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对红松研究现状,揭示出林分结构、光照条件、立地条件及红松的生理指标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指出红松光合作用研究现存的问题和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2.
红松病害生态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态控制原理、优势及红松主要病害发生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红松病害生态控制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今后应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病害、虫害、鼠害及森林火灾等森林威胁整体的复合生态控制方法,红松病害生态控制与红松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气候变化对病害发生影响与生态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红松育苗地施用生物有机肥料,研究其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以及对红松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提高红松育苗地的微生物数量、改善pH值、有机质及速效N、P、K等微生态指标,促进红松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异砧嫁接红松生理指标与生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异砧嫁接红松生理指标测定,针叶生物量调查及异砧嫁接幼树生长规律的研究发现,异砧嫁接红松苗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针叶生物量的增加和生长期的延长,促进了异砧嫁接红松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从而初步揭示了樟子松嫁接红松的生理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异砧嫁接红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树种,加大红松种植不仅可以满足用材需要,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林、防护林的发展。但是,在红松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一大威胁,一旦红松遭受病虫害威胁,红松质量和产量就会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本文就红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作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筛选得到高效防治红松球果害虫注干药剂的基础上,研究了2种药剂(吡虫啉和噻虫啉)树干注射后对红松针叶注药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药剂树干注药后20d内可导致红松针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随着时间延长逐步上升;2种药剂注干处理后红松针叶SOD、POD酶活性经历了上升-下降-再次上升的变化,其中药剂噻虫啉对SOD影响最明显;吡虫啉、噻虫啉树干注药均可直接刺激提高PPO和PAL酶活性以及脯氨酸的含量。测定注干药剂对红松针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注干药剂的选择及树干注药技术对树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松插条生根过程中形态和生根机理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扦插生根极难的树种之一,插条扦插150天才能形成根系.为给红松无性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生根过程的形态和生理代谢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生根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形成环状愈伤组织期、愈伤组织木质部期、根源基期、初生根期、次生根期。红松生根过程形态的变化与生理代谢变化是一致的,其相关系数为r=0.93。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辽宁省西丰县的红松种植为例,在探讨红松的生物学特征和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探究了在西丰县栽植培育红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在其它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光照使红松幼树生长骤然减慢。光照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不仅在于生长季,也在于非生长季,且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红松幼树的生长随年龄的增大其需光量逐渐增强,因此,在经营红松人工林及杨、桦等次生林时,应遵从红松这一生物学特性,及时抚育,逐渐加大透光疏伐的强度,以满足红松幼树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6种针叶树种熏气后的生理指标变化,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哈尔滨市常见的樟子松、黑皮油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杜松和爬地柏共6种针叶树种,模拟汽车尾气进行熏气试验,通过测定这6种针叶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分析它们对熏气的抗性。[结果]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对熏气的抗性较强,红皮云杉和爬地柏对熏气的抗性较弱。[结论]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更适合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行道树,红皮云杉和爬地柏适宜作为公园、学校和居民区的景观绿化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3.
红松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用材和果实兼用树种,培育红松嫁接苗是建立红松高产种 子林和种子园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对红松嫁接苗的培育技术要点进行简要阐 述,以期为红松嫁接苗培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段回归的人工红松冠形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79株人工红松解析木4 538个枝条的实测数据,基于样条函数的分段回归技术,通过推导满足冠形曲线生物学约束(即梢头处树冠半径为0,拐点处树冠半径最大)连续分段函数,构建了人工红松的冠形曲线模型(分段抛物线方程、分段单分子式方程和分段幂函数方程)。采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模型的检验指标及对模型拐点参数估计的合理性对备选模型进行评价,选出拟合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采用模型再参数化方法,分别分析模型各参数与林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终在最优冠形曲线模型中加入胸径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人工红松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段抛物线函数为描述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人工红松冠形曲线参数及树冠大小与林木胸径(DBH)成正相关,经过再参数化后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a)为0.659 6,估计标准误差(Sy.x)为0.524 5,模型的残差均方(MSE)为0.227 9,预估精度(p)为97.58%。随着DBH增大,红松冠形曲线拐点(相对冠深)出现的范围为0.72~0.95,平均值为0.81。总体上来看,以胸径为自变量、以稍头约束为条件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人工红松的树冠形状,为进一步估测红松树冠结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6.
朗乡林业局东折棱河林场阔叶红松林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为了给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提供依据,对朗乡林业局东折棱河林场的阔叶红松林选取9个标准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其林分垂直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更新情况,掌握阔叶红松林的状况.研究发现东折棱河林场的阔叶红松林可以明显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革本层,其中乔木层又可分为主林层和次林层;针阔比例比较适宜;树木多为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人工林和天然林红松的管胞长度、生长轮宽度、生长轮密度和晚材率等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采用最优分割法分析得出:人工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15a,天然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35a。通过人工林和天然林红松解剖、物理性质的比较,总体上表现为幼龄材性质低于成熟材,人工林材性劣于天然林。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年龄(15,29,42年)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13项指标研究表明,林龄对人工红松林的结实品质有影响,林龄越大,球果产量越高;采果时间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只是含水率变化较大,合理采果时间应在9月下旬;处于结实初期的林分,结果数量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