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全 国来看,不同的公共品供给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民生发展类公共品的影响强度大于基础设施 类的影响强度;从地区来看,各种公共品供给和各项消费的相关性和影响力度存在显著差异,与东部相比,民生发 展类公共品供给对中西部消费结构的影响更为突出;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最重要因素.据此认为,在 确保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同时,要重视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而优化公共品供给结构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侧重 点应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2.
李琦 《甘肃农业》2006,(10):33-35
对某市8356个个体关于农村公共品需求特征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更为偏好生产性公共品,同时收入约束和公共品供给缺乏配套和互补,影响了农村公共品需求。从提高供给效率出发,对农村公共品需求的上述特征和影响因素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彭尚平  王奎奎  雷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75-16378
在界定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的弊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造成农业难以发展,农村难以繁荣,农民难以富裕,更加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份额过低;二是农民游离于决策制度之外,使受益主体与决策主体不统一;三是农民并未完全享受"国民待遇";四是农村缺乏规范的公共品选择和监督机制。从收益主体角度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与对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以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农民应主动参与公共产品决策的制定,消除"失语"现象的发生;农民应组织起来,自觉提高组织化水平;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努力做到与政府的信息对称;村集体应设立村级预算,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品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保证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夏向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32-13834
阐释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情况,以及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包括农民的培训需求、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需求、农村居民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农民对"软"公共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路径: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科学分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加快推进各项配套措施改革;开拓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集渠道。  相似文献   

6.
蒋辉 《长江大学学报》2007,4(1):107-109,116
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既阻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增收、减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重新构建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的思路,以期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7.
唐国华 《甘肃农业》2005,2(8):11-12
农村公共品短缺,不仅是抑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素质改善的重要原因,而且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并讨论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地区公共品的供给是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及结构矛盾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政府诱导性模式;完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权力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9.
李莎莎  蔡承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60-21362
以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投入。  相似文献   

10.
广西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根据1980—2010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水平建立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影响广西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弹性不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弹性最小。因此,要拉动广西农村的消费需求,必须改革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而有效供给的前提是农民真实表露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关于公共物品及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研究,国外学界经历了两个理论演绎阶段,即间接表达的传统理论阶段,包括偏好显示与税收制度设计、居民流动性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个人偏好表露与公共选择机制;直接表达的现代实证研究,包括或有估价法以及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同时,从需求表达现状及存在问题、表达不畅的原因和完善表达机制的对策研究等3个方面,整理了需求表达理论在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鲁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44-16346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论述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塑的必要性,其有利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民需求;有利于构建农村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量庞大,政府财政支出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城乡差异较大,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农村公共公共服务体系单一,功能不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程度较低,效率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塑的策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成长发育,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打破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健全农村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其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民需求意愿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备受党中央和政府关注。在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中,不难看出对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高度关注。文章基于一项对湘南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情况的调查,通过对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现状特点的分析,探讨在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以推进民主改革、创新需求表达机制以及构建需求识别机制等方式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供有关职能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至关重要的是要一改以往的供给主导型模式,回归需求主导。在公共物品的需求表露机制中,农户的主动接触是其直接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等3大类11个子类的农村公共物品接触的Logit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湖北农户主动接触的最重要因素是政治效能感和家里有人常年在外打工,其次是加入农协或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年收入及其平方项。但主流学派关于感知需求是所有模型中最显著的一致预测元的观点在该研究中未得到相应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李乐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01-16003
分析了我国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一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农业基本设施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农民存在“行路难”问题、农村医疗保健水平较低、农村公共文化薄弱、农民教育供给短缺;二是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与水平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农民工通过政府渠道就业少、遭到城市安居工移的隔离、难以得到城市社会保障。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失衡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危机。为了切实缓解新生代农民工被城乡双重边缘化问题,提出了完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一是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实现城乡公共物品均衡化;二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三是以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为先导,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江正平  刘晓伟  粱晓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34-17636,17685
从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和分类入手,分析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供给现状,显示出农村地区电力、通讯设施还未全面普及;文化教育设施严重落后;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不足。指出了公共物品的合理供给模式:政府在投资资金量大、事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公共物品供给上保持主导地位;小型的便于操作和供给的准公共物品和边缘化公共物品可以在政府的指导框架下,引入多元的供给主体。根据此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地方财政体系;积极鼓励农村广大村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积极性,使得供给具有针对性;极力打造农村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确保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7.
杨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65-4767
农村公共物品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农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供给机制缺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革和创新当前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丁颖 《农业展望》2014,(8):76-79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但供给严重不足且结构失衡、供需脱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正常发展。从需求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有效地构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对宁夏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态势、供给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完善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机制的思路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东  左光宇  丰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98-6800
立足于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在界定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及其层次: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呈"金字塔"型结构,最基础的一层是生产类农村公共产品,其次是生活类农村公共产品,最后是民主管理类农村公共产品。并提出实现其农村公共产品有效需求的对策:坚持以"顾客(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