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紫花苜蓿叶、茎产量及品质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最佳刈割期,分别在关中苜蓿、阿尔冈金、金皇后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进行刈割,将其茎叶分离风干后,测定牧草产量、茎叶比、株高、分枝数及养分,为家畜提供优质的蛋白质饲料。结果表明,随苜蓿生长发育,其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荚期最高。现蕾期苜蓿茎叶比高于其它时期,成熟期苜蓿株高和分枝数高于其它时期。随着生育期的推后,各品种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相对饲用价值逐渐降低,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逐渐升高。现蕾期苜蓿粗蛋白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P0.05)高于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其叶和茎的粗蛋白分别比后者提高了4.52%、8.28%、12.06%、14.70%和12.59%、9.38%、11.19%和28.81%,相对饲用价值分别比后者提高了6.55%、6.60%、29.07%、40.25%和3.84%、6.09%、4.88%、10.99%,粗纤维分别比后者降低了7.46%、6.85%、20.46%、23.00%和2.99%、1.81%、2.67%、3.67%。现蕾期为苜蓿最佳刈割期。  相似文献   

2.
确定苜蓿青贮最适收获条件,为规模化苜蓿青贮收获提供科学依据。收获是影响紫花苜蓿利用和管理的关键因素,针对影响苜蓿青贮收获质量的刈割期、留茬高度和收获机械,系统全面的分析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质量、再生性和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分枝期至结荚期,随着生育期推迟,苜蓿的品质显著下降,产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品质和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产量显著下降(P0.05)。紫花苜蓿青贮原料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盛花期,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10~11 cm。优先选用的收获机械是JOHN DEERE A400-896自走式割草机。  相似文献   

3.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大庆地区研究刈割时期(分枝期、孕蕾期)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对紫花苜蓿种子田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地影响了苜蓿的生育进程,各处理各生育期均推后,种子无法成熟。同一时期刈割,刈割高度不同也对各生育期产生不同影响。刈割高度越低,生育期延后越多。  相似文献   

5.
生育期和品种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最佳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和刈割期,分别对'关中苜蓿’、'阿尔冈金’、'金皇后’在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进行刈割,了解不同苜蓿品种在各生育期的产量及营养特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中,‘金皇后’的粗蛋白、粗灰分、相对饲用价值含量最高,分别为16.86% DM,7.97% DM和106.22% DM;'金皇后’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51.08% DM和41.04% DM。‘金皇后’在现蕾期,粗蛋白、粗灰分、相对饲用价值含量最高,分别为18.99% DM,9.07% DM和127.15% DM,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44.98% DM和35.78% DM。综上所述,3个苜蓿品种中,‘金皇后’的产量及营养价值最高,品质最好,现蕾期是最佳的刈割时期。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育期(营养期、现蕾期、开花期、盛花期、结荚期)选用品种(新牧1号、新牧2号、当地苜蓿、红豆草、高辉苜蓿)进行刈割,研究刈割时期对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牧2号苜蓿开花期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他几个时期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P0.05);牧草在营养期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刈割时期(P0.05);牧草在盛花期的N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刈割时期(P0.05);随着生育期由营养期延迟至结荚期,牧草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牧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含量显著降低(P0.05);新牧1号、新牧2号、当地苜蓿、红豆草、高辉苜蓿5个品种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酸不溶灰分、相对饲用价值无显著差异(P0.05)。牧草现蕾期的产量和营养价值优于其他几个时期,新牧2号的产量和营养价值优于其他几个品种。  相似文献   

7.
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早期刈割处理,以正常刈割时间(1/10开花期)为对照,设7个不同刈割时期进行刈割处理,测定与苜蓿生产性能和再生性相关的各项指标,研究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后的鲜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处理下苜蓿的再生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极早期刈割处理产草量最低;适宜刈割,也就是初花期刈割产草量最高.7个刈割处理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在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有较大差异;除提前25 d刈割的处理外,其他各个处理的侧枝数、节间数差异较小;叶片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分枝期不同处理间无差异,从孕蕾期到开花期处理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处理间变化不是很显著;草产量与其相关性状株高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生育期内植株动态生长规律及对土壤0~300 cm深度水分变化的影响,试验以2年生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返青前对前茬分别进行火烧和刈割处理,记录整个生育期内植株株高的动态变化,并在开花期植株生长基本停滞阶段采集0~300 cm深度土层土壤测定含水量。结果表明:火烧和刈割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生长轨迹一致;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相比刈割处理返青期提前、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提早,在返青期到现蕾期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株高显著高于刈割处理,但在结荚成熟期两者株高无显著差异;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土壤含水量分布曲线呈""字型,刈割处理后呈"3"字型;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相比刈割处理土壤含水量更低,相对土壤干层厚度更厚,在0~200 cm土层深度两者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在200~300 cm土层深度两者无显著差异;紫花苜蓿生长对土壤水分是消耗过程,株高动态变化与土壤垂直层面含水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尤以火烧处理后0~200 cm土层负相关性更强。说明根据植株生长轨迹和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在保证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火烧处理相比刈割处理有利于紫花苜蓿提早、提快生长。  相似文献   

9.
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紫花苜蓿品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的最佳刈割模式,本研究在紫花苜蓿返青后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下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现蕾期和初花期具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相对饲喂价值较盛花期分别提高了12.57%和15.66%(P0.05);(2)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下降但营养品质增加,在7.5 cm和10.0 cm显著高于5.0 cm和2.5 cm,前二者相对饲喂价值分别较2.5 cm提高了5.84%和8.16%(P0.05);(3)无论是现蕾期、初花期还是盛花期刈割苜蓿,不同的茬次之间品质差异均较大,其中以第一茬苜蓿品质最佳;(4)结合产业化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以现蕾期5.0 cm留茬和初花期7.5 cm留茬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开展不同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以1:1比例种植的金皇后(Golden Empress)与三得利(Sanditi)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不同生育时期与刈割高度进行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初花期收获的苜蓿相比,苜蓿生长高度80 cm(现蕾期)左右时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比初花期分别高2510.4 kg·hm-2和807.3 kg·hm-2,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值分别高2.45%、1.35,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得出,在赤峰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80 cm左右时刈割可以得到质量兼优的苜蓿草。  相似文献   

11.
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紫花苜蓿适宜的干草调制方法,开展了不同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单从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考虑,最适宜的刈割时期是现蕾期,其次是始花期。由现蕾期至结荚期,紫花苜蓿的干草质量随着生育期延迟显著下降(P<0.05)。(2)烘干和机械压扁茎秆可显著缩短紫花苜蓿的干燥时间,提高紫花苜蓿的干草质量(P<0.05)。(3)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适宜刈割时期是现蕾期和始花期,适宜的干燥方法是烘干和机械压扁茎秆,另从资金投入和可操作性考虑,认为机械压扁茎秆资金投入少,操作简单易行,在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2.
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28  
以来自北美、欧洲、澳洲和我国的84个苜蓿种质为材料,对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5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苜蓿可以保持高的生长速率,刈割后苜蓿表现出不同的再生生长节律。第1次刈割后苜蓿的再生生长表现出先慢后快的生长节律;第2次刈割后苜蓿可以迅速再生,表现为先快后慢的生长节律。根据生长速度的快慢将不同苜蓿种质的生长能力分为快速生长、普通生长、慢速生长和生长不良4种类型。对苜蓿生产性能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苜蓿全年鲜草产量与第2次刈割时的生长高度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5个入选因子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1.132 0%,其中第1主成分为刈割因子,贡献率为46.389 0%,第2和第3主成分为分枝数因子和高度因子。第1次刈割的鲜草产量对全年的产草量贡献较大,以后2次刈割的产草量对全年产量的贡献逐次减小。  相似文献   

13.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四次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茎叶比、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期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表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初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着长时期延长显著提高(P<0.05),中花期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初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初花期。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石河子市第八师147团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探究不同刈割茬次及生育期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间的差异。选择3个刈割茬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生育期处理;分别于青贮发酵第3、9、15、30、45、60天取样测定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苜蓿青贮过程中,刈割茬次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乳酸和乙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苜蓿青贮在发酵过程中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含量,发酵60 d时,第3茬盛花期苜蓿青贮的DM含量最高,达到39.03%,第3茬现蕾期苜蓿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第1茬现蕾期CP、WSC含量最高,分别是20.21%和4.39%,第2茬现蕾期的乳酸和乙酸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高,第1茬现蕾期氨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综合评价排序:第1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现蕾期处理第1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初花期处理第1茬盛花期处理第3茬盛花期处理第2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盛花期处理。刈割越早,苜蓿越幼嫩,营养品质高,适口性好,并有利于植株再生,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也较晚刈割的其他处理好。因此,控制苜蓿刈割时间可改善苜蓿青贮营养、发酵品质,提高苜蓿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施氮肥时间对苜蓿结荚率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Xinmu No.4)为材料,研究在苜蓿不同生育期施氮肥对苜蓿结荚率、千粒重、种子产量等的影响,为提高苜蓿结荚率、增加种子产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返青期施氮肥处理的苜蓿荚果结荚率、种子千粒重以及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依次为63.87%、2.01g和85.33%;但其单序荚果数和结荚率均低于其他处理;在各个处理中,现蕾期施氮肥处理苜蓿种子产量最高(802.16 kg·hm-2),分枝期次之(641.29kg·hm-2),分别是对照(390.34kg·hm-2)的2.05倍和1.64倍。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苜蓿种子田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含量、茎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四次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茎叶比、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期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表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初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着长时期延长显著提高(P〈0.05),中花期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初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初花期。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建植期四种刈割频次下的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收获制度是苜蓿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为明确不同刈割制度下建植期苜蓿生长规律,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控制苜蓿生长温度、水肥条件,完善测定指标体系,进行苜蓿刈割频次的研究,分析连续生产情况下不同收获制度对不同类型苜蓿建植期产量、品质、再生能力及持续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频刈割会显著降低苜蓿的生产力和持久性。连续高频刈割后延长收获间隔可以恢复苜蓿茎密度和再生能力,但不能恢复到适宜刈割频次的水平。不同品种间生育期、耐刈性与再生性、产量分布以及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并导致相同收获频次下饲草产量、饲草品质以及持续生产力的差异。在建植期及低龄草地,维克多(Vector)和得龙(Durango)2个国外引进品种适于间隔为25~35 d高频度刈割;我国东北地区育成低休眠级苜蓿品种公农1号适于间隔为35~45 d的刈割频度。  相似文献   

19.
刈割是紫花苜蓿收获、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刈割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当年收获苜蓿的产量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后来年份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刈割通常包括刈割时间、茬次、次数和留茬等。文章全面综述了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应作用机理,表明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是现蕾—初花期,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适宜刈割次数3~5次,留茬高度3~5 cm,最后1次刈割留茬8~9 cm。  相似文献   

20.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