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掌握红海滩湿地水域的水动力特征和盐度变化规律,利用Mike 21水动力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中,在考虑径流与潮汐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加入植被影响因素,模型中植被对水流的影响采用底摩擦项曼宁系数的变化表示;此外,基于Landsat TM卫星遥感技术,通过获取辽河口湿地的翅碱蓬、芦苇植被的空间分布情况,制作曼宁文件加入到模型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植被的存在能减小湿地水流流速;由于大量植被的存在,湿地中水体的运动特征与河流及海湾水体运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上游径流量的增加导致湿地的盐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即上游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能引起翅碱蓬植被区盐度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翅碱蓬植被生长。本研究成果可为红海滩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过程的生态动力学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验性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进、出水数据和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运用STELLA系统动力学软件对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过程进行建模分析。STELLA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STELLA动力学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废水中NO-3-N、NH+4-N、TN的去除率,但对废水中有机氮去除率的模拟性较差;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该模型可以对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氮的去除过程进行描述,并可为其处理出水浓度变化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基本情况 1、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 辽河三角洲湿地位于大辽河、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入海口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河口沼泽湿地区。在20世纪以前,盘锦的大部分地区是辽东湾的浅海湿地与滩涂湿地。由于地球的变迁和淤积,辽东湾海域不断向南退却,使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面积不断扩大。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大辽河、辽河(双台河)、大凌河、绕阳河、锦盘河等河流多次发生洪水泛滥,大量泥沙和多种植物被冲击到滩涂湿地上,以碱蓬和芦苇为代表的湿地先锋植物,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芦苇沼泽湿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建设,辽河三角洲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滨海芦苇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4.
水库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湿地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水社会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最低生态水位法确定最小水深和最小水面面积,以分析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研究团泊洼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及生物多样性交化,并通过对比不同水文年的降水量计算出不同生态环境的最小需水量。  相似文献   

5.
园林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现代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水平、城市质量和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而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化方面都起着重大作用。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湿地公园的趋势的愈加明显,掀起了各地兴建湿地公园的热潮,然而,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概述湿地的基本含义类型,针对温岭某湿地公园的概况及设计规划方案的研究,指出了当前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鉴于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的弊端,结合生态环保理念,提出了湿地公园设计规划的几种建议。希望能给各地区湿地公园设计及建设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合理确定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促进湿地的生态功能持续发展.根据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目标,选取湿地天然生态环境需水量、农业灌溉及养殖需水量、生活用水量为3个目标,以湿地各类面积为决策变量,并以恢复到2000年的湿地各类面积值为约束条件,以系统工程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多目标规划理论,构建了湿地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3种配置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只有优先满足湿地生态环境的需水量,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使湿地得到较好较快的恢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效果,对构建湿地系统生态恢复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协调利用的框架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所处困境,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生态过程和湿地可获得的价值。环境影响的识别应包括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境功能等八个方面,影响因子的识别应考虑对湿地水质、湿地生境和湿地水文功能有影响的三类因子。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对于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辽河口湿地近30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湿地旅游开发和辽河泥沙量改变,使得湿地景观破碎度加剧。为了研究辽河口潮间带湿地景观破碎度演变驱动因素,利用辽河口湿地1985~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辽河口潮间带景观破碎度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指数NP(斑块个数)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又增加的趋势,总NP值增加139个,1985年时最低(92个),2016年时达到最高(267个)。斑块数增多,说明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景观指数LPI(最大斑块所占面积比例)值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总体LPI值减少1.31%,说明最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大。影响辽河口潮间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因素有气温、降雨量、径流与径流量、输沙量与含沙量、人口数量、GDP等,其中,年输沙量与年均流量是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是导致辽河口潮间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道路、养殖、油井、城镇的面积随之增加,湿地和潮滩的面积减少。人口因素是导致辽河口潮间带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增加,斑块个数增加,最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景观破碎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天津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于桥水库的水环境安全备受关注。为了保证城市供水安全,于桥水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本文从消减入库污染物负荷和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于桥水库水源地生态湿地系统的建设场地、自然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水源地生态湿地系统的布局及运行维护方案进行了设计,同时,分析了实施水源地生态湿地系统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系统动力学(Systcm Dynamics,SD)原理方法,选取艾比湖流域主要城市——精河县,利用SD软件VENSIM5.11A构建精河县水资源的供需状况SD模型.利用2000 ~ 2010年的历史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模拟2010 ~ 2030年精河县城市需水量预测.通过调节社会经济和人口、生态环境等变量参数,提出3个比较方案,在保护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平衡及生态安全前提下,比较得出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为精河县乃至整个艾比湖流域其他重要城市发展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辽东湾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辽东湾湿地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辽东湾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方法]在黄河口滨海湿地选取4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分别于2009和2010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和11月(平水期)在这4条河流采集水样,测定水体营养盐、COD、叶绿素和石油类等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进行污染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分析,了解湿地整体河流水体质量现状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结果]黄河口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属于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 4+-N和石油类;入海河流水体N、P含量过高造成了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使渤海近岸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历史数据对比,河流水体氮磷污染明显加剧,石油类污染未见显著增长,整体水质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结论]该研究为黄河口滨海湿地及近岸海域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田辉  赵海卿  郭晓东  都基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28-16329,16388
[目的]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敬信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方法]借鉴国内外湿地生态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结合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的实地调查,选用反映湿地环境保护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的10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敬信湿地进行生态评价。[结果]敬信湿地的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712 4,0.7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方法]采用2014年Landsat-8卫星数据以及2013年天绘01-01卫星数据和资源3号卫星数据,通过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野外滨海湿地调查,提取辽东湾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1986年和2000年的遥感调查数据,进行资源分布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辽东湾滨海湿地面积为4.22×10~5hm~2,其中自然滨海湿地和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分别为3.62×10~5和0.60×10~5hm~2,分别占辽东湾滨海湿地总面积的86%和14%;淤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小凌河口与盖州市团山街道西崴子村之间,碱蓬和芦苇主要分布在小凌河口至辽河口之间且呈现零星散落分布,养殖池、沙滩、库塘等全区均有分布,盐田主要分布在长兴岛及附近区域。影响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分布的驱动因子主要是围填海活动、侵蚀与淤积作用、内外力复合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鸿勇  张峰  张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62-6565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利用1959~2009年黑河流域6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1年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近51年来,黑河流域湿地气温、降水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近20年来增温、增湿趋势更加显著;气候变化使黑河流域地表向干旱化发展的趋势加快,山区尤为显著;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湿地生态环境也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响应,具体表现为地下水位上升、湿地面积减少、农业种植结构改变、气象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结论]该研究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湿地的影响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将对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质与水循环、湿地生态功能等产生影响,反过来湿地通过水文和物质循环来影响陆地水文循环、碳储积、局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的影响和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开展区域湿地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图们江中游湿地生态安全为出发点,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能充分反映图们江中游湿地的生态安全的10项指标,构建了图们江中游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3s技术为分析工具,对TM/MSS影像进行解译并获取1976、1990、2000和2010年4个年份的指标数据,并运用AHP确定指标权重;使用逻辑斯蒂增长曲线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单指标评价,用综合评价法对图们江中游4个年份的湿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到1976年生态安全值为0.665,湿地生态系统较安全,而1990、2000、2010年生态安全值依次为0.570、0.432、0.333,系统处于预警状态,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建立了湿地生态安全预测模型。经验证,模型精度较高,可对图们江中游湿地生态安全进行预测研究。最终预测了图们江中游未来40年的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预测值分别为0.3011、0.2856、0.2136、0.1865,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中度预警及严重预警状态,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急需对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白茹 《北京农业》2012,(3):194-195
玛曲湿地被称为黄河的"蓄水池"和"高原水塔"。然而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过渡利用等原因造成了玛曲湿地的黄河"蓄水池"功能萎缩,,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   方法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   结果   (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   结论   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