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帽儿山不同红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析测定,研究不同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含量、组成以及凋落物碳密度的动态规律和特点,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估测和碳汇林业的开展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凋落物筐收集法对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纯林、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和蒙古栎—红松人工混交林的凋落物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林型凋落物组成不同,凋落物含量和凋落物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加,3种林型42年林龄凋落物含量和碳密度均明显大于20年;不同林型的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差异显著,20年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表现为:白桦—红松林[0.751 t/(hm2·a)]蒙古栎—红松林[0.721 t/(hm2·a)]红松纯林[0.688 t/(hm2·a)](P0.05);42年生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依次为:蒙古栎—红松林[2.995 t/(hm2·a)]白桦—红松林[2.779 t/(hm2·a)]红松纯林[2.007 t/(hm2·a)](P0.05)。【结论】不同林型的红松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差异显著,混交林明显大于纯林;林分凋落物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中龄(定植10 a左右)橡胶林、老龄(定植30 a以上)橡胶树林和本区域种植面积较大、处于盛产期(定植15 a左右)的澳洲坚果林,连续3年调查研究了各林型的凋落物量月动态、不同季节凋落物组分的变化,分析了影响凋落物量动态和组分变化的多种因素。结果表明,在凋落物量上,中龄橡胶林(4.76±0.80)t·hm~(-2)·a~(-1)显著低于老龄橡胶林(7.80±1.12)t·hm~(-2)·a~(-1)(t=5.608,P0.05),而澳洲坚果林(7.00±2.45)t·hm~(-2)·a~(-1)与老龄橡胶林相当(t=0.603,P=0.608);在凋落节律上,"双凋落峰"为3个林型的共有特征,但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不同林型的凋落物组成比例也有所差异,橡胶林的凋落物总量格局主要由叶和枝凋落动态决定,而澳洲坚果林的凋落总量格局还会受到花果凋落情况的显著影响。除了树种、年龄和品种等植物本身特性会直接影响凋落物动态,日照、温度及湿度等气象条件也是影响凋落物量和凋落物各成分比例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橡胶林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橡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0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42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中进行了生物量碳密度的测定,结果说明,3种林分类型属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碳密度最大,为95.24 t·hm-2,超过红松人工纯林13.10%,与桦树红松林持平,同时也做了不同林龄生物量碳密度的比较,属42年生生物量最多,超过20年生的170.13%~276.71%,充分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林龄的林分,是影响生物量碳密度的主要因子。在各组分的生物量(组织器官)碳密度差异显著,属树干生物量碳密度最多,约占碳密度总量的48.76%~62.34%,其次为根生物量碳密度也比较多,以各组分生物量碳密度大小排序为树干、根、叶、枝、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的碳汇功能,为合理评估其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马尾松平均碳含量为489.3 g·kg~(-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次为:树叶干材干皮树根树枝;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分别为453.0、425.6和433.8 g·kg~(-1);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6.20~32.15 g·kg~(-1),随土壤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存量为232.13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92.67、1.36、1.12、2.49和134.49 t·hm~(-2),依次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39.92%、0.59%、0.48%、1.07%和57.94%。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0.83 t·hm~(-2)·a~(-1),年净固碳量为5.41 t·hm~(-2)·a~(-1),年净吸收CO_2量为19.83 t·hm~(-2)·a~(-1)。[结论]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碳汇功能,为该区域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C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器官中C含量为426.0~503.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根>枝>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C含量分别为452.7、408.0和428.9 g·kg~(-1),土壤(0~80 cm)C含量为16.59 g·kg~(-1)。杉木各器官中C含量为464.5~508.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枝>根>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C含量分别为456.2、416.3和468.1 g·kg~(-1),土壤(0~80 cm)C含量为15.77 g·kg~(-1)。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生态系统C储量分别为245.82、213.52 t·hm~(-2),不同层次C储量排序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或灌草层。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10.75、7.14 t·hm~(-2)·a~(-1),C年净固定量分别为5.05、3.47 t·hm~(-2)·a~(-1),年净吸收CO2量分别为18.53、12.73 t·hm~(-2)·a~(-1)。  相似文献   

6.
以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肥力效应试验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作物产量、凋落物固碳和农田CO_2排放等观测资料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管理投入等调查资料,估算了年碳汇平衡和经济收益,以及不同施肥处理的固炭速率、潜力及表土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年碳汇量介于0.82~4.70tC·hm~(-2)·a~(-1),增施有机肥(猪粪、稻草)的处理NPK+RS、NK+PM和NP+RS的碳汇量分别是相应的仅施化肥处理NPK、NK和NP的1.1、1.7和1.4倍.不同处理生态系统物质投入的碳成本介于0.03~0.65 t C·hm~(-2)·a~(-1),人工管理的碳成本介于1.42~1.48 t C·hm~(-2)·a~(-1),年经济收益介于1.17×10~3~8.71×10~3CNY·hm~(-2)·a~(-1),有机肥配施的经济效益是单施化肥的1.1~1.6倍.不同施肥处理固碳速率介于25.83~51.98 kg·hm~(-2)·a~(-1),不同施肥处理表土碳密度介于29.21~43.24 t·hm~(-2).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固碳速率和表土碳密度.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生态系统生产力较高,也表现出较高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是促进土壤固碳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是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增汇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根河地区,选择不同年龄的兴安落叶松林,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不同龄组固碳潜力。结果如下:兴安落叶松林植被层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分别为53.17 t·hm~(-2)、104.61 t·hm~(-2)、129.30 t·hm~(-2)、140.15 t·hm~(-2)。各层碳密度大小顺序基本为:乔木层枯落物层木质物残体灌木层草本层藓被层,分别占植被层碳密度的79.71%~85.78%,8.81%~15.28%、1.11%~5.62%、0.69%~3.54%、0.19%~1.39%和0~0.15%。其中,活地被物占植被碳密度的81.66%~90.71%。从幼龄到近熟林阶段,兴安落叶松林固碳潜力分别为86.98 t·hm~(-2)、35.54 t·hm~(-2)和10.55 t·hm~(-2)。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幼中龄林比重大,若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管理,可以发挥巨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城市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产量与养分归还规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上海城区选择3个不同造林年代的香樟人工林,研究凋落物产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凋落物组分以叶和枝为主,年凋落物总量在7 382.29-9 162.60kg·hm~(-2)之间,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倒"V"型,即为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月凋落物量呈双峰型,呈现4月和7月2个高峰。随着林龄增加,凋落物的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增加,总磷(TP)含量降低至一定范围,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养分归还总量(TC,TN,TP)呈倒"V"型,即中龄林(4 058.46 kg·hm~(-2))成熟林(3 389.86 kg·hm~(-2))幼龄林(3 365.35 kg·hm~(-2)),各林分养分归还量月动态与凋落量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9.
用材积源生物量(volume-derived biomass)法对祁连山森林植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森林植被的总生物量4.06×10~7 t,总碳储量1.90×10~7 t,总生长量1.49×10~6 t·a~(-1),年凋落量9.3×10~5 t·a~(-1),净生产量2.4×10~6 t·a~(-1),总生物量、总碳储量较大的是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较小的是杨树林、华北落叶松林,山杨林、桦树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居中,主要分配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平均碳密度为201.07t·hm~(-2),依次为:白桦林针阔混交林红桦林油松林山杨林针叶混交林杨树林阔叶混交林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总生长量、年凋落量、净生产量较高的是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较低的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在龄组中的分配依次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交易的潜在价值为1.11×10~9美元(JI)或1.68×10~9美元(CDM),青海云杉林碳交易的潜在价值达到7.01×10~8美元(JI)或1.06×10~9美元(CDM),占总碳交易的潜在价值的62.98%。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碳储量及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5 a、15 a、21 a、32 a和60 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0 a(277.04 t/hm~2)32 a(250.05 t/hm~2)21 a(208.05 t/hm~2)5 a(130.35 t/hm~2)15 a(128.02 t/hm~2);马尾松人工林植被层碳储量为31.18-159.52 t/hm~2,占总碳储量的23.92%-57.58%,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层为1.42-3.59 t/hm~2,占0.51%-2.80%,随林龄的增加呈"M"型变化趋势。土壤层碳储量为32 a(136.52 t/hm~2)60 a(116.09 t/hm~2)21 a(115.28 t/hm~2)5 a(96.66 t/hm~2)15 a(78.58 t/hm~2),随林龄的增加呈倒"N"型变化趋势。马尾松人工林5 a、15 a、21 a、32 a林龄阶段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植物地被物,地下地上,60 a阶段碳储量则表现为植物土壤地被物,地上地下。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28.30-157.79 t/hm~2),占90.76%-98.92%,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主要分布在树干(20.51-120.32 t/hm~2),占乔木层总碳储量的71.52%-76.25%,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桂东南马尾松平均年净固碳量为7.91 t/(hm~2·a),其中32 a(10.37 t/(hm~2·a))最大,固碳能力强,是一种优良的碳汇林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