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4月1日上午,湖南省湘江干流禁渔暨放鱼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长沙橘子洲举行。在橘子洲码头开展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共放流鱼苗鱼种500万尾,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胭脂鱼5万尾、背瘤丽蚌10万只。在湘江干流组织开展鱼类放流和实施禁渔期制度,对加强湘江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自2002年起,湖南省相继在洞庭湖和长江、珠江流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及鱼类等自然资源,国家在重要流域相继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对野生鱼类进行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并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以补偿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为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电站的第一梯级和第二梯级电站,建成后分别为世界第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在2015年建成投产,是节水、节能、减排作用显著的保护工程,取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它的成功建设为我国其余增殖放流站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可供广泛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3.
根据女山湖天然饵料资源及鱼类组成结构状况,通过人工放流、自然增殖补充鱼类,移殖水生经济动物,逐渐调整鱼类结构组成,使湖内天然饵料资源得以合理充分利用,辅以围拦网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由1994年的456 kg/hm2提高到1999年的534 kg/hm2,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翘嘴鲌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翘嘴鲌天然资源几近枯竭,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翘嘴鲌繁殖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总结了一套翘嘴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并在淀山湖水域实施了翘嘴鲌大规格鱼种的增殖放流。为规范翘嘴鲌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并指导相关单位科学开展翘嘴鲌繁殖、养殖和增殖放流,特制定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合理开发和节约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自然界的需要。为了保护刘家峡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从今年开始,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将在以后的几年里.大规模组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活动的目的:一是通过鱼类增殖放流.增加刘家峡水库鱼类资源量和群体数量.改善水库水域生态环境.为促进水库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加水库沿岸渔民收入创造条件;二是进一步增强全杜会参与和保护刘家峡水库生态环境的意识,探索今后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三是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表明我站在保护刘家峡水库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树立对刘家峡水库高度负责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6,(12):128-129
目前对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增殖放流规格偏小,对放流后资源增殖作用也缺乏有效的技术评价手段与装备。今后应在人工增殖放流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如采取合适的标志放流技术,持续深入开展放流效果的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恢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资源,2014年采取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措施,人工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苗种1 894×10~4尾,并在放流前后实施渔业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放流前后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和空间分布变化,并引入内禀增长率来表征自然群体在放流前后的种群扩繁能力,由此推算放流后放流群体所占比例;同时,根据三疣梭子蟹的体长频率分布情况,采用世代分析法估算当年补充群体所占比例,进而推算回捕率和放流经济效益,定量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放流前后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分别为163和7 974尾/km~2,放流后呈现向周边海域扩散的趋势;三疣梭子蟹当年补充群体占总渔获的61.3%,放流群体占24.2%,放流回捕率为3.30%,当年可形成捕捞量39.6 t,回捕经济效益达158.4×10~4元。综上所述,增殖放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本研究认为,该海域三疣梭子蟹尚有一定的增殖空间,建议可继续开展该品种的增殖放流,以有效利用该海域的基础生产力,提高渔业捕捞产量。  相似文献   

8.
以舟山海域"十一五"期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为背景,依据2006-2010年统计调查数据,对舟山海域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舟山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有效开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便江河水域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2012年4月27日,永兴县在山水银都度假山庄码头隆重举行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等鱼种300万尾,对增加鱼类种群规模、恢复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沙鲈鲤为我国长江上游特有凶猛性鱼类,伴随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种群资源量锐减,已被列为易危品种。本文在鲁地拉鱼类增殖站进行了金沙鲈鲤人工培育试验,且采用全循环水系统完成亲鱼培育、人工催产、鱼苗培育、增殖放流等各个环节。结果表明,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苗种成活率等均达到较高数值,同时出现亲鱼成熟时间较其他地区大幅提前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 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 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 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 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根据西双版纳增殖放流资料,回顾总结了8年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自2005年,西双版纳澜沧江土著鱼类放流正式启动,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增殖鱼类主要是澜沧江流域土著鱼类叉尾鲇、丝尾鳠、胡子鲶、中国结鱼和云南华鲮等品种,投放量达到530万尾.经过大规模增殖放流,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增殖放流是指以补充、修复原水体水生生物链中缺失的种类和保护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为目的,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将原生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养成一定规格后,再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修复改善因捕捞过度、涉水工程建设或水域生态污染等原因造成破坏的水生生态环境,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增殖放流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有效手段。开展增殖放流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4.
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标志放流(tagging)技术是一种研究鱼类洄游和鱼类资源的方法,先在鱼体做上标志,然后通过重新捕获标志鱼,根据标志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绘制鱼类标志放流和重捕的分布图,以推测鱼类游动的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等;若进一步结合鱼体长度、重量和年龄资料,则可研究鱼类的生长和死亡规律,以及检验增殖放流的效果等。此外,根据鱼类标志放流的结果还可估算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动。我国的鱼类标志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非常迫切。本文对鱼类标志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促进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8年5月和11月,开展了独龙江域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种,73尾。独龙江鱼类结构较为单一,裂腹鱼类是独龙江流域的绝对优势种,占渔获物总重的98.9%,占渔获物总数的97.2%。独龙江流域渔业资源自北向南明显的增长趋势,下游的渔业资源远高于上游。为有效保护独龙江渔业资源,本文提出了加强基础性研究、异地保护、人工增殖放流、加大保护宣传与渔政执法力度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浙沿海黑鲷增殖放流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黑钢(Sparusmacrocephalus)又名黑加吉、海鲍,属够形目、钢科、钢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是一种暖温性底层鱼类。该鱼种生长迅速,适温、适盐的幅度广,对水域环境的适应性强,且移动范围小,经济价值高,是沿海增殖放流较为理想的品种。为了有效遏止东海区近海水域部分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趋势,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组织有关省、市科研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沿海的渔业资源,黑钢增殖放流就是其中的~项内容,东海区渔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给予大力的支持。目前,东海区从事黑钢人工增殖放流的有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宁…  相似文献   

17.
黑钢(Sparusmacrocephalus)又名黑加吉、海鲍,属够形目、钢科、钢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是一种暖温性底层鱼类。该鱼种生长迅速,适温、适盐的幅度广,对水域环境的适应性强,且移动范围小,经济价值高,是沿海增殖放流较为理想的品种。为了有效遏止东海区近海水域部分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趋势,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组织有关省、市科研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沿海的渔业资源,黑钢增殖放流就是其中的~项内容,东海区渔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给予大力的支持。目前,东海区从事黑钢人工增殖放流的有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宁…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保护黄河下游鱼类资源,对黄河下游的鱼类组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现鱼类27种,其中鲤形目19种,鲈形目4种,鲇形目2种,鲻形目和合鳃鱼目各1种。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下游鱼类群落结构以小型化、低经济价值鱼类为主,而重要经济鱼类较少。郑州花园口段鲤在渔获物中比例较高,可能是近年来开展增殖放流的结果。造成鱼类资源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水库调水调沙、水温偏低和酷渔滥捕。为合理开发利用黄河下游鱼类资源,应采取调水调沙对鱼类影响专题研究、全面调查鱼类资源现状、优化鱼类生境和放流技术、推广适度休渔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名镇 《福建农业》2009,(5):F0002-F0002
3月5日,闽江生态修复建瓯河段鱼类放流增殖活动在建瓯徐墩镇隆重举行。这次鱼类放流增殖活动设二个放流增殖点,共向建溪北津水电站库区水域和松溪东游河段投放8549公斤、平均体长20厘米的大规格鲢鱼春片种10万余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溪河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和谐渔业生态环境,促进闽江上游渔业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地实施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如果对放流鱼类或放流区域环境认识不足,盲目地开展增殖放流,不仅严重影响放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甚至可能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增殖放流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规范增殖放流每个环节,对于推动增殖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