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三化螟发生的特点 1.越冬幼虫死亡率低:1965年螟虫越冬由于冬春干旱,耕沤不及时,死亡率比历年偏低(表1)。 表1 三化螟越冬后平均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江金 《植物保护》1965,3(2):79-79
适时春灌,淹死越冬螟虫。萧山县1964年春耕灌水在谷雨以前结束(比1963年提早五天),第一代螟蛾发生量比1963年减少86%。 乐清县1964年春耕灌水,在三化螟发螟始盛期(4月23日至24日)结束,越冬螟虫80%不能羽化。 冬季治虫,减少虫源。黄岩县1963年冬季结合积肥,全面掘毁草子留种田的稻根,使越冬三化螟由原来每亩634条减少到55条。1964年三化螟全年发蛾量比1963年减少90%。  相似文献   

3.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作者对螟虫越冬习性与防治的关系,作了一些调查和试验,现将所得结果汇报如下,以供参考。一、螟虫越冬态别、龄期几年来调查的结果证明:三化螟能以2—5龄幼虫越冬。能结茧的5龄幼虫才为较安全越冬幼虫,其余各龄幼虫均为无效过冬幼虫。二化螟以2—5龄幼虫过冬。大螟以2龄以上幼虫过冬,少数以蛹过冬。蛹在冬  相似文献   

5.
水稻螟虫是孝感市水稻的主要害虫 ,在 5 0年代~ 80年代二化螟、三化螟种群交替上升 ,进入 90年代中期 ,二化螟、三化螟在水稻混合暴发为害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据统计 ,水稻螟虫每年发生面积约为 46万 hm2 ,防治面积 60万 hm2 ,挽回损失达80 0 0万 kg,实际损失 2 5 0 0万 kg。在螟虫的防治上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出现了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引起螟虫抗性上升状况 ,笔者总结 5 0年代以来螟虫的防治工作情况 ,粗略分析螟虫抗性上升的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1  5 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防治状况5 0年代以来 ,孝感市螟虫…  相似文献   

6.
水稻螟虫发生动态与循证控制方案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种群回升、危害加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就目前螟虫综合治理中在管理与技术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螟害治理的循证控制概念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西稻螟的历史演变及今后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西稻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稻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稻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8.
螟虫是滨海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但不同时期其种群结构差异较大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3个明显不同的种群消长动态 ,由于其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在防治策略上则需作相应的调整 ,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种群消长动态1.1发生量变化大据该站1965至2000年36年调查资料分析 ,三化螟、二化螟、大螟3种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3螟并发 ,之后三化螟呈持续下降势头 ,二化螟则逐渐上升 ,下面仅以在不同时期3种螟虫的越冬代冬后基数、1代秧池卵量、危害程度的变化情况加以说明。1…  相似文献   

9.
正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333 ha左右。在2007年以前,该县水稻钻蛀性螟虫以三化螟发生为害为主,之后的几年,二化螟与三化螟混合发生,但出现了二化螟发生逐年加重、三化螟发生逐年减轻的格局,到2012年,全县水稻三化螟发生面积只有1067 ha,二化螟发生面积达6700 ha,占种植面积的31.4%,已取代三化螟成为全县水稻主要的钻蛀性螟虫,并有进一步加重发  相似文献   

10.
雷国明 《植物保护》1993,19(4):52-52
昆山市三化螟在7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1980—1983年近绝迹,1984年起逐年回升。全市冬后越冬幼虫密度调查,1980—1983年未查到,1984—1987年每亩0.44—1.25头,占3种螟虫的0.11%-3.56%,1989年后以3—5倍的速度回升,1991年每亩达92.2头,占3种螟虫的17.33%;预测灯下全年诱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