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是开展综合养鱼最早的国家,也是综合养鱼最发达的国家。这种生产方式现已推广到几十个国家,这些国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又创立了适合当地特点的多种模式,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综合养鱼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草食性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扩展到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由鱼类  相似文献   

2.
大草培育鱼种疾病少大草培育鱼种,是指用金光菊、艾、白花草、马鞭草、益母草、稀签草、狗仔花等幼嫩枝叶,浸泡于塘中使之腐烂,使水变肥繁殖浮游生物来养鱼。对于吃食性鱼类,还需补投适口饵料。大草培育鱼种的优点是,既能繁殖浮游生物供应鱼类,又能防病、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3.
湖白鲑(Coregonus Cluncaformis)属鲑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该鱼属中上层鱼类,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人工养殖可食人工配合饵料。其肉味鲜美、无肌间刺,经  相似文献   

4.
湖白鲑(Coregonus、cluneafirnis)属鲑科鱼类,原产地为北美洲,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湖白鲑周身体色为银色并带有粉色至紫色彩虹,其肉味鲜美,外型与我国的大白鱼相似。湖白鲑属中上层鱼类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但该鱼还吃人工饲料和底栖生物。该鱼最大的特点是在冰下仍然能够摄食,依据这一特点可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旅游增添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冬季冰下垂钓”。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  相似文献   

6.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饲料问题突出出来。鱼类饲料分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两大类。在以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和在湖泊、水库鱼类增殖中以及各种养殖类型的仔鱼培育阶段,天然饵料依然占居主导地位。强化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工配合饲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天津大银鱼仔、幼鱼的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3月至5月对天津地区北塘、黄港二库、东丽水库的大银鱼仔、幼鱼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成鱼为肉食性鱼类,但在仔、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肠道中未找到枝角类,仔、幼鱼阶段的食性不是专一的,随水体中饵料生物组成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湖白鲑属鲑科鱼类,该鱼产地是北美,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湖白鲑全身体色为银色带粉红至紫色彩虹。外型似我国的大白鱼。肉味非常鲜美,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该鱼属中上层鱼类,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因此,该鱼的引进如在大水面形成种群,可部分取代我国的低质花、白鲢鱼类,并且因其冬季摄食,引进该鱼可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一种冬季垂钓鱼。  相似文献   

9.
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共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白洋淀鱼类食物网趋于简单,中级肉食性鱼类匮乏,能量流动出现越级现象,食物网结构不完整,说明其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带鱼的摄食习性及随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2000年10月~2002年8月期间收集的1986尾带鱼食性的分析,发现带鱼的食物包括80余种生物种类,主要以甲壳类和鱼类为食,其余类群所占的比例很少。带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摄食生态位发生转移和扩大,食性类型由浮游生物食性逐渐转变成游泳动物食性,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这些转变既减少了大个体与小个体之间的食物竞争,又增强了带鱼摄食的种间竞争能力。另外,结果还表明带鱼的摄食强度在发育过程没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鱼苗鱼种阶段,生长迅速,食料也随着鱼体成长而不同,各种鱼的食性分化,也出现差异,在观察和分析中,了解到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幼鱼,在天然水域中的食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内陆淡水水库放养植物食性鱼类,即鲢鱼、鳙鱼、草鱼,这是提高优质鱼类产量的最大潜力之一。植物食性鱼类活跃利用水域的初级产品,即浮游生物、大型植物。  相似文献   

13.
在以饲养滤食性鱼类为主的近郊肥水池中,投饲配合颗粒饲料,可以较大的提高吃食性鱼类的生长速度,使其增重倍数大大超过滤食性鱼类;食料系数为2.16,每公斤吃食性鱼类的饲料成本为1.94元,表明在肥水池中使用配合饲料鱼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轮虫作为许多水产动物的优质开口饵料,在苗种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根据轮虫、鱼苗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及鱼塘中的浮游生物的消长和鱼苗个体发育中食性转化规律,探索出鱼塘肥水增殖轮虫技术。预测和掌握轮虫繁殖高峰,适时投放鱼苗,称为肥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类食性分析应用中的可行性,也为海洋鱼类的营养生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浮游生物是鱼类的直接或间接饵料。人们通常把水域中鱼类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归结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也就是说鱼归根结底是来自浮游植物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是不全面和简单化的。为了正确认识浮游生物在水域鱼产力中的意义,必须了解水中生物生产过程的特点。一、两种类型的生物生产过程水域中生物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在大洋和比较封闭性的湖泊中,生物生产过程通常从自养性生物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营养盐类合成有机质而形成初级产量开始。初级产量为植食性动物所利用形成二  相似文献   

17.
用青饲料直接喂养吃食性鱼类,或作绿肥肥水,培养浮游生物养鱼种和鲢鳙鱼,能充分利用地力、劳力,以池养池,以地养池,大大节约商品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根据青饲料的特点,怎样做到全年均衡供应,在当  相似文献   

18.
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主要鱼类食物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沙岛礁周围水域收集了43种主要鱼类,共940个胃含物,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以及消化器官特点,一般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兼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兼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食性类型。根据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初步划分为4个营养级,即初级生产者(海洋植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低级肉食性动物和中级肉食性动物、高级肉食性动物。并根据这些营养级的划分,南沙岛礁周围水域43种主要鱼类可分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比为28105。灰裸顶鲷是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三重剌网举足轻重的捕捞对象,从食物网的观点出发,应加强灰裸顶鲷幼鱼期敌害鱼和其竞食者的捕捞,为低级肉食性经济鱼类除害,灰裸顶鲷就有可能增加资源量。  相似文献   

19.
关于滤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对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国内外已做过很多工作。罗非鱼作为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不仅能够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还通过自身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1~4]。Drenner等[5]研究罗非鱼在Kinneret湖中对浮游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后指出,罗非鱼对浮游动物和大型浮游植物具有压制作用,同时能促进超微浮游植物的发展。因此养殖池塘中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不仅能够提高池塘的物质利用效率,还会起到稳定养殖环境的作用。本文结合台湾红罗非鱼(Ore…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中沼肥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邦 《内陆水产》2008,33(3):34-35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养鱼户,还有直接利用人畜粪便投放鱼池养殖的习惯。因人畜粪便不仅可直接作吃食性鱼的饵料,而且其分解过程释放的能量及速效养分又可作浮游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为滤食性鱼提供饵料。但新鲜人畜粪便入池,不仅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易造成鱼池溶解氧大幅度下降,引起鱼浮头,且肥效受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