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主产区是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测量等方式,调查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数量、生产性能及品牌、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品种资源内容。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成为通辽市肉牛业的主导品种,形成了以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为支撑的产业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正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养牛业历史悠久,素有"黄牛之乡"之美誉,是"科尔沁黄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的主产区。2015年6月末,科左后旗黄牛存栏达70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牛35.65万头。科左后旗近几年黄牛产业呈现出"三增一降一提升"的喜人局面,即黄牛存栏数逐年增加、农牧民养牛收入逐年增加、农牧民科学养殖的意识不断增强、养牛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逐年降低和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1黄牛存栏数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是内蒙古通辽市黄牛的当家品种,为通辽市发展肉牛产业奠定了丰富的肉牛资源和优良的遗传基础。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典型的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是国家玉米带和肉牛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国家肉牛出口基地。养牛业作为通辽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母牛繁殖成活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牛产业的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影响母牛繁殖成活率的因素,是探索加快发展牛群数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是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核心养殖区域,已有60多年的黄牛改良史,从2001年开始全市能繁母牛全部实现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导,通过家庭式的精细化饲养,有效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获取到更为理想的利润回报,逐渐形成了核心技术引领,适度规模群体支撑的分工合作体系,肉牛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科尔沁肉牛是从1993年以来有计划的构建肉用性状突出的育种核心群,应用现代生物工程和繁育技术,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通辽市是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简称中国西门塔尔牛,下同)主产区,2010年年末,全市牛存栏188万头,其中90%以上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受传统养牛生产的影响,以及饲草料资源的制约,养牛区域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经济类型区。近年在东部农区以提高秸秆利用率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开鲁县位于"中国草原肉牛之都"通辽市西部,区域总面积4488平方千米,是科尔沁肉牛品种培育发展项目核心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预警,2021年又是"双拉尼娜"年,开鲁县2021年11月7~10日出现有史以来的罕见暴风雪,平均积雪深度42厘米,最大积雪深度91.6厘米,平均风力7~8级,阵风风力9~10级,导致农业大棚...  相似文献   

7.
笔者参加了于2007年7月14~16日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并参观了科尔沁牛业及一批肉牛繁育、生产、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比较通辽市与固原市的自然经济概况和牛业发展情况,对固原市肉牛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牛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蒙古牛及三河牛的杂种牛为母本,级进杂交至2代或3代,选择理想型横交固定,自群繁育而培育成的乳肉兼用型品种,是科尔沁草原的主要放牧畜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生产性能.科尔沁牛的保种选育工作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有关放牧条件下科尔沁牛繁殖性能的研究报道很少.基于此,于2001-2003年对科尔沁牛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保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进而提高牛肉品质,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纯种红安格斯(♂)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纯种夏洛莱(♂)与蒙古牛(♀)杂交后代]等4种杂交肉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后进行屠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背最长肌LPL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肌内脂肪含量高低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草原红牛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说明LPL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科左后旗是乳肉兼用型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的核心产区,西门塔尔牛质量、数量及养殖综合技术水平率先实现了跨越。推进了西门塔尔牛产业化的格局形成。介绍了科左后旗西门塔尔牛产业基本情况、发展特点、牛品种改良工作具体措施及今后的发展目标,以期为促进内蒙古科左后旗西门塔尔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门塔尔牛的杂交育种效果宁亻布塔娜刘萨仁(内蒙古哲盟扎鲁特旗畜牧工作站029100)扎鲁特旗从旗情出发,坚持奶肉并重的正确育种方向,经过3个五年的连续选育,西门塔尔牛的群体生产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草原类群雏形已可见;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的科尔沁牛新...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及杂交后代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强;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产肉性能好。在通辽市及周边地区采用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及杂交后代的架子牛进行快速肥育极其普遍,即从市场上选购架子牛,经过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后,饲喂精饲料型的日粮(以精饲料为主,秸秆、青干草或青贮饲料等粗饲料为辅),使出栏体重达到550 kg左右。该方式消耗精饲料不多,饲料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牛     
科尔沁牛是根据科尔沁草原的自然经济条件,依据现代育种理论和先进的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在我国第一个利用西门塔尔牛为父本,蒙古牛为母本,采用育成杂交方法培育成功的比较理想的兼用型牛品种。该品种体型中等偏大,毛色为(红)黄白花,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适应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的选育方法及步骤1.选育方法:在同质选配自群扩繁的同时,采用开放式的核心群西门塔尔牛与多品系的优良公牛级进杂交,扩群为辅,以纯种扩繁为主的繁育方法。其模式为:利用西门塔尔公牛与蒙古牛,包括三蒙杂种牛(三河牛×蒙古牛)杂交。在级进杂交后选择理想型扩群繁育。2.育种步骤: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选育早在50年代开始,历时40多年,经过引种(1958~1982年)、提纯复壮(1983~1990年)、选育提高(1991~2000年)三个阶段培育而成。二、选育成果截至2000年6月…  相似文献   

15.
河北黄牛改良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根据杂交组合试验结果和生产条件,制订了河北黄牛改良区域规划;北部承德地区以肉牛为主,用夏洛来牛或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张家口坝上继续搞好草原红牛的培育,山区和广大平原区以肉乳兼用牛为主,用西门塔尔牛改良;城市郊区和工矿区以乳用牛为主,用黑白花牛改良。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日历年度饲养牛301多万头,约占全国饲养量2.28%,作为产肉用途的牛有226多万头,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中东部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品种有蒙古牛、科尔沁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及其杂交后代等。  相似文献   

17.
<正>内蒙古通辽市是全国闻名的养牛大市,但由于受传统养牛生产方式的影响,牛繁殖成活率较低。为摸清造成牛繁殖成活率低的原因以及给出提高牛繁殖成活率措施,笔者于2014年9月份,深入养牛生产第一线,进行了本次调研。1调查对象、地点1.1调查对象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下同)基础母牛712头和黑白花适龄母牛365头。1.2地点科尔沁区、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肉牛小肠黏膜绒毛结构的差异性,试验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对4个不同品种成年肉牛的小肠绒毛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的绒毛长度最长,与夏洛莱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草原红牛和利木赞牛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的绒毛宽度最大,与夏洛莱牛和西门塔尔牛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利木赞牛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的隐窝深度最深,与其他品种牛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夏洛莱牛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最大,与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比较均不显著(P>0.05),与草原红牛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不同品种肉牛性成熟时期小肠黏膜的绒毛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预示着不同品种肉牛的消化吸收能力、饲料利用率、生长速度等生产性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各6头,分为4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屠宰,采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测定背最长肌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草原红牛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说明PPARγ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利用2种不同的同期发情方案解决高寒草原放牧类型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乏情母牛的人工繁殖.试验分2组,组1有西门塔尔牛75头、安格斯牛167头;组2有西门塔尔牛54头、安格斯牛35头,2组间分别采用组1用成母牛0~7~8~9同期发情法和组2用0~7~9同期发情法进行处理.结果显示:成母牛0~7~8~9同期发情法效果好于0~7~9同期发情法,并且安格斯牛的效果好于西门塔尔牛.本试验结果可为内蒙古高寒草原类似地区农牧民及肉牛养殖场户开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