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紫花苜蓿对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修复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修复作用,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解决受污染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过筛的底泥(以风干土计)混和均匀后装入长方形PVC箱(0.6m×0.5m×0.4m),底部设有渗流通气孔;将箱中底泥用去离子水调至30%~60%持水率(WHC)。2010年4月播入紫花苜蓿种子,生长7d后间苗,每隔30d采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监测底泥重金属含量、细菌及酶的活性。10月收获植物并测定植物根、茎、叶部分的重金属吸收情况。[结果]紫花苜蓿的同一部位对不同的重金属积累量不同,且同一重金属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积累量也不同。紫花苜蓿对Zn的总积累量最大,且主要积累在根部;Ni、Cr、Cu和Pb也主要积累在根部;Mn在紫花苜蓿叶片中的积累最多,占植物中总积累量的42.47%;各种重金属在茎内的积累量均较低。紫花苜蓿对Ni、Cu、Pb和Cr的降解效果比较好,延长种植作物的种植时间或增加作物的播种次数有利于重金属的降解;紫花苜蓿对Mn的降解效果不明显。种植紫花苜蓿后,底泥中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脱氢酶活性也有所提高。[结论]紫花苜蓿对Zn、Ni、Cr、Cu和Pb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以用于解决受污染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卿  高亚洁  李东梅  赵彩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76-17378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修复作用,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解决受污染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过筛的底泥(以风干土计)混和均匀后装入长方形PVC箱(0.6m×0.5m×0.4m),底部设有渗流通气孔;将箱中底泥用去离子水调至30%~60%持水率(WHC)。2010年4月播入紫花苜蓿种子,生长7d后间苗,每隔30d采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监测底泥重金属含量、细菌及酶的活性。10月收获植物并测定植物根、茎、叶部分的重金属吸收情况。[结果]紫花苜蓿的同一部位对不同的重金属积累量不同,且同一重金属在植株的不同部位积累量也不同。紫花苜蓿对Zn的总积累量最大,且主要积累在根部;Ni、Cr、Cu和Pb也主要积累在根部;Mn在紫花苜蓿叶片中的积累最多,占植物中总积累量的42.47%;各种重金属在茎内的积累量均较低。紫花苜蓿对Ni、Cu、Pb和Cr的降解效果比较好,延长种植作物的种植时间或增加作物的播种次数有利于重金属的降解;紫花苜蓿对Mn的降解效果不明显。种植紫花苜蓿后,底泥中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脱氢酶活性也有所提高。[结论]紫花苜蓿对Zn、Ni、Cr、Cu、Pb和Mn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以用于解决受污染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河道底泥是土壤和水体重金属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特殊载体,而农业河道底泥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却被鲜少注意到.[方法]文章选取水系发达的上海市某处典型农业圩区,收集河道底泥,依照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镍(Ni)和锌(Zn)等8项...  相似文献   

4.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澜  刘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51-8152
通过对地表水体底泥污染特性的分析,论明水体沉积物与水体之间具有复杂的迁移规律。分类介绍了影响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释放的各种因素,主要分析了温度、pH值、溶解氧、沉积物形态、水体扰动的影响,认为影响释放的主导因素因地而异,指出开展污染底泥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沉积物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体重金属污染的蓄积库与二次污染源的双重功能,在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展重金属元素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规律、变化形式和迁移规律研究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国内外学者均对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从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研究4个方面阐述了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研究进展,以期为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4种水生植物除磷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果]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试验80 d后,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0%、94.3%和92.0%.凤眼莲系统中水体磷浓度大幅度降低,底泥中的磷素逐渐释放,凤眼莲所吸收磷素来源于水体和底泥;水浮莲所吸收磷素主要来源于水体;香蒲鲜质量增加极少,在降低水体总磷浓度的同时,促使底泥总磷含量略微增加,从表观上看,水体为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轮叶黑藻植株部分发生腐烂,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仅为62.9%,低于对照,但对底泥中总磷吸收良好,底泥是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结论]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能有效降低水体总磷;凤眼莲和轮叶黑藻能够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当水体总磷浓度较低时,底泥中的磷素会释放至水中.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类型及迁移性质,介绍了重金属迁移规律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元素对水体和土壤环境日趋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该文采用环境调水法修复小型湖泊重金属污染,检测不同修复时间段内的水体与底泥重金属镉含量,分析在该工艺运行模式下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通过喷洒生石灰后,水体中镉含量会明显减少;(2)通过调水修复后,水体中镉浓度达到修复目标,湖泊底泥中重金属镉含量经修复后也大幅度减少。说明调水引流修复方法对修复湖泊中水体与底泥污染有显著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为小型湖泊重金属污染应急事件的治理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吴卿  郑波  赵彩云  李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70-14771
[目的]采用种植黑麦草的方式对城市排污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方法]通过栽培试验的方法,从去除效果、最佳去除时间、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等方面,研究了黑麦草对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结果]在种植黑麦草3个月后,底泥中N i含量基本稳定,Cr、Mn达到最佳去除效果,其中Cr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57.1%);在种植黑麦草4-5个月后,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分别提高到原来的4.59和10.34倍;在种植黑麦草3-4个月后,细菌数、真菌数均提高至原来的2-3倍。可见,种植黑麦草对受污染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酶活性的提高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具有明显作用,黑麦草的种植时间以4个月左右为宜。[结论]该研究为河道沉积物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杨武  陈明君  潘杰  祁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83-10784,10821
[目的]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体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装置研究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水体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三峡水库蓄水时,江水浸泡对消落区土壤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各层(0~10、10~20、20~30cm)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土壤pH值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淹水后,各层土壤的pH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土壤中重金属Zn、Cd、Zn、Cr和Cd均不同程度的溶出而进入江水。[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与水体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凤县金矿周边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方法]沿金矿周边地段采集河道表层沉积物,测定分析沉积物内重金属含量,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危害程度。[结果]金矿周边河道地段大部分区域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度危害,产生危害的重金属为Pb、Hg、Cu、Cd、As。个别采样点出现中度污染,产生中度污染危害的重金属是Hg、Cd、Cu。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表明,河道沉积物内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上属于轻度生态危害,3段河道重金属污染危害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三台山金矿、庞家河金矿、小裕河金矿。[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周边河道重金属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宏栋  杨一青  周敏  张媛  童丹  陈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3-9995
[目的]更好地掌握持久性有机毒物在黄河中上游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方法]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讨论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水体中邻苯二甲酸正二戊酯的吸附行为及各种因素如温度、离子强度、pH值和有机物含量对其吸附行为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呈现较为明显的"S"形,采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相关性比Langmuir方程好,表明为多分子层吸附;当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增大,吸附反应为吸热过程;离子强度,水体环境pH和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持久性有机毒物在黄河中上游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南渡江下游段河塘沉积物的肥力水平与重金属污染情况,为河塘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典型河段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匀布设断面与样品采集,测定底泥有机质、重金属含量,对河塘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底泥的肥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塘柳塘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9.80 g/kg,尤以中段(村庄段)河塘底泥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河段Cr、As、Cd、Pb和Hg含量分别为9.792~77.067、0.891~5.044、0.128~0.556、17.304~55.106和0.067~0.457mg/kg;Cr、As未超标,而Cd、Pb和Hg超标,Cd和Hg超标幅度分别为85.48%和82.95%.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河塘中段Cd和Hg的单项污染生态风险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污染风险控制范围之外.[结论]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适合构建农田耕作层;但需在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基础上,开展相应实验研究,确保底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农业土壤不受污染与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富里酸对As·Ni·Cd·Pb在土壤-玉米体内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方法]通过施加不同浓度的富里酸溶液,分析重金属砷、镉、镍、铅在玉米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结果]随着富里酸浓度的增加,玉米中砷、镉、镍、铅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重金属在玉米不同部位的分布顺序为:根>茎>叶>籽。[结论]富里酸可促进玉米对重金属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太湖西北部主要7条入湖河道沉积物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程度。[方法]2005~2006年,对太湖西北部的7条入湖河道沉积物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常量元素摩尔比来划分每条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并采用富集系数评价7条河道中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马山河、梁溪河、西湾河主要受市政污染,直湖港、漕桥河主要受工业污染,大浦河、武进河主要受农业污染;以工业污染源为主的河道重金属污染程度最大,以农业污染源为主的河道次之,以市政污染为主的河道最小。[结论]该研究为太湖流域河道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污泥农用对土壤中各形态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棕壤和褐土在施入工业污泥和生活污泥后,土壤中各形态Cu、Zn、Pb、Cd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用污泥和土壤均匀混合的土柱来模拟实际土壤,对土柱进行7次淋洗后,测定土柱中0~10cm均匀混合层中各形态重金属的含量。[结果]在施入工业污泥和生活污泥后,土壤中重金属根据形态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重金属变化规律不仅与重金属各形态的迁移转化性质有关,还受污泥种类和土壤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腐殖酸?高岭土?铜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制重金属在地下水深处污染。[方法]采用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模拟试验比较了腐殖酸和高岭土对铜的吸附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结果]铜的存在抑制了高岭土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高岭土胶体在多孔介质中沉积量增大,导致高岭土对铜的迁移促进作用不明显,腐殖酸降低了胶体沉积的同时促进了铜的迁移,在动态迁移过程中腐殖酸和高岭土对铜产生了竞争吸附,同时高岭土占据了腐殖酸在石英砂上的吸附点位,促进了腐殖酸的迁移。[结论]减少地下水中腐殖酸含量可以降低重金属在地下水深处的富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聚氰胺进入水体系统后的迁移情况.[方法]利用室内模拟水生态系统,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测定不同暴露时间水体、金鱼藻、沉积物以及罗非鱼和田螺肌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结果]给药期间水体、金鱼藻、沉积物以及罗非鱼和田螺肌肉中三聚氰胺含量都呈增加趋势,金鱼藻对三聚氰胺的吸附性较强.停药期间罗非鱼肌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显著下降,水体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而金鱼藻、沉积物和田螺肌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试验后期,各介质中三聚氰胺的浓度逐渐趋于稳定.[结论]该研究为了解三聚氰胺在养殖水体中的分配和迁移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