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要探讨利用废旧工业用地构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从城市景观构成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城市中用于绿地改造的废旧工业用地的历史背景、原有地构性质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探讨废旧工业用地的现代绿地景观改造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通过以商丘市京港绿地的景观改造设计为案例,探讨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社区公园的改造思路与方法,结合公园现状的分析和定位,在基于改造与设计的原则上,完成布局空间、海绵设施、景观元素等的改造设计,从而为商丘市乃至中原地区的社区公园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路绿地是展示城市生态建设、景观组织、文化传承、形象宣传的重要窗口。当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程中,道路绿地景观效果雷同现象十分普遍,具有创新创意的靓丽道路景观难得觅见,整体风格上以色彩为主题定位的景观研究几乎没有,同时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紧密结合的更无先例。以笔者主持的镇江338省道项目为典型案例,梳理总结了色彩在城市道路绿地中的景观表达,并从总体设计、节点设计和特色设计3个维度阐述了基于色彩主题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以期为景观色彩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咨询。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适于双城市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公园、滨水和道路3种绿地作为设计实例,对双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公园绿地主要强调生产要素和景观要素的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景观空间;滨水绿地主要是为双城市增加景观多样性,打造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短暂停留空间;道路绿地主要是与防护、生产绿地结合,塑造生态性与景观性相融合的城市绿线。  相似文献   

5.
为能给其他城市生态绿地的景观改造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以南汇生态专项建设工程NB地块绿地改造为例,根据其林带现状,从改造目标、功能定位及改造原则出发,总结出了就地局部点缀型、就地完善型和完全改造型3种绿地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桂南地区新农村住宅改造,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实际案例入手,提出具体改造农村住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乡村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植被覆盖度下降,乡土景观受损,绿化模式和功能单一,公共活动绿地缺乏等问题,提升乡村居住环境。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景观,自然和生态是乡村环境的主要特征。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景观要素,是乡村景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元素。本文从新农村绿化植物配置的概念、基本原则、配置形式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给新农村绿化建设工作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农村绿化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潍坊市凌河镇新农村环境绿化规划为例,在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景观控制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园林规划学方法对该镇的村庄、镇驻地、道路、水体、绿地等方面进行绿化规划与设计。归纳总结了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绿地模式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法和思路,提出了"3点、3线、6区"的景观布局,形成"庭院、驻地绿化点—街道绿化线—生态绿化圈"的新农村绿化结构。对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开展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城市道路景观绿地的概念、功能,分析了银川市道路景观绿地建设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升银川市道路景观绿地功能应遵循的原则和改造方案,以提高园林绿化品质,彰显银川文化特征,体现绿色时代主题,满足城市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为太和县建设提升年。通过对绿地景观的改善,旨在美化市容、改善人居环境,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该文以此为背景,从绿地现状、绿地提升建议及总结太和县绿地提升的策略3个方面对全区的绿地系统进行整体改造和系统提升,其规划编制方法可对后续系列绿地改造提升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宅基地复垦对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应用Arc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农村宅基地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在宅基地复垦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参照矿区复垦景观评价方法,结合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宅基地复垦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赋以权重,之后对宅基地复垦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宅基地复垦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大部分评价因子呈现出正效应,如廊道长度、生态服务价值和廊道密度等,但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则呈现出负效应。总体而言,农村宅基地复垦使得农村分散宅基地得到集中,节约了农村宅基地的占地面积,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从斑块、廊道和基质3个层面的绿地景观格局要素的构建出发,提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的基本模式,以其为城乡绿地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良好居住环境的关键。面对新时代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乡村景观亟需通过规划设计来突出地域特征、展现地域风貌特色。本文探索了面向多尺度乡村空间的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方法,以期为营建地域化乡村景观提供新思路。  方法  文章探讨了景观特征评估工具在乡村景观风貌识别与营建中的实践应用。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首先,在传统LCA工具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尺度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工作框架;其次借助地理信息分析平台进行了国土—区域—场地多尺度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分类识别与描述;最后,构建了基于具体发展目标的景观决策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景观发展策略。  结果  通过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域的景观特征分类图,并根据分类及决策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完成了从国土空间到场地、从景观特征区到景观特征要素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分类与决策协同的实践探索。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多类型、多尺度的景观特征评估强调了对乡村景观自身特性及多样性组合方式的关注,不仅能够更好地衔接国土空间一体化发展,更在进行地域化的乡村风貌特色识别与区分时具有明显优势,为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探寻景观建设的理性的、科学的方法与途径,恢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公共绿地严重缺乏、忽视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而照搬城市模式,缺乏相关规范和理论指导等现象都制约着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发展,阻碍着新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广大农民居住环境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琼  郑凯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7-4689
为应对我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需要,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从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实态调查探讨了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微演变的规律,发现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的微演变在院落用地、布局、门头装饰等方面具有合理性,而材质肌理、绿化种植方面的演变却不尽合理。提出了关中地区院落景观的规划建设方法,强调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保护和引导性发展模式,逐步挖掘乡村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文化元素,发挥乡村民居在院落景观形态建设上的潜能,以期解决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变化日新月异,传统乡村景观的变迁乃至衰退现象日趋严重,通过了解传统古村落乡村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现状为乡村景观发展规划指明方向。【方法/过程】选择闽西山区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芷溪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走访调查结果,探究乡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重点分析景观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系统阐述该村现阶段的保护利用现状和衰退原因,提出发展建议。【结果/结论】芷溪村乡村景观变迁主要表现在:自然与生态遭受破坏;传统人文景观与意境正在散失;非物质文化景观与表现载体受到冲击。由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乡村人口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转型、乡村发展自发性和人们观念变化等是乡村景观变迁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需着重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注重乡村人文景观的保留与重构;要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意识;发挥古村落景观优势,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园林的生产功能在于减少绿地建设投资,保证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园林建设发展;在创造乡土景观方面,园林的生产功能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不同农业发展水平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以黑龙江富锦市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统计、景观指数方法分析农区与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农区与垦区居民点均属集聚模式,最高核密度分别为0.93和0.73km~(-2),农区居民点密集程度相对较高;2)规模分布上,农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低值集聚,表现为大规模、小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3种模式;垦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高值集聚,显著性较低,主要为大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2种模式;3)形态分布上,农区居民点斑块形态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随机特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较高;垦区居民点斑块形态变化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结构分异较为显著。结合农区与垦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提出差别化的居民点空间整治与重构模式,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重构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需求,结合景观生态学最优景观格局(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理论,在尊重乡村原始景观格局,保留大型斑块及原始廊道系统的基础上,主张增加绿色廊道以及小型自然斑块,促进斑块边缘物质交流,构建适合乡村地区、符合生态性要求及可永续性发展的乡村公园,以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丰富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加乡土景观元素的参与性,减少建设过程中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设计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