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C_0Ⅰ、C_1Ⅰ、C_0Ⅱ和C_1Ⅱ7种材料进行了同工酶和RAPD的分析,旨在通过分子标记方法探讨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育期,EST同工酶酶谱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酶谱差异较大,在分蘖期杂种的EST酶谱偏向母本加拿大披碱草,根据该生育时期的酶谱特征可以鉴定杂种后代的的真实性,其他生育时期,EST酶带偏向父本老芒麦,而且没有明显的差异.SOD酶谱的差异只是体现在表达量的多少上,并没有出现特异性的条带.RAPD分析表明,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的遗传一致度为0.72,遗传距离为0.328 5,在7种材料中亲缘关系最远;杂种后代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父本老芒麦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因此用RAPD分析材料的遗传关系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做了比较分析。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探索亲本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关系,为后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RAPD扩增带,同时还丢失了双亲部分的RAPD扩增带,杂种F1的多态性条带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F1是真正的杂种;F2的多态性条带表明:F2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相差不大,略偏向母本。亲本与杂种F1,F2的RAPD扩增带表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RAPD遗传标记可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的酯酶同工酶(EST)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的同工酶可明显区分为A、B两个区,共有4条相同位点的酶带,为亲本的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酶带类型,同时还丢失了部分双亲的酶带,证明F1是真正的杂种,杂种F1的同工酶谱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亲本与杂种F1的酶谱表型均有一定的差异;杂种F2代的同工酶谱条带主要表现为它的大多数条带与亲本F1的相同,其他部分条带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但差异较小,同时还丢失了部分亲本F1的酶带,结合表型性状,证明F2是F1自交产生的后代。F2代的EST同工酶谱既继承了亲本部分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性。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晋豆2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6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共检测出376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82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21.8%.获得5个共显性位点,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164.ISSR引物(GA)8C检测到3种基因型,ISSR引物VDV(CT)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5.
《种子世界》2007,(4):53-53
科研人员经过4年的艰苦攻关,成功选育出了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老芒麦、青牧1号老芒麦和青海短芒披碱草5个新品种,并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青藏高原国家登记牧草品种“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晋豆2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6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共检测出376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82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21.8%。获得5个共显性位点,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164。ISSR引物(GA)8C检测到3种基因型,ISSR引物VDV(CT)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7.
黄瓜自交系及其F1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标记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探测了黄瓜亲本自交系与其杂种F1的遗传差异。用30个引物对11个黄瓜基因型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出23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7个,占总位点的71.37%,每条引物可扩增2~17条带,平均每条引物产生7.25条带。根据RAPD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杂种F1偏向母本自交系遗传:由亲本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可见,黄瓜亲本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123~0.164,说明黄瓜是一种遗传变异较小的蔬菜。作为父本,津研7号自交系与宁阳大刺自交系相比,子代更加继承了津研7号自交系的遗传特性。以上结果与田间性状表现相符。RAPD标记用于黄瓜遗传差异的研究切实可行,其结果可用于育种过程中的亲本选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8.
烟草PVY抗性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抗马铃薯Y病毒(简称PVY)的烟草品种RY5,感病品种Coker176为亲本,构建F1、正反交F2和正反交BC1群体,苗期摩擦接种PVY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后第21d群体PVY抗性数据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隐性质量性状的遗传模型。接种后第28d群体PVY抗性数据偏离孟德尔单基因隐性质量性状的遗传模型。提取F2代群体中抗病和感病单株DNA,从多条RAPD引物和一对SCAR引物中,筛选出两个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APD标记O12V3695与RY5的抗病基因对应的显性等位基因位点(Va)间的遗传距离为2.10cM,而SCAR标记与Va间的遗传距离为2.52cM,这两个分子标记可用于抗PVY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的杂种F_1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F_1是真杂种,而且F_1的遗传物质偏向母本加拿大披碱草;双亲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RAPD可快速灵活检测杂种的纯度.  相似文献   

10.
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交后代的农艺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F_1和C_1Ⅱ的生育期比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短,其他杂种后代生育期偏向加拿大披碱草;在植株高度上,双亲和后代的株高排序依次为C_1,Ⅱ>老芒麦>F_1>C_1 Ⅰ>加拿大披碱草>C_0 Ⅰ>C_0Ⅱ;从分蘖数来看,C_1 Ⅱ>老芒麦>C_1 Ⅰ>C_0 Ⅱ>C_0 Ⅰ>F_1>加拿大披碱草;产草量排序为C_1 Ⅱ>C_0 Ⅱ>C_1 Ⅰ>F_1>C_0 Ⅰ>老芒麦=加拿大披碱草.杂交后代在产草量方面都体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在叶长、叶宽、叶面积、节间数和节间粗等方面,F_1的各项指标介于双亲之间,C_0 Ⅰ、C_1 Ⅰ、C_0Ⅱ和C_1 Ⅱ的茎叶指标也很高,接近或者超过了加拿大披碱草的指标;穗型上,杂种F_1代、C_0 Ⅰ、C_0 Ⅱ介于双亲之间,半弯穗.C_1 Ⅰ和C_1Ⅱ的穗形发生分离现象;杂种后代的蛋白质、粗脂肪的含量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来自青藏高原的52份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材料的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1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36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04条,多态性位点率(PPB)为86.44%,每对引物扩增出7~20条带纹,平均为13.1条,多态性信息(PIC)含量为0.267~0.471之间,平均为0.35,SSR标记效率(MI)为3.98;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22到0.895之间,平均GS值为0.766,52份种质的Nei’s 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3286,Shannon指数(Ho)为0.4851,表明供试材料之间差异明显,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52份老芒麦材料分成5大类,具有相同地理来源或相似生境的材料趋向于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散穗高粱与白壳苏丹草杂交F1及其染色体加倍植株遗传差异性及其遗传距离,为下一步新品种育成利用奠定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散穗高粱与白壳苏丹草杂交F1及其染色体加倍植株进行多态性位点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条适宜引物共扩增得到重复性好的清晰条带164条,其中144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到86.9%;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2690~0.5923,散穗高粱与散穗高粱×白壳苏丹草F1加倍植株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供试材料以遗传距离0.26为基准可分为散穗高粱和白壳苏丹草;散穗高粱×白壳苏丹草杂种F1;散穗高粱×白壳苏丹草杂种F1加倍植株这三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的烟草品种铁把子和台烟8号,感病品种NC82和中烟15为亲本,构建F1、F2、BC1代分离群体,并对它们进行CMV的接种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铁把子和台烟8号对CMV的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依据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BSA),从F2代群体植株中选取DNA建立黄瓜花叶病毒病的抗病基因池和感病基因池,利用135对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和分析,得到标记SM1350与来源于铁把子的CMV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8.64 cM,标记SM2270与来源于台烟8号的CMV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3.92 cM.  相似文献   

14.
对3个不同绵羊类群(无角道塞特二代公羊、杜泊一代公羊、杜泊二代公羊)共8个样本应用20个随机引物扩增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个随机引物中,有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不同程度的清晰可辨的RAPD谱带,其中标记总数为35条,多态标记数为24条。共得到147条清晰的谱带。杜泊一代与杜泊二代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80 9;杜泊一代与无角道塞特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15 2。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主要生长性状和ISSR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国家马尾松种质资源库(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马尾松二代核心育种群体内的36个亲本无性系为材料,研究其主要生长性状及ISSR遗传变异。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生长性状总体上优良,但生长性状在亲本无性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二代育种群体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利用15个ISSR标记对36个二代亲本无性系进行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3.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3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76,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范围是0.24~0.82,平均为0.414,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好的高世代遗传改良潜力。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36个无性系中的35个聚在5个类群内,聚类结果与马尾松二代亲本的遗传背景、系谱关系及产地纬度部分吻合,证实了应用ISSR标记开展马尾松分子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合理选配二代亲本、开展杂交育种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麦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标记对15份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为获得稳定的新麦草ISSR反应体系,对反应条件中的dNTP、Taq酶浓度、引物浓度、Mg_(2+)浓度等因子进行了优化,建立起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 2.5 μL、Taq酶0.2 μL、Primers 1 μL、Mg~(2+)1.5 μL、2.5 μL 10×Buffer、2 μL模板DNA和ddH2O 15.3 μL.ISSR标记结果显示,筛选出的重复性好、谱带清晰的ISSR引物8条,共获得8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多态性比率(PPB)为85.7%.通过遗传相似系数(GS)的计算,供试种质材料间的GS值在0.440 5~0.904 8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新麦草种质材料划分为四大类,且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29份来自国内外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期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筛选出1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3个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3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2.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0.255~0.355之间,平均值为0.310。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18~0.902之间,平均值为0.649,说明不同无芒雀麦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阈值为0.644处,29份材料被分为4类,UPGMA聚类结果显示,各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与聚类结果一致。ISSR分子标记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白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分子水平用ISSR标记法对白菜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65个样品DNA共扩增出107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72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102个(93.5% )。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遗传距离在0.40~0.65 之间,表明白菜栽培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基础相对较宽,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表明:能将65个白菜地方品种划分为四大类。由ISSR标记聚类结果所表现出的大多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地有较大的相关性,但也有地理差别很大的白菜资源遗传关系较近的情况。本研究还表明,ISSR 标记比RAPD 标记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或克隆研究中,可优先使用ISSR 标记。  相似文献   

19.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桉树原种和3个推广的杂交桉树品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用于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55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8条,占总条带数的95.5%。通过NTSY Spc 2.10e软件分析ISSR扩增结果,结果表明,桉树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份桉树材料的遗传距离(GD)值范围为0.419 5~1.003 4,遗传相似性(SM)值范围为0.420 0~0.693 3。应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8份桉树材料划分为3个大类,邓恩桉和赤桉为一类;巨尾桉、尾巨桉、尾细桉、韦塔桉、粗皮桉为一类;托里桉则独成一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ISSR标记分析了中国62份甘薯主要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明确了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7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490条多态性谱带, 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出28.8条多态性谱带, 说明ISSR标记是评价甘薯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62份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距离为0.158~0.924, 平均为0.574, 通过UPGMA法, 可以聚为2大类, 一类为国内自育亲本, 一类为外引亲本, 说明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其中自育亲本与外引亲本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亚洲亲本遗传多样性高于非洲和美洲亲本, 并且与其他亲本间遗传距离较远; 亚洲品种中, 中国大陆亲本遗传距离最小, 为0.419, 与来自中国台湾的亲本差异较小, 但与外引亚洲亲本遗传距离较远。因此, 中国在未来甘薯育种中, 可以国内自育亲本与外引亲本以及外引亚洲亲本与外引其他亲本配制组合, 拓宽中国甘薯品种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