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2005年所测的塔里木河下游4个典型监测断面上16个土壤剖面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过去的勘测数据及文献资料,依据"时空互代"原理研究了下游荒漠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探讨生态恢复对有机碳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化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壤有机碳影响均较大;自塔里木河下游上段至下段,上层(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阿克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比英苏、考干的多3~4倍,英苏地区的比考干地区的约多1倍。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会显著增加,但是,在塔里木河下游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20个样地,进行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中共有物种16种,分属于7科,并且以旱生耐盐物种为主,多数样地物种出现频次较低;种子库密度不高.CCA排序表明,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电导、pH值和植被盖度等5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CCA第一排序轴与地下水位、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显著,反应了水分因子的作用;CCA第二排序轴与土壤电导率关系显著,反映了盐分因子的作用.根据5个环境因子的特征,CCA排序可将土壤种子库中的16种植物分为4个组,对应于不同的环境变化梯度.  相似文献   

3.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嫩江沙地的中心,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研究嫩江沙地的荒漠化程度有较好的代表性。在研究区选取63个样地实地调查荒漠化程度,同时获取研究区的ETM+遥感影像,对荒漠化主要评价因子植被盖度、生物量、裸沙占地百分比进行遥感定量反演,地表结皮和土壤质地采用定性的方法结合目视解译进行提取。在现有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程度评价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输出荒漠化程度分布图。利用63个实测样地数据评价遥感信息模型的精度,被正确评价的样点数为57个,遥感信息模型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精度达到90.5%。  相似文献   

4.
采用SPSS 13.0软件对京郊11个村庄20家农户的24 h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监测污水排放量的时间段提炼关键因子,并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对农户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揭示了在不同情况下污水排放的关键所在,进而为合理选择郊区污水处理方法以及污水处理规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塔里木河干流区域风蚀损害程度,并针对不同荒漠化地区的风蚀量,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计算,以期为解译塔里木河生态损害的信息及流域生态的恢复和改善提供相应参考。[方法]基于MOD13A1和MCD43A3数据,通过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反照率(Albedo)的空间关系,构建荒漠化差值指数(DDI),并用土壤风蚀模型计算损害固沙量,再进行相应的风蚀损害赔偿计算。[结果]①2010—2015年,研究区荒漠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退化现象。②2010—2015年,研究区整体荒漠化状况有所缓解,中高等级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发生"强度荒漠化"向"中度荒漠化"的转移。③2015年不同荒漠化土地的损害固沙量分别为:极度荒漠化地区4.49×10~5 t/a;强度荒漠化地区1.33×10~5 t/a;中度荒漠化地区3.72×10~4 t/a;轻度荒漠化地区2.04×10~4 t/a。[结论] 2015年,塔里木干流生态损害总经济赔偿金额为3.23×10~6元人民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8大水系是支撑该省经济发展和保障饮用水来源的主要水系。目前8大水系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浙江省8大水系污染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可划分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发展、农林服务业发展水平、渔业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水平等5大类。浙江省8大水系社会经济因子总得分排序为:甬江>苕溪江>曹娥江>鳌江>椒江>钱塘江>瓯江>飞云江。当这5大因子得分同时介于-1~0时,水系水质污染程度最低。社会经济因子总得分大于3或小于-3时水污染程度最低,水系的Ⅰ-Ⅲ类水所占比例在90%以上。水系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关系,但更多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水系污染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子之间的平衡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农林业占非主导地位的地区,单位面积第一产值高低与水系污染呈正相关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枣园土壤培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明确生物炭与氮肥不同配比条件下的应用效果,探寻最佳配比施肥量,为枣园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培肥改良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3 a(2013~2015)田间定位试验,选择14项反映土壤质量的理化及生物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对各配施处理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利用红枣产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原14个土壤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3个公因子,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2.49%。第1公因子以全氮、全钾、速效钾、微生物量碳贡献最大,可作为保肥供肥因子。第2公因子上以脲酶、微生物量氮、蔗糖酶贡献最大,可作为微生物活性因子。碱性磷酸酶为第3公因子上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养分、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多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枣园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以C3N1处理最高,其次为C2N3和C2N2处理,这一结果与产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聚类分析将不同处理分为5类,分析结果与各处理因子综合得分评价较为一致。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10 t/hm~2的生物炭,配施300 kg/hm~2的氮肥为最佳培肥模式。研究结果对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在农田果园的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耕地系统是干旱地区人工绿洲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水平。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塔里木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地均产值(由地均粮食产值、地均棉花产值及地均其他经济作物产值组成)为反映耕地生产力的指标,测度影响塔里木河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因素;以粮食人口承载力和耕地压力指数为指标,分析该地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认为:1988~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干流区绿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表现在人口和耕地增加过快、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压力不断增加等方面。因此,塔里木河干流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上游和中游地区耕地开发利用的问题,更要关注与调控下游地区人口、耕地系统的合理发展。严格控制下游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扩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粮食生产满足自给需求为前提,建立以棉花生产为主,兼顾粮食安全的种植业结构,是塔里木河干流区耕地系统持续产出的优良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两年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一般在150~2 300粒/m2之间,属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看,地表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使土壤种子库在顺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2)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在分布上具有较高的密集性,表现出类似沙漠地区种子库的分布特征;(3)微生境条件对土壤种子库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河水漫溢区的种子库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而低洼地、柽柳包和有较多枯枝的退化草地均比光板地和胡杨林地有更多的有活力种子;(4)塔里木河下游严重的生态退化导致了本区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差异,主要表现是随着地表植被群落生态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种子库占土壤种子库的比重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是干旱区中沙漠化进程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由于近50a以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退化。特别是以天然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因对水资源时空格局的人为改变而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环境恶化、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加剧。本研究主要从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的原因入手,从整体、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塔里木河下游流域沙漠化原因,运用3S技术和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塔里木河干流区域人口增长、水资源利用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影响途径以及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直接成因是干流耗水量的增加和下游来水量的减少,而来水量的减少与上中游流域段耕地面积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耕地面积也有很大的相关性。进一步发现在塔里木河这样典型的内陆河流域,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在干旱区流域基本等同于灌溉面积)不仅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的流域段人口增长对耕地增大的驱动效果也不同,人口增长的驱动对下游土地退化的影响具有从源流向下游的传递性,下游的土地沙化主要通过源流和上中游人口增长对下游来水量的影响传递产生。  相似文献   

11.
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合理水位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改善了该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地下水的平均水位从输水前的8.25m升至输水后的4.13m。相应地,地表植被也出现明显的响应。但是,在不同河段由于过水时间、耗水量等因素的差异,造成输水后水位差异较大。以既能减少地下水强烈蒸发返盐,又不造成土壤干旱而影响植物生长的合理生态水位作为评价标准,对输水后不同河段的地下水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英苏—阿拉干段的地下水位2.97~4.8m是比较理想的水位;大西海子—英苏段水位较高,可能出现次生盐渍化;阿拉干—台特玛湖段地下水位太低,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治理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 ,可以看出在历史时期 ,特别是近 5 0年来的水土资源开发 ,使流域上、下游维护生态环境的水分条件失调 ,植被退化和沙漠化急剧发展 ,已威胁到塔里木盆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既迫切又及时 ,采取“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的工程措施 ,可起到调控流域水资源分配 ,改善河流沿岸荒漠林 ,保障输送一定水量恢复下游生态的控制作用 ;但还必需采取整个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的一系列根本措施 ,进行生态建设 ,使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遏制住环境退化。根据塔河实际 ,还提出了近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50 a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沙漠化程度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资料以及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植被覆盖度、沙漠化动态度模型分析法,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前后植被和沙漠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植被覆盖度增大,植物种数明显增加;胡杨冠幅增大;裸地、沙地面积减少;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重度沙漠化面积有减小趋势。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特性及荒漠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塔河下游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塔河下游土壤除全磷外,有机质等指标存在垂直分布差异,出现显著差异的土层深度为50 cm。在0~15 cm范围,距离河道不同距离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自15cm深度开始,距河道50m处土壤各土层含水量与距河道距离为300,500 m处含水量有显著差异,而距河道距离为300 m与500 m处土壤含水量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在0~50 cm土层,塔河下游土壤全氮(y)与有机质(x)之间的最佳模型为线性模型,方程为y=0.0278 0.05x(R2=0.9524),在50~170 cm土层,二者之间关系为:y=0.0659e0.3126x(R2=0.904)。依据土壤质量不同,塔河下游基本可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塔河下游地区上层土壤(0~50 cm)50年来养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显著,土壤pH值升高,土壤荒漠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及绿色走廊的保护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从下游沙漠化的历史和现状,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呈现"整体扩大,局部逆转"的态势,治理与破坏并存,治理速度低于沙漠化速度,演变的结果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但以沙进人退为主,而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小,防护功能持续减弱,形成了绿洲受到沙漠威胁的严峻态势,严重影响到该区域以致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针对该区沙漠化现状,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近50多年来的水文、气象及遥感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径流量变化对下游地区沙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塔里木河不同河段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使塔里木河下游的径流量在不断的减少,导致下游河段断流,湖泊干涸,并对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植被、沙尘暴及大风天气、沙漠化程度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河流径流量、地下水位、植被、沙漠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因此,在对水、土等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及河道生态整治工程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近几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的应急生态输水,水流到达塔里木河尾间台特玛湖,沿岸地下水位上升,沿河部分地段植被长势得以恢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下游河道生态整治工程,包括河道疏浚输水线路选择和设置生态闸的问题。大西海子水库下游河道疏浚工程有3条输水线路可供选择,通过投资、占地、施工、管理、防洪等综合比较,选择在大西海子水库主坝上新建一座放水闸方案。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本着尽量少而又要满足河道疏浚后沿岸植被生长需水的原则,分析了沿岸生态闸设置的必要性和保护的生态植被的面积,并探讨了今后生态输水方式的选择与生态闸的开启顺序。  相似文献   

18.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制止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介绍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自然概况,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等环境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黑河下游的地表水径流减少,其次是人类活动的破坏。提出了协调管理全黑河流域水资源、采用科学的节水措施这一控制额济纳绿洲环境继续恶化的治理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河水漫溢干扰对土壤盐分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漫溢后出现明显的植被群落变化的原因和不同漫溢方式对表层土壤盐分的影响,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人工植被的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土壤溶液电导率法测定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和非漫溢区39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盐分含量,探讨不同漫溢干扰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的含盐量较高,但在漫溢干扰后土壤表层盐分均出现明显的下降;漫溢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漫溢前的土壤总盐含量与多次漫溢后差异达极显著,与少次漫溢和冲刷差异显著,与长期渍水差异不显著。[结论]漫溢干扰后土壤表层盐分有所降低是植被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其中中等频次和持续时间的漫溢干扰更有利于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和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沿岸是我国胡杨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对天然植被的生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结合水资源配置,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和建设,对防止沙漠化、保护人工绿洲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塔里木河干流植被分布特征、干流治理工程布局及水资源配置,分析治理工程对天然植被的影响,提出了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