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全面掌握阎良区牛羊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牛羊布病)分布状况和流行态势,加强牛羊布病疫情风险分析评估,为牛羊布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7-2018年对全区牛羊规模养殖场户和部分散养户组织开展了牛羊布病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辖区畜间布病个体阳性率为0.07%,群体阳性率为0.19%;2018年辖区畜间布病羊只个体阳性率为1.54%,场群阳性率为4.31%;牛个体阳性率5.45%,场群阳性率28.57%。结果表明,辖区内牛羊布病点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牛羊布病净化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进一步加大牛羊布病防控工作投入,切实落实畜间布病以净化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追踪近年来川东北地区布病防控现状,研判畜间布病流行趋势,笔者历时两年,对四川广元、巴中、达州3个市进行了畜间布病防控情况调查。1 3市布病防控基本情况1.1畜间布病监测情况3个市牛平均阳性率为0.002%、羊平均阳性率为0.25%。对比两年牛羊监测情况,除巴中羊的阳性率有上升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掌握高陵区畜间布病分布及流行情况,通过对全区牛羊养殖场(户)抽样监测和发放并填写《畜间布病基线调查问卷表》方式进行了布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全区牛羊布病的个体阳性率为0.011%,群体阳性率0.18%;牛羊养殖场(户)在布病防治上普遍存在防疫意识淡薄,防护和消毒措施不到位等情况。调查为今后开展布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用病原学分离与血清学鉴定的方法,对青海省2009—2011年全省畜间牛羊布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我省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总体逐年见效,除种公牛外,其他畜种布病发病数和阳性率都有所下降,其中羊布病发病数和阳性率下降明显;牛布病感染阳性率(1.07%)高于羊(0.81%),奶牛最低(0.28%);种畜布病感染阳性率高于同种其他牲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防控:全面实施"检疫、监测、效果考核、消毒、免疫、扑杀"等综合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增加资金投入,落实扑杀补助,扩大监测范围,坚持自繁自养。同时,加强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群防群治。  相似文献   

5.
分析总结2018年辽宁省布病监测情况,并与前四年的布病监测情况对比,从三间分布和动物种类分别分析,结论是各市牛羊均有布病感染抗体阳性检出,商品代场的群体阳性率高于种场和散养户,群体阳性率整体呈下降态势,奶牛布病群体阳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总结研究布病分析流行规律和范围,指导布病防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布病感染情况,本研究对2020年河南省未免疫牛群布病监测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统计。对来自459场次的17 207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布病抗体检测,检出布病感染抗体阳性场群8个,阳性样品19份,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11%和1.74%。结果表明:存栏量小于500头养殖场户的布病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08%和1.86%;存栏量介于500~3 000头奶牛场的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16%和1.83%;存栏量大于3 000头的大规模奶牛场无布病阳性样品检出。8个阳性场群在河南省不同区域均有分布,其中豫中地区4个,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地区各1个。调查结果说明河南省奶牛布病感染情况具有一定的群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应依据不同地区和场群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布病在岳阳县养羊业中的流行情况,笔者对岳阳县存栏30只以上的42个养羊场进行了布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岳阳县羊布病养殖场阳性率(2.38%)和个体阳性率(0.42%)低于近2年湖南省动物布病监测结果,处于偶发、散发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找出布病流行的风险因素,利用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和问卷调查等3种方法,统计全区羊布病流行状况,并将问卷调查中涉及的风险因素通过logistics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宁夏地区2022年羊布鲁氏菌病的个体阳性率为8.67%,群体阳性率为43.15%,其中中卫市羊个体阳性率最高;规模场的阳性率高于散养户;羊患布鲁氏菌病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从外县交换或购入新畜”“运输羊饲料交通工具不消毒”和“近一年母羊流产或不孕”,应通过定期监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消毒、科普布病知识等方法来防控布病。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目前青海省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对2016—2021年的全省布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人间感染布病的情况及相关数据通过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结果汇总、统计并分析,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青海省畜间布病流行态势进行说明。结果显示: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疫情发生情况、抗体监测情况整体呈先下降后急剧上升的态势。羊布病抗体阳性率(1.29%)远高于牛(0.78%);不同畜种间布病抗体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羊(1.83%)、其他牛(1.14%)、种牛(0.86%)、种羊(0.38%)、奶牛(0.29%)。不同地区间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南州(3.01%)、西宁市(2.37%)、黄南州(2.07%)果洛州(1.96%)、海北州(1.75%)、海东市(1.35%)、玉树州(0.79%)、海西州(0.63%),阳性率均较高。研究表明,青海省2016—2021年畜间布病呈升高趋势,做好畜间布病的防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了解全球畜间布病流行及分布情况,完善我国布病防控策略,收集了近几年国内外畜间布病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了畜间布病的流行特点。研究发现畜间布病病例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畜间病例在多省份被发现且流行率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在参考国际布病净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布病防控策略,如加强监测及经费投入、养殖管理和引种检疫、宣传引导和防控培训、疫苗接种及阳性动物扑杀、布病净化等方面的工作,以期为我国畜间布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牛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发生、流行状况,统计分析了2018—2021年兽医系统实验室的牛羊布病检测数据。结果显示:4年累计检测样品31 050份,检出阳性样品49份,平均阳性率为0.15%。2018—2021年,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39%、0.12%、0、0.08%,整体呈下降趋势;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40%、0.81%、0、3.88%。奶牛个体阳性率和场点阳性率均高于黑山羊,奶牛规模场个体阳性率高于散户,黑山羊散户个体阳性率高于规模场。分析表明,当前金堂县牛羊布病总体呈低流行水平,但奶牛规模养殖场污染较重。提示该地区的布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应加强家畜调运检疫监管,提高农户防疫意识,强化综合防控与监测,切实推进布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新疆常见、多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全疆畜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哈密市畜间布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哈密市的布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哈密市畜间布病分布状况和流行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布病防控工作,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6年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畜间布病监测工作。本文对畜间布病疫情防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采用调查和监测分析的方法,对2015-2017年张店区人间布病病例和畜间布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凸显春季多发的疫情特点,人间布病病例仍主要是由畜间疫情引起,羊布病较牛布病易感染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对人、畜均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畜间布病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不易被及时发现,因而极易导致向人间传播。近几年来,张店区布病病例呈散发、多  相似文献   

14.
对沙坡头区1950—1980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概述,资料记载表明,沙坡头区50~70年代畜间布病流行较为严重。为此,多年来经过采取检疫、免疫、淘汰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后,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1990—2010年,采取了以监测为主的防制措施,并结合采取无害化扑杀和免疫预防的方法。21年的监测数据表明,羊和猪布病在部分年份内检出阳性感染畜;黄牛无阳性畜检出;奶牛在部分年份内检出阳性感染畜,阳性率较高,且检出的阳性畜均为调入奶牛。监测结果提示,对调入动物的布病防制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富平县是我省奶山羊中心产区和输出地,饲养奶山羊14万余只。据调查该县人、畜间均有布病感染。1980年以来,贯彻检、免、处等综合防制措施,使奶山羊布病阳性率由6.71%,下降到0.17%。1985年经省、地考核审定,富平县达到国家规定的布病控制标准。现将防制情况报告如下。防制前畜间布病的流行情况据1984年调查,畜间感染率为12.76%,人间感染率为4.95%。1980年和1981年血检奶山羊7 244只,布病阳性率分别为6.71%和  相似文献   

16.
畜间布鲁氏菌病近年来在我国呈高发态势,已严重威胁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数据,结合疫情报告资料和定点监测调查资料,对我国近20年畜间布病流行情况及特点进行总结,系统分析造成我国畜间布病疫情上升的原因,为制定科学防控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因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畜间布鲁氏菌病近年来在我国呈高发态势,已严重威胁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数据,结合疫情报告资料和定点监测调查资料,对我国近20年畜间布病流行情况及特点进行总结,系统分析造成我国畜间布病疫情上升的原因,为制定科学防控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畜间布鲁菌病流行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省近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畜间布病疫情已明显回升,并给当地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为切实摸清本省畜间布病发生情况,我们制定了<2009年全省布鲁菌病防控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加大了布病的监测范围和监测数量,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畜间布病的流行动态,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日常监测中发现的羊布病阳性情况,组织开展对辖区内存栏羊的全面普查监测,共监测羊81个场群,检出布病阳性6个,群体阳性率7.41%,监测羊血清样品3939份,检出布病阳性570份,个体阳性率14.47%,并通过阳性场调查,摸清了布病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布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布氏杆菌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经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1996年以来对我省畜间布病进行血清监测.共检查家畜7914头,阳性畜18头.阳性率0.23%。监测发现,我省言问布病阳性率低,在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中,布氏杆菌已不属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