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畜牧业》2019,(10):16-17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团队,发现猪种质资源特色性状耳大小的重要错义突变,为进一步研究调控猪耳大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猪品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布在《动物遗传学(Animal Genetics)》上。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猪耳面积性状主效基因挖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位于猪5号染色体上的耳面积性状主效基因,为我国地方猪种特色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加快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系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据团队首席科学家王立贤研究员介绍,我国地方猪种耳大小和形态具有丰富多样性,耳大小已经成为了品种特异性标志之一,针对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可以为猪种特异性种质鉴定提供分子辅助依  相似文献   

3.
利用线粒体DNA D-loop高变区为标记,研究云南六个小型猪之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从分子水平揭示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为其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集滇南小耳猪(版纳、盈江、金平、芒市)、迪庆藏猪、明光小耳猪的耳组织,进行DNA提取及扩增、测序、拼接,并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树,分析云南六个小型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六个小型猪群中,版纳小耳猪(BN)与迪庆藏猪(DQ)遗传距离最远;版纳小耳猪(BN)、盈江小耳猪(YJ)、金平小耳猪(JP)与芒市小耳猪(MS)聚为一类,其中,盈江小耳猪(YJ)与芒市小耳猪(MS)聚为一小类,版纳小耳猪(BN)与金平小耳猪(JP)聚为一小类;明光小耳猪(MG)与迪庆藏猪(TP)聚为一类。研究证明云南六个小型猪群体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生活环境及猪种类型吻合。  相似文献   

4.
科技     
我国专家研究发现猪耳面积性状主效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猪耳面积性状主效基因挖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位于猪5号染色体上的耳面积性状主效基因,为我国地方猪种特色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加快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系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猪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我国的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量均占全球50%以上,但种猪性能与国外差距较大。因此,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状优良的种猪是保障我国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揭示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是猪遗传改良的基础。表观基因组学是在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研究基因组上的化学修饰和空间结构变化影响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在猪遗传育种领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表观基因组学在解释分子功能机制、挖掘功能靶点、探究进化过程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为研究猪复杂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生物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分析和总结了表观基因组学在猪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阐明猪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Weitzman方法是目前研究畜禽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常用方法,它通过估计总体遗传多样性和构建最大似然树,分析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遗传多样性最大化保护提供一个优先保护次序。本文系统地介绍了Weitzman方法的原理及其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以中国18个地方猪种为实例,阐明Weitzman方法在实际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方案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8个地方猪种总的遗传多样性为8 369,期望遗传多样性是5 971.974,约占总体遗传多样性的71.47%;马身猪、香猪、滇南小耳猪和民猪是对总体遗传多样性贡献最大的4个品种;边际多样性最大的4个品种分别为藏猪、马身猪、香猪和滇南小耳猪;保种潜力最大的4个品种分别是金华猪、藏猪、香猪和汉江黑猪。  相似文献   

7.
猪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猪品种的体型外貌、染色体带型、血型和蛋白质以及DNA分子水平等几个方面对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论述 ,并对遗传多样性的度量参数作了分析。认为猪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保种和利用的理论基础 ,从形态到DNA分子水平对猪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在遗传资源大量流失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9):114-118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优良的猪种遗传改良素材。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基于不同品种特性而进行的遗传基础挖掘均有助于解析猪复杂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因此,在分子水平上对猪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挖掘一直都是国内外育种科学家们的主要研究领域,其相应的研究技术和策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之中。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猪种质特性形成的分子基础及相关研究技术的重要作用,文章回顾了过去数十年里猪品种资源遗传基础挖掘上广泛运用的研究技术和策略,并对目前主流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ELOVL6基因在猪肌肉生长、脂肪沉积等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实验对藏猪、滇南小耳猪、大约克猪的背脂、背最长肌和肝脏组织的ELOVL6基因进行了RT-qPCR检测,并对ELOVL6基因Intron 3区域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ELOVL6基因在3个猪种背脂和背最长肌中的趋势完全一致,即藏猪滇南小耳猪大约克猪,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在肝脏组织中,藏猪、滇南小耳猪与大约克猪ELOVL6基因的表达量与在背脂和背最长肌中一致,但藏猪与滇南小耳猪差异不显著。在ELOVL6基因Intron3区域,'G~(99954)A、'T~(99793)C、'C~(99650)T3个位点存在连锁突变,且国内脂肪型藏猪、滇南小耳猪均与外来瘦肉型大约克猪呈极显著差异,而藏猪与滇南小耳猪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ELOVL6基因'G~(99954)A、'G~(99793)A、'G~(99650)A位点的多态性与mRNA表达差异性显著相关,推测这3个连锁突变位点可能是调控ELOVL6基因表达的关键功能位点,为下一步开发肉质性状的遗传标记及利用分子标记实现优质猪肉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大河乌猪群体遗传分化水平和遗传结构,以曲靖市5个地理种群的46个大河乌猪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和分析所有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DNA序列。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河乌猪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62.63%),说明该物种群体遗传结构不明显。中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大河乌猪群体曾发生过种群数量扩张。这种不显著的种群结构主要来自于大规模的引种和扩大繁育,致使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趋同和遗传一致性。研究结果有望为大河乌猪分子遗传选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并为其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技     
正牧医所发现猪肉品质靶标蛋白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发现猪肉品质靶标蛋白,为宰后肉质性状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及研究饲料营养组分对钙平衡及肉质性状的影响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  相似文献   

12.
1猪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猪遗传连锁图谱,既是遗传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猪种资源、育种及分子克隆等许多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高分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使遗传育种学家对根据图谱定位数量性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亲本和分离群体进行标记分析,所得资料用特定的统计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陆川猪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以29份陆川猪种及部分广西地方猪种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了3条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通过对PCR扩增及电泳得到的DNA片段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聚类树状图,并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ISSR分子标记上共发现182条条带,其中84条多态性条带,3条ISSR引物扩增出来的总DNA片段条带与多态性DNA片段条带差异较大且分布不均匀,表明所选择的3个ISSR分子标记在陆川猪种群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陆川猪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3~1.00,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化较大,遗传背景丰富;UPGMA聚类分析表明,陆川猪与长陆二元杂猪、巴马香猪、环江香猪均可聚为一类,大陆二元杂猪、三元杂猪和龙宝猪聚为一类。本研究证实了所选的3条ISSR引物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陆川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丰富了当前的陆川猪ISSR分子标记资源,同时也表明陆川猪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李中宇  封毅  黄丽  王淼  滕建文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2):3617-3626
试验旨在探究陆川猪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以29份陆川猪种及部分广西地方猪种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了3条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通过对PCR扩增及电泳得到的DNA片段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聚类树状图,并对陆川猪种群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ISSR分子标记上共发现182条条带,其中84条多态性条带,3条ISSR引物扩增出来的总DNA片段条带与多态性DNA片段条带差异较大且分布不均匀,表明所选择的3个ISSR分子标记在陆川猪种群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陆川猪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3~1.00,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化较大,遗传背景丰富;UPGMA聚类分析表明,陆川猪与长陆二元杂猪、巴马香猪、环江香猪均可聚为一类,大陆二元杂猪、三元杂猪和龙宝猪聚为一类。本研究证实了所选的3条ISSR引物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陆川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丰富了当前的陆川猪ISSR分子标记资源,同时也表明陆川猪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猪主要遗传缺陷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猪遗传缺陷的发生每年都给全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遗传缺陷专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缺陷。大部分的猪遗传缺陷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在育种实践中,发现和定位与猪遗传缺陷相关的染色体片段或候选基因是猪抗病育种的关键。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测序、高密度芯片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研究找到了很多常见的猪遗传缺陷的相关QTL区域以及候选基因,但鲜有研究发现致病位点和主效基因。本文综述了猪常见遗传缺陷的相关侯选基因的研究进展,为系统解析猪遗传缺陷的分子遗传及病理机制提供参考,并对发展猪抗病分子育种技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畜禽遗传资源是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内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保种理论与方法在猪保种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认为目前猪的保种应当是以群体遗传学为基础的活体保种方法和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辅助保种方法相结合的保种技术体系。分析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地方品种猪的保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研究揭示了驯化下猪种形成的基因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家猪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物种形成萌芽阶段的生殖隔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和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相似文献   

18.
总结猪肌内脂肪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对猪肌内脂肪调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利用遗传选育和营养水平调控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乳腺的良好发育是其泌乳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哺乳动物出生后乳腺的发育包括初情期、妊娠期、泌乳期和退化期等不同阶段。乳腺发育不仅受遗传、激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营养对乳腺发育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脂肪酸不仅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生物合成过程形成的许多信号分子还参与乳腺发育调控。本文综述了小鼠和猪乳腺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脂肪酸对小鼠和猪乳腺发育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了脂肪酸调控小鼠和猪乳腺发育的可能机制,为脂肪酸在调控动物乳腺发育、提高动物泌乳性能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不同地方品种猪肌肉脂肪酸含量差异,对云南3个地方猪种大河乌猪、撒坝猪和滇南小耳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滇南小耳猪和大河乌猪的饱和脂肪酸极显著高于撒坝猪(P0.01),而撒坝猪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显著高于大河乌猪和滇南小耳猪(P0.01),其中,撒坝猪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50.58%),而滇南小耳猪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5.28%),表明云南地方猪种特别是滇南小耳猪肉质优良。本研究为云南地方猪种作为育种、杂优利用素材的推广以及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肉质特性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