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西北地区玉米适宜滴灌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辽西北地区适宜的玉米滴灌方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覆膜与非覆膜2种滴灌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玉米生长性状、灌溉水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覆膜滴灌可有效地保持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水分,减少灌溉水量,提高土壤温度,加速生育进程,增加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进而提高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覆膜滴灌更适合在辽西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对农田水热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从农田土壤水、热循环角度揭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机理,于2011—2013年在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对膜下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玉米田进行了土壤温度、含水率、田间小气候、作物生长、养分积累及产量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相比,膜下滴灌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苗期5~25 cm的日均土壤温度增加2.3℃,土壤积温增加87℃;整个生育期土壤积温增加115~150℃。覆膜减少了土壤蒸发,膜下滴灌玉米生育期的土壤蒸发量比不覆膜滴灌降低53%,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率。膜下滴灌提高了典型日的冠层空气温度并降低了冠层空气湿度,可能导致作物蒸腾量的增加。膜下滴灌明显增加了玉米生育前期的氮素吸收量,促进了玉米的营养生长,为生育后期的生殖生长积累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成熟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分别比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增加14%和23%,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6%和28%。膜下滴灌营造了有利于玉米生长的土壤水、热环境,平均产量分别比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处理提高11%和2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和18%。  相似文献   

3.
玉米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覆膜方式下降水后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玉米产量和降水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显著增加玉米生长前期土壤含水率,沟播垄覆膜处理在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均保持在13%以上,蓄水保水作用显著;大垄双行覆膜处理,产量和降水生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充分滴灌条件下,定量分析了东北典型区玉米膜下滴灌与不覆膜滴灌下太阳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和作物耗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晴天覆膜使得净辐射峰值时间滞后约1 h,在阴天覆膜处理土壤热通量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全生育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冠层上方获得净辐射分别为133.25和135.42 W/m2,覆膜处理获得的可供能量低于不覆膜处理的,但在玉米生长中后期,覆膜处理提高了2%的净辐射;全生育期覆膜提高了0~80 cm土层平均地温1.13 ℃和土壤积温149.68 ℃;覆膜滴灌下玉米生长初期和后期的耗水量显著低于不覆膜滴灌处理下的,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减少10.21%,生育期内平均作物系数Kc显著降低7.42%.  相似文献   

5.
以酿酒葡萄为实验材料,设计2 400、3 000、3 600、4 200m3/hm2四个不同滴灌量的膜下滴灌处理和3 600m3/hm2的不覆膜处理,在每次滴灌后每隔2d取20、40、60、80cm四个不同土层的土样进行烘干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滴灌量下20~60cm土层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受自然蒸发和葡萄的蒸腾失水影响明显。在3 600m3/hm2的灌溉量下,覆膜处理下20~40cm和40~60cm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分别比不覆膜的处理高出15.60%和18.83%,说明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能更好的保持土壤质量含水率,可以节约大量灌水。  相似文献   

6.
基于野外试验,研究了间隔覆盖条件下种植作物的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蓄存状况。结果表明,间隔覆盖法可以显著提高覆膜区土壤含水率,其中玉米生长中期最为明显;玉米生长前期覆膜处理下种植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处理种植区,中期相反,后期相差不大。坡面相同位置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剧烈,且与降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照处理下深层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小,覆盖处理波动较大,坡面上部覆膜使坡面下方较深层土壤含水率增加。间隔覆盖法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可以显著增加种植区土壤蓄水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泥套海嘎查村进行了干旱地区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油葵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出苗比露地滴灌早3d,全生育期内膜下滴灌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覆膜微喷、管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滴灌,且产量分别提高了42.53%、7.03%和27.01%。膜下滴灌群体WUE比露地滴灌、覆膜微喷和管灌+覆膜沟灌分别增加47.48%、11.18%和31.26%。  相似文献   

8.
以田间试验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有膜和无膜滴灌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比,评价了土壤湿润的有效区域,并进一步与滴灌土壤湿润比的工程设计值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在工程设计中选取的土壤湿润比是否满足作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条件下,其土壤湿润比高于无膜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湿润比,由于地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蒸发作用,从而使得其土壤湿润体大于无膜滴灌。无膜滴灌低水处理实测的田间土壤湿润比较设计值低0.28,不符合设计要求;覆膜滴灌高水处理土壤湿润比的实测值较设计值高0.27,虽然符合设计要求,但其没有达到滴灌节水的目的。其次,利用土壤适宜含水率指标评价土壤有效湿润区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土壤湿润区与玉米灌水定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微咸水膜下滴灌对盐碱化农田土壤斥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布置了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下微咸水滴灌对盐碱化农田土壤水、盐分布及其土壤斥水性的影响。采用滴水穿透时间(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得到了不同土壤斥水性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盐碱化农田土壤的斥水性在表层土壤与电导率呈正相关,与土壤pH值无显著相关性。弱碱性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单次滴灌降低了滴头附近土壤的WDPT,但增加了远离滴头土体的WDPT;高频滴灌(灌溉频率为3 d)可显著降低土壤剖面整体的WDPT。膜下滴灌盐碱化农田土壤的斥水特征曲线均可用Gaussian和Lorentzian模型进行描述。滴灌对土壤斥水性最大时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θ_m)影响不大(P 0. 05),而对斥水性消失时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θ_c)影响显著(P 0. 05)。Lorentzian模型对盐碱化农田土壤的斥水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更优,通过该曲线可准确得到特定土壤的θ_m和θ_c。本研究可为微咸水滴灌及斥水性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覆膜滴灌对玉米生长及苗期土壤温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河套灌区玉米不覆膜滴灌对其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015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中游开展了玉米不覆膜滴灌试验研究。定株测试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株高、茎粗和产量对比分析,得出:在苗期和拔节期,覆膜滴灌玉米株高和茎粗显著优于不覆膜处理,抽雄期后对玉米植株生长性状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不覆膜处理玉米产量较覆膜处理下降了15.87%;在玉米苗期,0~40cm耕层土壤,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土壤温度平均增加了5.62℃。土壤耕层温度的提高为玉米生长提高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