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优K· C57(盐粳902A × K·C57)系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1978年用滇1型不育系丰锦为母本,盐粳90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5代回交,于1981年育成盐粳902A, 1982年与辽宁省农科院育成的K·C57配组。 一、主要特征特性。在苏北属晚熟中粳,徐州夏栽全生育期154天左右,比对照盐粳2号早熟 2—3天,比京引119迟熟 5-6天。株高95-100cm,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叶片挺直呈瓦状,茎秆粗硬,耐肥抗倒,分蘖中等。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亩有效穗20万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150—17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约30克,糙米率80—83%,精米率70%左右。心腹白较大,适口性好,米质…  相似文献   

2.
盐优57系我所1982年用盐粳902不育系与C57V恢复系配组育成的中粳组合。1984~1986年参加北方稻区和江苏省杂粳区试,表现产量优势突出。1986年我所种植1.21亩丰产田,经江苏省农林厅,徐州市科委、徐州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验收,每亩实产765.4公斤,创江苏省粳稻单产最高纪录。1987年又种植1.50亩,亩产又创780.9公斤的新水平。试验证明,盐优57在淮北地区比常规中粳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与其它杂交粳稻相比,有更高的产量潜力。 一、高产群体的形成特点  1、前期早发要获得亩产750公斤产量,既要有足够的穗数,又要有整齐的大穗,两年的实践证明,实现…  相似文献   

3.
盐化C57 V(盐粳902A × C57 V)系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1978年用滇一型不育系丰锦为母本,盐粳902为父本进行杂交转育,经5代回交,于1981年育成盐粳902不育系,1982年与辽宁农科院稻作所的C57V恢复系配组育成。该组合经过几年鉴定、品比、区试和生产试验示范均表现高产稳产,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一、主要特征特性 在苏北属晚熟中粳,徐州夏栽全生育期150—154天,比对照盐粳2号早熟 3— 4天,比京引119晚熟4—5天,株高92—97厘米,株型紧凑,叶色较深,叶片半卷挺直略呈瓦形,茎秆粗硬,耐肥抗倒,分蘖中等,成惩率高。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亩有效穗20万…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7,(6):16-19
粳优165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用粳139A与C165配组选育的晚熟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抗稻瘟病,耐寒,制种产量高(平均为2.6 t/hm~2,最高达3 t/hm~2),于2017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屉优418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 )以优质不育系屉锦A ,与高秆、大穗、抗病具有特异亲和性的恢复系C418配组选育而成。该组合的育成 ,是继20世纪70年代末黎优57、秀优57之后又一次新的突破 ,以此为代表的杂交粳稻系列组合的选育成功 ,打破了北方稻区杂交粳稻育种的滞后局面 ,在生产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到目前为止 ,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8万hm2。一、特征特性1.综合性状屉优418在辽宁全生育期170天 ,比秀优57晚10天 ,属晚熟品种。株高115~120cm ,株型理想 ,顶三叶较长 ,宽厚挺直、内卷 ,主茎16片叶 ,穗长30cm ,成…  相似文献   

6.
徐优3—2系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1986年用中粳不育系徐80—7A为母本,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的宁恢3—2恢复系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粳新组合.1993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母本徐80—7A于1992年10月通过专家组现场鉴定,1993年4月同时通过江苏省审定.1产量表现。 1988~1989年复测鉴定和品比试验产量较本地当家品种徐稻2号增产15%~20%,比强优势杂粳组合盐优57增产5%~7%。1990年江苏省杂交粳稻预备试验,平均单产628.7kg/亩,较盐优57(CKl)和盐粳2号(CK2)分别增产8.62%和14·85%。1991~1992年参加江苏省杂粳区试,两年平均…  相似文献   

7.
粳优106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用粳139A与C2106配组选育的晚熟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抗稻瘟病,耐寒,2014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2002年总目次     
·专题与综述·入世后我国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对策刍议 (3)……浅论加入WTO后四川省的优质稻产业化发展… (3)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形态育种初探 (4)………广东省杂交水稻育种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5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5 )……中国杂交早稻的发展及其研究进展 (6 )……………·选育选配·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1)……高产、抗病香型杂交水稻Ⅱ优 15的选育及开发利用 (1)…………………………………………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博优 998的选育与应用(1)…………………………………………………  相似文献   

9.
粳优653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用粳65A与C315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介绍了其亲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在辽宁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秀岭A × C57”即秀优57,系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选育。经多年试验、示范和试种表现,具有高产稳产、米质较优、耐旱省水、耐秋寒、灌浆较快、对氮肥效应高等特点,是目前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的高产优质组合之一。已被农牧渔业部评为北方粳稻二档优米;在宁夏评为优质粳米且已审定推广。 一、主要特征特性 株高100—105厘米,株型紧凑,叶色较深,功能叶片挺立,根系发达,耐旱性强,分蘖较多,成穗率高,每亩易获30万穗,每穗100—13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27克,糙米率83%,精米率70%,灌浆较快,转色好,腹白较少,适口性好,含赖氨酸0.29%,蛋白质8.18…  相似文献   

11.
<正> 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7年3月审定通过了七个水稻新品种,并命名推广。这些品种有:秀优57、盐粳1号、铁粳2号、中花9号、丹粳1号、抚粳2号、辽糯一号,现分别介绍如下:高产、优质、耐旱水稻新品种"秀优57" "秀优57"水稻  相似文献   

12.
王先俱  庞秀  丁芬  商文奇  姜伟 《杂交水稻》2020,(2):21-23,31
粳优653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用粳65A与C315配组选育的中早熟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优质、食味品质好、高产稳产、抗稻瘟病、制种产量高.2018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大面积制种可采用母本机械化插秧、机械化赶粉,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杂交种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超级稻育种科技攻关计划及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 ,在长期的杂交粳稻育种实践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 ,逐步形成“籼粳架桥”间接部分利用、籼粳有利基因集团的构建、偏高秆抗倒新株型改良以及高产与优质多抗适应性广为主要内涵的一整套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在育种实践中 ,利用“籼粳架桥”技术首先育成我国第一个高配合力粳型恢复系C57和杂交粳稻组合黎优57和秀优57,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先大面积种植杂交粳稻的国家。“九五”又育成了具有高配合力的偏粳型强恢…  相似文献   

14.
直立穗型粳稻恢复系C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52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选育的直立穗型粳稻新恢复系,具有大穗、高配合力、高恢复力、高制种产量、优质、抗性较强等优点。所配组合辽优1052高产、抗病,2004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探讨了北方粳稻恢复系的选育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粳杂黎优57是北方粳稻区推广的主要杂交组合之一,山东省1977年引入试种,1987年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现全省累计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2000多万公斤。该组合在鲁南表现早熟高产,并适于冬小麦茬地制种。1984年开始较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优质的秀优57,并且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16.
盐优1号系盐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优质矮杆抗病不育系盐粳5号A与本所选育的优质籼粳亚种恢复系盐恢93005配组而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商品性好,产量高,株型理想等特点。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粳优586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以不育系粳139A为母本,以恢复系C58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粳稻组合,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亲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我国粳型三系育种通过籼粳“架桥”制恢,成功地培育了广谱强优势粳型恢复系C57,使杂交粳稻继杂交籼稻之后又在国际上率先进入生产应用领域。配组的第一个杂交粳稻黎优57在北方稻区已累计推广800余万亩,并以其高产性及广泛的适应性取代了当地推广品种。然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商品经济要求,黎优57外观品质欠佳,影响进一步发展。因此,杂交粳稻米质的改良便成为当前科研与生产上的核心问题。 一、品质改良的两个阶段 从遗传角度看,黎优57的外观品质欠佳主要是受双亲的品质特性所影响,尤其是受粳恢C。,米质不良,M自率大的…  相似文献   

19.
丹粳优8号是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2005年以丹粳4A为母本,以丹恢8号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显著特点是稳产、高产,米质优。201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