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牛的乳头状瘤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Meischke(1979)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屠宰场屠宰的牛,36%的牛发生本病。Lindholm 等(1984)也是在同一屠宰场调查,37.3%牛发生本病。Olson 等(1982)在美国威士康辛屠宰场调查,25%牛乳头有乳头状瘤。我们曾在北京调查了某些牛场黑白花奶牛的发病情况,用机器挤奶的牛场,本病的发生率为35%,而手工挤奶的牛场,发生率在68—73%。乳头的乳头状瘤有各种形态,Olson 等将其分为3型:非典型的丝状乳头状瘤、非典型的扁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乳房上的赘生物被群众俗称为"瘊子",是奶牛乳房及乳头皮肤表面长出的乳头状瘤及刺瘤,表面呈颗粒状或刺状,每个乳头上可长出几个甚至几十个,严重时会溃烂出血。乳头管赘生物会造成奶牛的乳头排乳不畅,乳头完全阻塞,此时挤奶牛会因疼痛而发生蹴踢,不但会挤不出乳汁,还会影响犊牛吮乳,重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头状瘤是奶牛皮肤乳头层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体表各部均可发生,有单处发病或多处发病,发病率5%~7%,目前病因尚不清楚。肿瘤生长快,3个月至半年即有鸡蛋至拳头大小,瘤体凸起于体表,表面角化,表皮开裂,呈菜花样,外观灰色,裂缝深处粉肉色,牛冲撞、爬跨极易擦伤引起出血,形成溃疡或感染化脓,消耗牛的体质,发生在乳房皮肤上,影响挤奶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皮肤乳头状瘤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俗称为疣,通常是个体发生.2002-2006年我县从外地引进牛后,每年都有2~3头1.5~4岁的奶牛患该病,而肉牛未见患病. 1 症状 (1)产奶牛多发生于乳房,其他部位瘤体较小、较少,但不治疗则会增生.瘤体多旱菜花状和乳头状.病牛不疼不痒,但由于乳头口被瘤体阻塞或乳房不平整易引起挤不出乳或挤乳过程中造成乳房损伤,使奶牛受惊和产奶量下降,或继发其他感染而造成经济损失.(2)育成牛多见于头、颈、四肢和腹下等.瘤体增生时根茎呈细茎状,大多呈结节状,也见腿部呈肿瘤状,大小程度不一,外观特征是干燥角化的菜花状.在放牧时牛常在树枝或硬物上磨擦而引起部分瘤体脱落出血,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易引起蚊蝇叮咬而造成其他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5.
牛纤维乳头状瘤是一种牛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牛体表或部分黏膜发生慢性增生性的疾病.增生物多出现在乳头和乳房上,也可以发生于皮肤、阴茎和眼睛上。结合临床病例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牛纤维乳头状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桂英 《四川畜牧兽医》2011,38(4):50-50,52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引起的一种以体表皮肤、黏膜形成乳头状瘤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疾病,又称为疣,其多数为良性。该病一般在1~12个月内自愈,通常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7.
对贵州省晴隆县某种牛场暴发的疑似牛乳头状肿瘤病进行诊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切片观察、PCR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该种牛场牛乳头状瘤病发病率为35%(7/20)。瘤体多呈结节状及菜花状,颜色多呈灰白色。病理切片显示,瘤体呈现角质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贵州省晴隆县暴发的牛乳头状肿瘤病是由BPV2型牛乳头瘤病毒所引起。本研究为贵州地区牛乳头状瘤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牛纤维乳头状瘤是舍饲乳牛常见的肿瘤。自 1996年以来 ,笔者采用鸭蛋子仁涂于患处的方法共诊治病牛6 7例 ,治愈 6 7例 ,治愈率达 10 0 %。特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用鸭蛋子仁 2 0g研细 ,普鲁卡因 2ml,病毒灵 10ml,敌百虫 10g,滑石粉 10g ,加入少量凡士林混匀后制成鸭蛋子仁合剂 ,涂于患处 ,每日 1~ 2次 ,反复使用 ,连用数天 ,直到乳头状瘤自行脱落为止。2 典型病例2 0 0 3年 2月 2 8日 ,桥头镇毛家沟村村民靳某饲养的一头 4岁黑白花奶牛因乳头管壁上长有乳头状瘤前来就诊 ,主诉该牛已怀孕 7月 ,2月前发现乳头表面有少量结节状增…  相似文献   

9.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纤维乳头瘤是奶牛、肉牛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性疾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Ⅰ~Ⅵ型感染引起牛的头、颈、肩、躯干等处皮肤和消化道、生殖道黏膜出现典型异常赘生物。24月龄内的犊牛、青年牛对本病最易感。皮肤型纤维乳头瘤具有明显的症状,瘤体通常表面粗糙、色白或灰,呈菜花样,与皮肤的分界明显,又称为"疣",俗称"瘊子"。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多呈地方性流行。健康牛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因接触到被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外科手术部分摘除法、液氮冷冻疗法和瘤体灭活苗疗法分别治疗奶牛乳牛部乳头状瘤各6例,并选用对流免疫电泳和非特异性醋酸萘酯法,结合免疫指标(抗体水平和T淋巴细胞值)的定期测定,初步揭示了3种疗法取得疗效的机理及奶牛乳头部乳头状瘤自愈的机理。结果表明,3各疗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以免疫疗法效果最好,保护期最长,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奶牛乳头部乳头状瘤自愈,初期是以T淋巴细胞为主导的细胞免疫为主,后  相似文献   

12.
引言牛乳头状瘤(Bovine papillomatosis)是分布于全世界的病毒病。其特征是在体表发生乳头状瘤或称疣,通常发生于二岁以内的牛。病期难以确定,有关它的流行病学和经济损失了解得很少,已知乳头状瘤的无细胞浸出液有感染性,该病是能以免疫接种疫苗作为治疗方法的少数几种疾病之一。本文详细报导了在一次暴发中不同程度的牛乳头状瘤的临床症状和组织学变化。测定了血液学,血清酶和蛋白质数据,发现其数值与感染程度有关。对该病作了治疗,亦做了将病料感染山羊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正>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体表或黏膜的肿瘤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组织细胞角化过度和部分颗粒细胞空泡化现象~([1])。该肿瘤多为良性,发生于皮肤时会降低皮革质量,如果发生在生殖器官,则会影响牛的繁殖机能。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近年来国内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关于牛生殖器官乳头状瘤病例的报道较少,笔者在2014年诊治6例牛阴茎乳头  相似文献   

14.
癌症疫苗     
牛乳头状瘤病毒(BPVS)是英国菜牛最凶恶的杀手。该病毒可引起良性肿瘤或乳头状瘤,其中少数牛发展成癌。在英国,3—4%的母牛被感染,在一些农场里,几乎25%的牛群都有这种病毒引  相似文献   

15.
皮肤乳头状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为摸清这种病在我们乳品厂奶牛中的发病情况,我们对全部奶牛群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 (一)发病和分布我们乳品厂共有中国黑白花奶牛538头,其中成年母牛281头,青年母牛109头,育成母牛75头,犊母牛73头。调查未发现成年母牛和犊母牛患皮肤乳头状瘤。青年母牛和育成母牛共有55头发病。在  相似文献   

16.
牛纤维乳头状瘤病毒(BPV)是导致牛纤维乳头状瘤的病原。国外根据发病部位将BPV分为6个血清型(BPV1—6),并且认为不同血清型的病毒DNA有差异,且对组织的特异性不同。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相似文献   

17.
正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瘤病毒引起牛的一种良性肿瘤,是慢性的皮肤增生性疾病。与其他家畜相比,乳头瘤在牛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日龄的牛均会感染,一岁内牛发生频率较高。牛乳头瘤病毒有10种可以鉴别的病毒型,另外还有一些类型已经被建议加入其中。牛乳头瘤病毒1型和2型属于δ乳头瘤病毒属,具有较宽的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在牛中可引起纤维乳头状瘤,在马中可引起结节病。  相似文献   

18.
乳头状瘤是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病毒引起,而且可人工接种复制。我们在北京市某奶牛场对本病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在北京某奶牛场,对所有牛只(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成乳牛)进行了除乳头以外的皮肤检查,统计了乳头状瘤在牛群的发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上的赘生物群众称为"瘊子",是奶牛乳房及乳头皮肤表面长出的乳头状瘤及刺瘤,表面呈颗粒状或刺状,一个乳头上可长出几个甚至几十个,有时溃烂流血,挤奶时牛因疼痛而蹴踢,影响挤奶和犊牛吮乳,重者致产奶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头状瘤(疣),在浙江省的某些奶牛场中常有发生。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小牛和发育牛的头部、颈部、胸肩部及乳房和肛门等处,发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疣状物。少者几个,多者有几十个、上百个;疣小如黄豆,大如乒乓球或鸡蛋;呈灰白色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