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司法现代化是法治文明和法治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城乡司法环境的明显差异,在探索我国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时,不应当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而应根据司法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并立足“三农”实际,通过改革农村司法管理体制、设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司法或准司法机构、合理开发与配置农村司法人力资源以及实现农村司法保障国家化等进路,逐步实现农村司法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韦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12-9713
乡村司法助理员是基层政权中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主要担负着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和解决农村各种纠纷的工作。论述了乡村司法助理员对构建和谐农村的功能与作用,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了宪法平等权的性质, 平等和合理差别的关系, 结合就业歧视个案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宪法平等权的法律依据和条件, 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对宪法平等权的司法适用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村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乡村法庭的建设,而其中司法调解较之司法判决对于乡村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持有不 可磨灭的作用。农村社会的快速变化给司法活动带来了挑战,纠纷双方都具有血缘或者地缘的关系,解决纠纷的目的 与法律上的诉求不一致,而法官在进行调解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技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充分发挥“父母官”的身份是 推动纠纷实际在司法调解阶段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农村对于法律的信仰仍然不足,如何推动在司法调 解中发挥法律的实际功效仍然需要不停努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性司法产生于西方刑事诉讼领域,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协商性司法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已初见端倪,但理论界对该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民事诉讼领域中更是少有论及。协商性司法具有对话性、程序性和合意性等特征,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中存在适用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将协商性司法引入民事诉讼领域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协商性司法在具体适用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规则,确保其在制度规范内得以适用,这样才能呈现其在民事诉讼中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实现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乡镇基层人民法庭法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司法在农村地区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针对农民当事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普遍偏低的实际以及农村纠纷的特殊性质,为顺应农村司法工作的特殊需要,基层人民法庭法官的素质要求相对于职业化的法官而言,应当有所变通和侧重。在农村司法环境下,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应当具备一心服务农民的政治素质、通晓风俗人情的人文素质、精通民事法律的专业素质、擅长诉讼调解的业务素质等。  相似文献   

7.
司法和民主,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司法体现民主,民主反过来也体现司法。程序正义最主要的是审判的公开,而公开审判是一种民主的方式。从古雅典(苏格拉底的审判)、古罗马时期(耶酥的审判)两场以民主为“外衣”的非司法性的审判以降,迂回曲折,到现今公开审判制度的普遍适用。以民主为依托回应了司法的要求,确立了公开审判的司法形式,真正达到了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的司法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法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现有的农业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漠,诉讼意愿不强,基层司法资源有限是制约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瓶颈。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各司其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4月公布并实施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明确当事人符合下列14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可以申请缓交或减免诉讼费: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2.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3.没有固定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10.
设立国内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国内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包括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以是否违背公平、公正和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标准;国内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应参照适用特别程序,仲裁庭应为“法定证人”,应允许当事人对司法审查所作出的裁定上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加强国家核心网站和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整合政府网站;要增加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府投入;既要重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开发,又要重视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的运行和应用;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促进激励机制建设;同时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建设也要同国际农业互联网接轨,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补偿主体的法定化是农业生态补偿法制化的基点,体现着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践理性。农业生态补偿主体法定化主要包括主体类型规定和权利义务的配置,进行主体分类时应保证主体间相互衔接性和活动场域的相对边界性,权利义务配置应遵循适度倾斜的实质公平和权利义务和谐的基本原则。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主体、中观层面的主体和微观层面的主体。宏观层面的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中观层面的主体包括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区和农村环保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分为农业生态利用的利益受损者和利益受益者。  相似文献   

13.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16-10918,10922
分析了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二是农村集体土地主体虚位;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权能残缺;四是农民的物质帮助权缺失。提出了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路径:一是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立法;二是科学设置农村土地权益,包括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性质为农民按份共有、明确界定农地所有权主体、消除产权残缺与确保农民产权的完整化、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明确规定征地主体对原产权人合理补偿原则5点;三是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四是规范征地制度,包括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与控制耕地征收、确立公平补偿标准与规范土地补偿程序2个方面;五是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司法监督;六是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培植农民维权组织。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形势下农村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教育则是基础。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客观要求,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79-6181
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有效途径,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其中如何保持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涵,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和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应主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 ,简述农村信息化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促进作用 ,提出了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即夯实一个资源基础 ;抓好乡村二级示范 ;完善教育、指标和采集等三个体系 ;打造省、县、乡和村四级平台 ;利用传统和现代五种媒体、开展信息服务 ;开发六类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兆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12-2013
我国农村有大量的生物质废料,如何充分利用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以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经济、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