引起四川汶川县华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基于rDNA-ITS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与Didymella sp.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ITS-RPB2基因序列与亚隔孢壳属D. glomerata(登录号为FJ427013、GU371781)的同源性为100%。因此,将引起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 glomerata。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的柑橘果实中真菌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采后真菌病害发生普遍,对柑橘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柑橘体内存在丰富的真菌类群,为了了解柑橘成熟和衰老过程中果实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变化动态,本论文通过MiSeq技术解读真菌ITS区域序列,分别对生长期、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晚蜜一号果实的果皮和果肉的内生真菌种类进行了分析。发现相比于果肉,果皮中真菌在目和属水平的多样性更为丰富,而成熟期果肉中真菌种类多于果皮。不同生长阶段的两种组织中优势的真菌属也不同,果皮在生长期以Medicopsis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占绝对优势,成熟期为刺盘孢属,贮藏期以葡萄孢属(Botrytis)、Erythrobasidium和Strelitziana较为常见;而果肉中生长期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约占1/4,成熟期半数以上为葡萄孢属,及至贮藏期约90%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青霉属,其中链格孢属约占2/3。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如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巨座壳属(Magnaporthe)、核盘菌属(Sclerotinia)、葡萄孢属(Botrytis)、白粉菌属(Erysiphe)、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孢霉属(Fusarium)等在果肉中的数量高于果皮。果肉中存在较大数量的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不同属真菌在不同样品中呈不同的变化动态,暗示采后病变是多种真菌交互作用的结果,采后病害的防治可以提前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0.
瓜叶菊SeneciocruentusDC .(CinerariacruentaMass.)为菊科千里光属多年生草本 ,叶形似瓜叶 ,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 ,有红、粉红、白蓝、紫等色和具各种环纹或斑点 ,花期 11月至翌年 4月。瓜叶菊是我国盆栽的主要花卉之一。花序大而鲜艳 ,具有微香 ,深受人们喜爱 ,也是冬季各种会议、厅堂等各种场合摆放的主要花卉。但在其生长期间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 ,降低了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 ,阻碍了花农和人们栽培的积极性。1 瓜叶菊主要病虫种类1.1 灰霉病由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 ,丝孢目 ,葡萄孢属 ,灰霉病菌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