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据黄河源区9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计算多时间尺度下的SPI指数,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时空干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初之前黄河源区干湿交替,变化幅度较大,21世纪后湿润强度有增加的趋势且在1961—2017年近57年里总体上是向涝(湿润化)的趋势发展;季尺度下黄河源区出现洪涝灾害的概率比旱灾的大,其中夏季出现中涝的概率较大,约达50%,而秋季则较容易出现轻旱和轻涝,概率均高达45%以上;黄河源区南部地区发生重旱及以上旱灾的频率较低,发生重涝及以上强度湿润化的频率较大;东北部地区较易发生重旱、中旱、轻涝、重涝;西部地区发生特旱特涝的频率相对较高。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为黄河源区防汛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与涝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年、汛期、夏、秋季节旱多于涝,冬、春季节涝明显多于旱,合肥市旱涝灾害比较频繁。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年、汛期以及夏、秋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亦很显著,但是冬春季节则为5~6年的周期所取代。近年来合肥市的旱涝变化趋势是:对于春季而言,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处于偏涝阶段,年、汛期以及夏秋冬季节在长时间尺度上处于偏涝阶段,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则处于干旱时期。并诊断出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旱涝转换突变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攸县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得出,近20年来攸县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旱、涝年频繁发生,前10年较后10年降水量偏多,汛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方法建立汛期降水量预测预报模型可提高汛期降水量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2022年横江中下游流域昭通段自动气象站汛期4~10月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4个子流域逐日面雨量,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横江中下游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汛期面雨量平均值为84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5月开始有强降水发生,8月最多;各个子流域汛期面雨量强降水平均值为2.4~5.2次,关河流域最易出现强降水,洒渔河流域最少,除洒渔河外,子流域均会出现日面雨量≥60mm以上强降水,其中白水江强降水最大;出现流域性强降水频次为3.4/a,白水江易与洛泽河或关河同时发生强降水,全流域性强降水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别运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夏季旱、涝出现年份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重涝年与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旱涝年份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度大于西部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11日~7月5日,年际变率大;降水集中期较大值出现时间西部站点最早、北部站点最晚。  相似文献   

6.
吴志科  王心中  向丽华  卿湘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37-10238,10253
利用湘西州1960~2013年北部龙山县、中部保靖县、南部吉首市的汛期降水资料,使用线性分析、距平曲线、滑动平均、小波分析、F检验分析了其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年湘西州年均汛期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湘西州汛期降水量变化存在15年振荡现象,在15年的振荡周期内,又有5年和3年的交替振荡的周期变化趋势;涝年州内北、中、南部降水量差异明显。ENSO事件对湘西州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厄尔尼诺年容易导致湘西州降雨偏多偏涝;南方涛动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湘西州汛期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湘西州汛期的涝年或旱年,500 hPa大气环流的表现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志静  李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77-12579,12610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标分析辽宁本溪降水趋势变化和旱涝频率及发生时段。结果表明,在近55年里,本溪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0.749mm/10a,趋势减少165mm;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倾向率为-31.371/10a,趋势减少173mm。气候类型有所转变,由20年前是轻涝型转为湿润型。农业需水满意程度在150%以上,年平均降水盈余290mm;中涝至重涝有10年,约五年一遇;出现轻旱有5年,约十年一遇。春季中旱以下约十年二遇,中涝以上约十年一遇;夏季中涝以上约二年一遇;秋季中涝以上约十年二遇,中旱以下约十年四遇。7、8月重涝出现频率54.5%。5月和9月是干旱发生频率较高时段。  相似文献   

8.
张有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703-9704
利用济阳县1962~2010年的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以及气温年、季、月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济阳的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速率为0.119℃/10a;不同季节气温的增温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夏季平均气温略有下降;各月气温变化中,2月份增温幅度最大,增温率为0.714℃/10a;5月份增温率最小,呈负增长.济阳近49年来经历了2个时期,分别为冷暖交替期和偏暖期,1962 ~ 1986年为冷暖交替期,1987年至今为偏暖期.极端最高气温下降了,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了,低温和高温天数减少了.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虽然年平均温度和雨量比较适中,但适于番茄生育的季节却不长。常年4月上、中旬断霜,7月中、下旬又进入盛夏高温季节,番茄露地生育适期,仅有百日上下。在此期间,仍会不时出现持续干旱或雨涝天气。如1978年高温干旱,1979年旱、涝交替,1980年雨涝特大。连续几年造成番茄减产,市场供不应求,影响了鲜销、加工出口和社队收益。为了  相似文献   

10.
用1952~2002年共51年约86个站点的广东暴雨资料对广东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来看,广东年暴雨有2个明显的中心,位于阳江、海丰附近;暴雨雨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前汛期暴雨有3个明显的中心,分别位于阳江、清远、海丰附近,后汛期暴雨明显集中在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前汛期暴雨年均雨量明显多于后汛期;在沿海地区,后汛期暴雨年均雨量明显多于前汛期。从时间来看,前汛期暴雨雨量略大于后汛期,前汛期暴雨雨量占全年的47%,后汛期占39%,其他时间占14%。暴雨雨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小波分析表明,粤东和粤西地区有11~13年和3~5年的周期振荡;粤北地区有10~13年和5~6年的周期振荡;珠三角地区有20年左右和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牙克石市196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大风、无霜期日数资料分析了牙克石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旱涝发生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牙克石市年平均气温为上升趋势,每10年平均上升了0.32℃。年平均气温波峰及波谷均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波峰有12~20年周期,波谷有10~16年周期;年降水量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旱涝出现的概率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无霜期基本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郭勇 《现代农业科技》2024,(8):106-109+114
本文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60—2017年近58年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研究方法,初步研究了长武县近58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17年间,长武县年均温明显升高,增长速率为0.18℃/10 a,并在2004年发生趋势性突变;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都显著上升,增温速率分别为0.13℃/10 a和0.06℃/10 a;1960—2017年间,长武县年降水量明显下降,下降速率为4.31 mm/10 a,未发生趋势性突变;汛期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65 mm/10 a,汛期降水量很大,约占年降水量的82%。  相似文献   

13.
赵冬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16-7517,7548
[目的]研究近60年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农业旱涝程度。[方法]选取大连市观象台1951~2010年4~10月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等方法,仅从作物生长季自然降水趋势变化与农业需水满足程度方面,分析大连市近6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和农业旱涝程度。[结果]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888mm/10a,60年来降水量减少95.3 mm;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季明显减少,秋季减少幅度较小;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7、8月降水量明显较多,共占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53.8%;4、5、10月平均降水量均低于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10.0%。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内干湿指数K值平均为0.90,总体属于轻旱气候类型;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气候正朝着偏旱的方向发展;干旱发生频率为59%;春、秋季属于中旱气候类型,夏季总体属于偏湿气候类型;从历年平均看,除7、8月偏湿以上外,其他各月均达到中旱程度。[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枣庄市1971—2010年的秋季(9—11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5年滑动平均以及降水距平百分率等方法,分析近40年枣庄市秋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枣庄市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枣庄市秋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较明显,其中1971—1987年为多雨期,1988—2010年为少雨期;枣庄市秋季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偏旱、偏涝的年份占65%,季平均降水量一般在73~110 mm,大旱年份大于大涝年份10%。枣庄市秋季平均降水量近10年比前30年减少了35%,秋季各旬仅9月中旬较常年偏多108%,其他各旬减少12%~68%,秋季阶段性干旱和连年秋季干旱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洪泽湖湿地1961—2009年气象和农作物生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结果表明:近49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以近25年上升较为明显;年降水量缓慢增加;年平均日照时数明显下降。近1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极端高温和低温年份交替出现,降雨量增加,旱涝年份交替出现,日照时数大幅度减少,相对湿度明显降低,气象因素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针对气候变化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发展生态农业,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鲁西地区8个台站1962—2015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鲁西地区各月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年及各季节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应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Arc GIS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SPI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各季节及全年SPI均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年尺度干旱分布中东部县干旱次数高于西部县;雨涝呈现南北分布,南部县次数高于北部县。季节旱涝分布,春夏干旱多发生在东部及南部县,秋冬干旱集中在西北部县;季节雨涝次数较多发生在南部及东部县。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作物丰欠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作物丰欠年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年生长季(5~9月)气温偏高,≥10℃积温偏多,无低温冷害,降水分布适于农情,无干旱与内涝,光照比较充足,即热、水、光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欠年生长季(5~9月)气温偏低,积温少,降水分配失常,或旱或涝,低温、寡照,综合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根据鱼台县气象局1967~2009年鱼台县的降水资料,采用旱涝出现的频率分析旱涝变化的基本特征,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滑动平均和其逐年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周期特征,对鱼台县近43a来的降水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已进入1个较长的丰水周期,发生涝或偏涝的可能性增大,发生旱或偏旱的可能性减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抗涝救灾为主,但又要兼顾个别年份发生的干旱天气。  相似文献   

19.
临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6年临沂市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6年临沂市农业市气候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临沂气候资源丰富且配置较好;日照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热量条件好,积温多,日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量丰富,雨热同季,绝大部分的降水量在生长季,对作物生长有利。不利方面,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对长日照作物生长和设施农业生产不利;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暖冬现象严重,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春霜冻灾害加剧;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旱涝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