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沙地土壤风蚀动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地表粗糙度反映地表对风速减弱的作用以及对风沙流的影响 ,其值大小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及作物的播种方向 ,粗糙度越大风蚀强度越小。吉林省西部流动沙丘的起沙风速为 1 0 3m/s,风蚀耕地的起沙风速为 6 3~ 7.9m/s。春季侵蚀性风能为 1 72 1 8(v·u)。该区风蚀性气候因子和侵蚀性风能自东向西递增 ,西北部的通榆为最大  相似文献   

2.
东北黑土地土壤风蚀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疏松,抗侵蚀能力弱,在大风天气下易产生土壤风蚀.针对东北黑土区突泉县农田黑土风蚀过程中主导因子对风沙流结构及风蚀量的影响特征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黑土风沙流风速廓线呈对数函数分布,风沙流中土壤颗粒运动对风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80 mm高度以内,黑土风沙流断面风蚀物含量随高度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随风速增大黑土风沙流高度呈对数递增;黑土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增大呈指数递增趋势.得出黑土风蚀的临界表层土壤(2 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为7%,表层土壤含水量大于7%的地表难以发生风力侵蚀;风蚀量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在临界土壤含水量范围内符合对数分布;黑土土壤风蚀强度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递增.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西部沙地风蚀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西部沙地风蚀危害严重,是重点的风沙治理区。而在各类风成地貌中,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风蚀耕地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年来的试验研究提出适用于上述地区条件的风蚀防治技术.为吉林省西部沙地生态恢复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各下垫面摩阻风速和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变化特征,揭示不同下垫面的风蚀潜力大小。[方法]通过2010—2012年野外气象观测,尝试计算由流动沙漠到绿洲4个连续下垫面的摩阻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评价摩阻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其对风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摩阻风速(u*)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的年内变化不明显,固定沙地和绿洲的摩阻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年内变化呈现单调递增变化规律。摩阻风速在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和绿洲4个下垫面分别为0.33,0.44,0.61,和0.81m/s。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在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和绿洲4个下垫面分别为0.39,13.58,39.51和310.8mm。[结论]流动沙地风蚀发生的潜力最大而绿洲风蚀发生的潜力最小。  相似文献   

5.
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建立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标尺法对3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和对照地的土壤风蚀量进行观测,测定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可明显减少风蚀损失,其中,13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土壤风蚀量81%,26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78%,300m×4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75%,即随着网格面积的增加对风蚀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土壤风蚀程度与测定期间日平均风速>4 m/s的出现频率有密切关系,土壤风蚀量与风速之间的最佳拟合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5以上。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农田防护林网对5.0~5.9 m/s范围内的风速引起的土壤风蚀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黄泛风沙区耕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黄泛风沙区影响耕地土壤风蚀量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土壤风蚀的防治及改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影响因子的的野外定位观测,及对风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前提下,对风蚀量主要影响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风速累计时间、作物盖度、粗糙度是影响耕地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风蚀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作用大小的排序为风速累计时间粗糙度作物盖度;风蚀量间接影响因素作用大小的排序为粗糙度作物盖度风速累计时间;风蚀量决定系数排序为d_(风速累计时间·风速累计时间)d_(风速累计时间·作物盖度)d_(风速累计时间·粗糙度)d_(作物盖度·粗糙度)d_(作物盖度·作物盖度)d_(粗糙度·粗糙度);风速累计时间与作物盖度主要通过其本身直接影响风蚀量,粗糙度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减少风蚀量。[结论]可适当地增加作物种植密度,提高粗糙度、作物盖度,减少风蚀危害。  相似文献   

7.
翟辉  李国荣    李进芳  朱海丽    赵健赟    刘亚斌  胡夏嵩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14-20
为阐明高寒草地鼠丘土壤风蚀特征和规律,以青海省河南县退化草地区域内的鼠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风力侵蚀试验方法,对不同风速条件下鼠丘大小、形状、土壤含水量及含根量对土壤风蚀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鼠丘土壤的风蚀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风速从6 m/s逐步增加到12 m/s时,鼠丘土壤流失量增加1.22~1.79倍,且土壤流失量与风速和鼠丘大小呈正比。同等条件下,鼠丘形状不同时其土壤风蚀量也不同,3种类型的鼠丘土壤风蚀量的大小依次为半球型>凸凹型>平缓型,其中半球型鼠丘土壤流失量比凸凹型和平缓型鼠丘分别增加了35.5%,92.6%,且侵蚀前5 min是土壤风蚀速率最敏感的时期。土壤流失量随植被根系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鼠丘内的植被根系以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风蚀量具有抑制作用,是鼠丘土壤风蚀的重要抗蚀因子。  相似文献   

8.
沙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测定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及一些水分常数,研究分析了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以及有机质影响沙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机理。结果表明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几个水分常数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水吸力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含水量也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0.01mm物理性粘粒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沙地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水分动力学参数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耕地土壤风蚀规律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室内风洞试验,在不同风速、坡度及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对两种不同质地土壤的风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风蚀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存在临界风速,当风速大于此临界值时风蚀量急剧增加,但土壤的质地不同,其风蚀量增大的幅度亦不相同;同时两种土壤的风蚀量存在临界坡度,当吹蚀坡度超过此临界值时风蚀量随着坡度的变化又增加变为减少,壤土的临界坡度为20°,砂壤土10°.增加土壤含水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的风蚀量,对于扰动土,壤土和砂壤土均存在一个5%的临界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大于临界值时,两者的风蚀量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程度明显增强,且壤土的风蚀量总体上高于砂壤土.对于未扰动土,壤土和砂壤土的风蚀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均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壤土,当土壤含水量相同时扰动土的风蚀量明显大于来扰动土的风蚀量,说明减少表层土壤的扰动可以显著抑制土壤风蚀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配置方式沙蒿灌丛对土壤风蚀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蒿灌丛广泛分布在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覆沙滩地、梁地等多种生境中,是固沙造林的理想植物。研究不同配置方式的沙蒿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和防治土壤风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毛乌素沙地常见的覆盖度在20%~25%的3种配置格局沙蒿灌木林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其对周围的风场分布以及风能变化两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从量化的角度探讨灌木群落风场中粗糙度、风速廓线、风力衰减等问题,比较不同配置格局的林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程度,综上所述,结果表明,行带式、均匀式、随机式沙蒿配置方式的风速廓线都遵循一元线性回归;覆盖度相同的3种配置方式,行带式配置的沙蒿林内地表粗糙度最稳定,平均防风效果最好。研究表明,行带式沙蒿对于土壤风蚀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甘肃秦王川灌区种植豆禾混播牧草的农田生态保育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裸地(CK)、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苜蓿/无芒雀麦(Medicago sativa/Bromus inermis)豆禾混播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地表植被特征指标、土壤风蚀量及理化性质等指标,探究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规律及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土壤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表土损失呈秋末冬初流失较多,冬季较少,春季又明显增强的"U"形曲线模式,从9月至翌年6月,出现2个风蚀高峰期(9—11月和3—5月);耕地裸露造成表土年均流失1.7 kg/m~2,即每年被风吹蚀1.3 mm厚表土,土壤有机质损失236.2 kg/hm~2,而种植小麦和牧草后在地表植被(根茬)覆盖作用下表土流失减少20.1%和52.3%,有机质损失减少12.2%和50.7%;由于风蚀季牧草植被(根茬)的盖度、高度和地表生物量均较小麦大,使得牧草地的地表粗糙度和湿度及表土(0—5 cm)含水率较小麦地高,从而造成土壤和有机质流失较小麦地少;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地表植被特征指标与地表粗糙度和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地表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植被盖度每提高1%,将使表土和有机质流失减少4.1 g/m~2和59.3 mg/m~2,地表生物量每提高1 g/m~2,将使表土和有机质流失减少2.3 g/m~2和34.0 mg/m~2;春季春播小麦地的表土流失量与裸地相同,而种植多年生豆禾混播牧草可显著减少表土流失和有机质损失。综合以上,甘肃灌区农田春季播种农作物易引起土壤退化,而种植多年生豆禾混播牧草可实现农田生态保育,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和区域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西气东输管线(陕西西段)工程对风蚀影响的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沙漠化危害严重的西气东输管线工程陕西西段管线过境特征和对风蚀与土壤养分实地监测,探讨了陕西西段西气东输管线工程对风蚀的影响。调查与监测表明,该段西气东输管线工程经过农地管线长度占管线总长度的60.8%,林地占22.6%,荒草地占9.6%,其它类型占7.0%。管线施工会增加地表风蚀量,并影响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固定、半固定沙地由于受天然气管线施工影响使沙地活化,风蚀量为未扰动区域的2~3倍;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风沙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管道扰动区域较原地貌分别降低了30%~40%,土壤含水量扰动区域较原地貌降低25%~35%。  相似文献   

13.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农作制度对土壤风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合理的农作制度是引发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以内蒙古武川旱农试验区为基地,研究了撂荒制、压青休闲制、粗放轮作制、保护性耕作制4种农作制度对风速、土壤紧实度、地表粗糙度、地表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含水率、土壤风蚀量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风蚀,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带应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风沙土水分抗风蚀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典型风沙土为实验材料,通过风洞模型实验探讨了风沙土水分含量临界风蚀风速及风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阴山北麓不同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抗风蚀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增大,改变了自然土壤表层原有的性质,并对风产生不同的抗蚀效果。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不同的。土壤有机质影响土粒间微结构的胶结力和土壤结构体间的抵抗离散力,从而影响土壤的抵抗风蚀能力。通过对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进行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过程,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抗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抗风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抗风蚀强度增强,凡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土壤的抗风蚀强度较强,例如:人造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904%,其土壤风蚀相对强弱指数是1.726;未成林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775%,其土壤风蚀相对强弱指数是23.409;人造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成林林地,而人造林地的土壤风蚀相对强弱指数小于未成林林地,也就是人造林地的抗风蚀强度大于未成林林地。因此,应当针对阴山北麓处于西北风主风向地带、风速大、土壤风蚀易发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土壤资源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库布其沙漠综合防护体系防风改土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沙漠地区综合防护体系的生态效益,对库布其沙漠内两种综合防护体系的防风效益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樟子松-花棒综合防护体系在防风阻沙、改良土壤方面比芦苇-樟子松-沙柳综合防护体系效果好;与裸沙地相比,芦苇-樟子松-花棒综合防护体系的防风效能为46.53%,增加地表粗糙度3.61 cm,使土壤含水率、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88百分点、0.82 g/kg、4.93 mg/kg、39.32 mg/kg,使土壤容重、pH值分别降低了0.071 g/cm3、0.59。  相似文献   

17.
沙区旱垄作对油菜生长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垄作是沙区旱作农田常用的集水防风耕作技术。本文通过野外试验观测和土壤样品分析,对不同结构的垄作与平作下油菜生长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垄作相对于平作增加了生长季内土壤耕作层水分含量,降低了其波动幅度,改变了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使湿润锋位于耕作层,有利于油菜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对缓解干旱对作物生长的胁迫有积极作用。垄作下土壤易蚀性颗粒含量降低,地表粗糙度和垂直风速梯度增大,有效降低了土壤可蚀性和近地表风速,对防治土壤风蚀和保护作物幼苗有重要作用。不同结构的垄作比较,垄高15 cm、垄沟比1/12和垄高25 cm、垄沟比1/24的两种垄作在油菜生长季内集水效果较优,而垄高25 cm、垄沟比1/6的垄作在农田休闲期内防治风蚀效果较好。故结构合理的垄作是沙区旱作农田微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土壤的沙漠化演变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一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沙化过程和机制的了解还不够透彻。2002-2003年,我们在科尔沁沙地选择具有明显沙漠化梯度的一个区域,调查和研究了土壤沙漠化演变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的理化特性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土壤粘粉粒和粗沙相比,具有较低的土壤容重和较高的土壤结持力、起沙风速、毛管持水力和养分含量。从土壤粘粉粒到粗沙,容重增加了10.32%,结持力、毛管持水量、有机碳、全氮分别下降了99.15%,51.23%,83.73%和80.24%。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质随着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增强而明显恶化。和非沙漠化土地相比,严重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粗沙含量、非毛管孔隙度和容重分别增加了35.04%,117.50%和21.7%,细沙含量、粘粉粒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分别下降了77.78%,70.00%,15.38%,27.49%,54.34%,37.54%,64.15%,70.77%,65.90%,66.32%和50.5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持力的变化与土壤粘粉粒的减少呈明显正相关,与土壤粗沙含量的增加呈明显负相关。这说明,沙漠化过程中,由于风蚀而导致的富含养分和具有较高持水能力的土壤细颗粒的损失,是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Wind erosion and accumulated sand are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forms of crop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ner Mongolia.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effects of wind erosion and accumulated sand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growth properties in this reg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2001 to 2002 on desertified cropland with gradients of wind erosion and accumulated san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soil and crop growth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desertification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environment degraded significantly and crop growth and biomass were seriously restrained by wind erosion. In the severely eroded cropland, soil clay,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P, available N and P, average soil moisture decreased by 59.6%, 71.2%, 67.4%, 31.4%, 64.5%, 38.8% and 51.8%, respectively. Erosion increased soil pH from 8.66 to 8.92; delayed plant life cycle by 6 days, decreased plant height and diameter by 15.5% and 29.1%, and decreased above and below ground biomass and seed yield by 87.3%, 47.9% and 96.5%, respectively. Effects of a little accumulated sand were fewer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growth and seed yield compared to wind erosion, severe accumulated sand effects on the cropland remain to be studied further.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rop biomass and seed produ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organic matter, total N, pH and soil moisture under circumstance of worsened soil environment. In the windy and sandy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some measures to control cropland erosion should be introduced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windbreak, stubble cultivation, increased organic fertilizer and spring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20.
天然灌草植被防治土壤风蚀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上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风沙流结构的观测,发现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地表风蚀。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近地表0.2m高度平均风速比流动沙地降低43%,侵蚀风的持续时数降低85%,临界起沙风速提高70%,地表粗糙度提高180倍;当风沙流速度相同时,20%覆盖度的半同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62.33%;而植被盖度为40%的同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93.07%。实验证明,单株植物同样可以降低风速。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的单株沙蒿分别可以使植株后0.5m高度的风速较植株前方平沙地同高度的风速下降59.4%和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