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实际应用效果,开展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轮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和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3种作业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碎土性能好,耕后地表平整,植被翻埋覆盖效果好,耕作深度大,具有良好的耕整地性能。  相似文献   

2.
江西土壤特性和高度集约利用给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轮式拖拉机带旋耕机和手扶拖拉机带旋耕机3种方式对水田进行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与轮拖和手扶相比较,效率高,行走灵活、不易陷泥,比轮拖省时30~75 min/hm2,比手拖省时10~12.5h/hm2;耕后地表平整,泥脚变化程度低,适宜机插;早稻较轮拖增产1.0%,较手扶增产2.3%,晚稻较轮拖增产0.5%~1.0%,较手扶增产0.5%~2.3%。选用履带旋耕机耕作,可以减轻机械对水田的破坏作用;增加水稻产量,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长江牌系列旋耕机是长江牌手扶拖拉机的配套农机具,由安徽长江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制造。该系列旋耕机可广泛用于平原、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各种土质田块作业,水旱兼用。具有疏松土壤、根茬还田、保肥保墒、减缓土地瘠薄速度和消灭浅土层越冬害虫的功能。使用旋耕机的好处是:改变人们的传统耕作习惯,无须先犁后耙再耖的多次耕作。旋耕机集犁、耙、耖功能于一体,只需一次耕作即可完成犁、耙、耖的全部耕作程序,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耕作时间。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使用旋耕机既省工、省时、省力,又可节约耕作费用,降低农…  相似文献   

4.
胡金龙 《新农村》2001,(12):22-22
1.速度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耕作条件,选择拖拉机前进档位及旋耕机转速。拖拉机一般采用前进档二档或三档,而旋耕机只有高低两种转速。要求低速耕作时,往往把拖拉机变速器操纵杆拨向二档,而把旋耕机拨向低速。为了提高耕作质量进行复耕,或者遇到土质极软,要求高速耕作时,可以将拖拉机前进档改为三档,旋耕机改为高转速。2.耕深调整手扶拖拉机的耕深调整是用尾轮来控制的。在一般情况下,可旋转手柄来调整耕深。调整时,内管伸长,耕深变浅;增加耕深,则可反向旋转手柄。耕作时,要根据不同的土质不断加以调整,尽量  相似文献   

5.
旋耕机是以旋转刀齿为工作部件的驱动土壤耕作机械,又称旋转耕耘机。按其旋转刀齿的配置方式分为横轴式和立轴式两类。以刀轴水平横置的横轴式旋耕机应用较多。按照拖拉机配置来分,可分为手扶式拖拉机前驱动旋耕机和轮式拖拉机后驱动旋耕机。为增强旋耕机的耕作效果,可在旋耕机上加装各种附加装置。如在旋耕机后面挂接钉齿耙以增强碎土作用,加装松土铲以加深耕层等。  相似文献   

6.
正旋耕机如今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逐步发展成农业机械的一个重要门类。我国目前的驱动型耕作机械产品有旋耕机及复式作业机、驱动式圆盘犁、耕耙犁、水田驱动耙、立式转齿耙等,但产量比较大的主要为旋耕机。一、旋耕机科学使用方法1.刀片的安装方法为适应不同的农艺要求,不同的刀片安装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耕作效果。1.1内向安装法:左、右弯刀都向刀轴中间弯。此法旋耕后在耕幅中间有垄,适用作畦前的耕作。也可使机组跨沟作  相似文献   

7.
<正>旋耕机是利用拖拉机的动力驱动旋耕刀片切削土壤的耕作机械,和其它耕作机械比较,旋耕作业具有碎土性能好,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高等特点,一次作业可达到土碎地平的日的。一、旋耕机的正确使用1、刀片的安装。(1)常规作业。整个刀轴上左右弯刀交叉安装,这种排列方法耕后地面平整,适于平作。(2)旋耕和开沟联合作业。从刀轴中间开始,往左全装左弯刀,往右全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垦区家庭农场化耕作和规模化种植的不断增加,种植户对现代化耕作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水田而言,旋耕机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也使耕地面临严重的问题——深泥脚。深泥脚影响水田的通过性能和作物生长,最主要的是影响作物的产量提高。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不断更新换代的旋耕机在逐步改善这一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因其不伤害水田的耕作层结构,对水田的生态保护作用明显,可以使稻田进入一种  相似文献   

9.
基于传感技术的水田旋耕机平地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水田旋耕机在耕作时机械的倾斜和振动会导致耕整后的地表平整精度低、可控性差等问题,基于倾角传感控制技术设计一套与水田旋耕机相匹配的平地系统,通过液压控制和控制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平地系统的水平调节功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倾角传感技术,具有自动调节水平功能的水田旋耕机平地系统耕整平地性能稳定可靠。耕整后的平整度为2.20cm,高差分布为81.82%,相比水田旋耕机,平整度改善34.3%,高差分布提高19.4%,且能满足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康启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4,(12):136-137,142
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的比较,对大田的耕作质量、水稻机插质量、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麦收后水稻机插以大型旋耕机采取旱整方式最佳,其次为水整方式,而小型耕田机耕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茶园机械化开沟减阻减耗需要,设计茶园节能型开沟刀,用于减小茶园开沟时的开沟功耗。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节能型开沟刀侧切刃与正切刃曲线方程,通过离散元仿真方法确定侧切刃螺旋线终点处滑切角与正切刃在侧切刃平面内展开曲线终点处静态滑切角分别为62°、56°。对设计完成的节能型开沟刀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开沟深度为15、20、25 cm时,节能型开沟刀的开沟功耗分别为0.093、0.107、0.128 kW,均小于对照组通用开沟刀的开沟功耗,说明设计的节能型开沟刀在各个开沟深度均能够达到降低开沟功耗的目的。此外节能型开沟刀在不同开沟深度的沟深稳定性系数均大于90%,高于国家标准和对照组通用开沟刀试验结果,说明设计的节能型开沟刀在降低作业功耗的同时,可保证开沟质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阶段水稻秧盘育秧技术中制匀泥浆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和试验分析,对不同参数刀片在水田中匀浆作业时的匀浆效果和功率损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单刀切削幅宽为影响泥浆运动速度和功率损耗的最大因素,折弯角影响不明显;2)当刀片滑切角为50°,折弯角为115°,单刀切削幅宽为60 mm时,刀片匀浆效果好;当滑切角为30°,折弯角为135°,单刀切削幅宽为20 mm时,功率损耗小;3)刀片中心面处和刀片折弯侧0.1 m处刀片打匀泥浆效果良好;4)功率损耗仿真值与试验值平均相对误差为12.16%,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自走式耕耘机刀片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耘机刀片设计是耕耘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刀片的形状选择及其几何参数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耕耘机的作业质量和能量消耗。针对耕耘机独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提出了耕耘机刀片类型的选择以直角刀片为佳,并提出了直角刀片正切面几何参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直角刀片侧切刃滑切性能,为耕耘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改进设计后的割禾器主机,基本解决了原割禾器存在的刀片磨损集中、寿命低的问题。由于动刀片每个齿都参与切割,所以,磨损较均匀。设计使动、定刀片皆可自磨锐,切割功率随时问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刀片磨损后,只要调整动定刀间隙即可继续切割,刀片寿命估计比原来的要提高4倍以上。由于推进只是起到行走和预切割部分茎秆的作用,切割主要还是由动刀旋转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针对马铃薯收获机在收获时薯秧缠绕,影响机械化作业的问题,设计了甩刀式马铃薯杀秧机。对关键部件甩刀的形状、数量、排列和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及主要参数,对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甩刀的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及刀片类型为因素,以茎秧漏打率和功耗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田间试验表明,甩刀式马铃薯杀秧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甩刀转速1 700 r·min-1、甩刀刀片类型Y型、机具前进速度3.8 km·h-1 。该机工作性能稳定,茎秧漏打率为1%,达到了技术规范设计要求和生产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旋转剪刀式荔枝采摘机采摘机理分析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荔枝采摘的劳动强度,结合荔枝果实分布特点及保鲜特性,对荔枝采摘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一种旋转剪刀式荔枝采摘机。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剪切部件中切割刀片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采摘过程中切割刀片的受力情况,结果显示安装座传递至切割刀片的转矩为238.75Nm,枝条对切割刀片的最大反向作用力为3851N,切割刀片在剪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切应力为23.02Mpa,由此得出切割刀片的安全系数为8.99。分析结果验证了切割刀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采摘机理的可行性,为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及采摘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带状旋耕式小麦免耕播种机耕作刀具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带状旋耕式小麦免耕播种机的耕作部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作业质量。方法 采用C型弯刀、直刀、深耕刀以及一种优化设计后的刀具组合形式(直刀与深耕刀组合),在田间地表秸秆集中处理条件下进行刀轴转速为180、280、380和510 r/min的田间原位耕作试验。结果 C型弯刀能够创造连续完好的种沟,但耕作过程中大部分土壤破碎体被抛洒至种沟外,回填效果最差。深耕刀具有良好的耕作碎土性能,创造的种床连续、完整但边界不规则,在耕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扰动范围。直刀可控制种沟边界,但刀轴转速为180和510 r/min时不能耕作出连续的种沟,刀轴转速为280和380 r/min时耕作形成的土壤破碎体过大(平均质量直径>40 mm)。组合刀得益于直刀与深耕刀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形成的种沟形状、土壤破碎体回填效果、破碎程度和能耗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结论 在田间地表秸秆集中处理条件下,推荐使用组合刀作为黏性水稻土的带状旋耕式小麦免耕播种机的耕作机具。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甘蔗切割器刀片切割甘蔗的质量及提高刀片的使用寿命,本文对单圆盘甘蔗切割器上采用的3种形状刀片建立切割器仿真模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刀片模型进行切割力仿真试验研究.以刀片节点变形量和应力值为判别指标,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数理统计分析,建立影响刀片工作性能的多因素(刀片刃角、切割长度、节点位置)数学模型,在相同切割力作用下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形状刀片在不同位置下的变形量和应力值,通过优化分析,得出较优的形状刀片及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弯形刀片形状优于梯形和矩形刀片,机械强度较好,结构参数优化为刀片刃角15°,切割长度75mm,该研究结论对甘蔗收获机械的研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反转旋耕刀性能分析及切土扭矩比较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把,正,反转旋耕刀的运动统一起来,用同一个方程表示,二只是在不同的切土范围内工作,用这种方法对正,反转旋耕刀的不同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可知在同样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条件下,反转旋耕刀能以较低的转速获得较高的切削速度,对I S225,ⅡS225和T140三种正,反转旋耕刀进行了单刀切土扭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旋耕速度比值较大,切土角变化的影响较小时,反转旋耕刀的切土扭矩小于正转旋耕刀,但切土角对旋耕刀切土扭矩的影响很大,不适合的切土角会使旋耕刀切土扭矩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室内土槽试验难以真实模拟田间试验的工作状况,在SR1Z–135型多功能微耕机的基础上,研制了微耕机土壤耕作部件田间测试平台。该平台由传动系统、测试系统、试验系统和行走系统组成,可在田间实际工况下对旋耕刀、深耕刀、防缠刀和起垄器进行性能测试,并实时显示和处理这些待测部件的转速、转矩及功率信息。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微耕机旋耕刀组平均转速为47 r/min时,平均转矩为226 N·m,平均功率为1.114 kW;微耕机旋耕刀组平均转速为100 r/min时,平均转矩为238 N·m,平均功率为2.568 kW,与室内土槽试验获得的旋耕刀组的基础数据基本一致。测试平台运转顺畅,行驶平稳,耕深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