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与油茶花芽分化的关系,为调控油茶花芽分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无性系为试材,结合花芽分化率,对不同花芽分化时期花芽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两个品种油茶花芽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整体呈“M”形变化,且‘湘林27’油茶花芽可溶性糖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和末期均显著高于‘湘林14’油茶,分别高出:9.48%(前分化期)、4.47%(子房与花药形成期)、27.21%(雌雄蕊成熟期);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湘林27’油茶花芽内源GA3和IAA含量显著低于‘湘林14’油茶,而ZR和ABA含量却显著高于‘湘林14’油茶。在雌雄蕊形成期,两品种油茶花芽IAA、GA3和ABA含量相差幅度最大,分别为25.5、1.46和16.01 ng/g,而在花芽前分化期两品种油茶花芽ZR含量相差幅度最大,为13.59 ng/g。油茶花芽分化率与花芽前分化期(0.742)、雌雄蕊成熟期花芽可溶性糖含量(0.769)和花瓣形成期花芽可溶性蛋白含量(0.750)显著正相关(P <...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早实核桃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种仁油脂转化期到成熟期每隔10 d进行取样,测定种仁中粗脂肪、粗蛋白、单宁、总酚、总糖和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基础营养物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变化动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是7月下旬—9月中下旬,成熟时‘中核短枝’种仁脂肪含量为67%,‘新新2号’种仁脂肪含量为65%。在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共检测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高达89.60%和88.97%。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油酸的占比分别为21.36%、14.09%,亚油酸的占比分别为58.38%、61.80%。在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基础营养物质对脂肪积累也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在油脂转化期蛋白质、总糖的消耗量较大,总酚和单宁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密切相关。【结论】‘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种仁...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把握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采收时机,本研究从9月7日至11月30日,每隔1周采集香花油茶果实对油脂及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香花油茶在整个测定期内鲜出籽率的变化不大,但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鲜果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以及折算的鲜果含油率均呈上升趋势,至11月维持较平稳水平。而脂肪酸组成方面,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以及饱和脂肪酸的硬脂酸也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不断上升,而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棕榈酸则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不断下降。11月9日,测定香花油茶鲜果的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以及鲜果含油率分别达到33.06%、49.35%和9.25%,均是所有采样中最高的,且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也最高。因此,南宁地区香花油茶最适宜的果实采摘时期在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西省油茶常见栽培品种的果实生长和经济性状差异,为油茶生产中品种的选择和良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无1'赣永5'长林4'和'长林40'4个品种的7年生植株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油茶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跟踪调查果实生长动态,测定产量、含油率等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结果】4个油茶品种的果实生长规律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林40'无明显的快速生长期,而其他3个品种在7月下旬—8月下旬增长最快。'长林4'的果形指数先降后升,其他3个品种基本持续增大。到果实成熟时,'长林4'果实最大,而'赣永5'果形最不同。4个品种在单果鲜质量、鲜果出干籽率、鲜果含油率、单株产量和产油量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单株结果数、干籽出干仁率和种仁含油率上无显著差异。对10个果实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因子。其中,产量最高的是'长林4',鲜果含油率最高的是'赣无1',干籽出仁率最高的是'长林4',按照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长林4'长林40'赣无1'赣永5'。【结论】4个油茶品种的果实生长规律和果形指数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林4'综合经济性状最优,'赣永5'最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油茶果实黄酮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油茶品质改良和果实品质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油茶品种‘华硕’‘华金’‘湘林210’的10年生植株的果实为供试材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果皮黄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果皮的黄酮含量,并探讨黄酮含量与果实成熟度的关系。【结果】3个油茶品种‘华硕’‘华金’‘湘林210’果皮黄酮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均呈现初期动态平衡,整体下降,后期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3个品种下降到最低值的时期各不相同,其中‘华硕’‘华金’最早,在授粉后300 d时到达最低值,之后果皮中黄酮含量逐渐上升,‘湘林210’紧随其后,在授粉后330 d时果皮中黄酮含量达到最低值。其次,在授粉后277 d之前,3个品种果皮中黄酮的含量相差较大,授粉后245 d时‘华金’果皮中黄酮含量最高。在授粉后350 d时‘华硕’果皮中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华金’和‘湘林210’果皮中黄酮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这2个油茶品种成熟后果皮中黄酮的含量相似。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华硕’油茶果皮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油茶籽中黄酮含量。在油茶果实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随...  相似文献   

6.
喷施宝浓度对油茶结实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喷施宝在油茶中应用的适宜浓度,设计了不同浓度喷施宝处理,在‘长林4号’和‘长林40号’品种油茶初花期和果实膨大期进行了叶面喷施,通过测定座果率、裂果率、单株果实产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以及鲜果含油率等指标,分析和探讨了喷施宝浓度对油茶结实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宝能提高油茶座果率,减少裂果,增加单株鲜果产量,提高果实品质;不同品种对喷施宝处理响应存在差异,‘长林4号’在0.33mg/kg获得的效果最佳,其裂果率比对照低45.4%,座果率、单株果实产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分别比对照高38.9%,21.1%,25.3%,5.1%,2.0%和30.9%;‘长林40号’以1.00 mg/kg获得的效果最佳,其裂果率比对照低63.6%,座果率、单株果实产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和鲜果含油率分别比对照高106.7%,60.3%,17.7%,15.5%和33.8%.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油脂积累与果实矿质元素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展薄壳山核桃油脂转化与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壳山核桃‘马罕’、‘28号’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发育后期取样测定果实大小与质量、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果实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油脂积累和矿质元素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种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种仁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变化品种间表现出差异,‘28号’品种种仁粗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马罕’品种粗脂肪含量却表现出先不断提高后出现小幅下降;‘28号’品种油酸、硬脂酸含量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花生酸和棕榈酸含量逐步降低,‘马罕’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先增加后又逐渐降低,‘28号’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逐步降低;薄壳山核桃果实种仁粗脂肪累积与矿质元素氮、磷、钾和钙含量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种仁脂肪含量随果实发育而提高,油脂中脂肪酸组成比例随果实发育而变化,存在饱和脂肪酸向不饱和脂肪酸转化趋势;种仁粗脂肪含量及油脂中脂肪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变化品种间存在差异;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矿质元素氮、磷、钾和钙含量与油脂积累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矿质元素可能在薄壳山核桃种仁油脂累积和脂肪酸转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油茶种仁油脂与淀粉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提高油茶果实采后可溶性淀粉和油脂的含量,从而为油茶果实的科学采摘及晾晒提供参考依据,以国家审定品种‘华硕’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材,研究了近成熟期种仁油脂与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采后自然晾晒和不同光质条件下晾晒对其油脂与淀粉含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油茶近成熟期果实发育及采后自然晾晒过程中油脂与可溶性淀粉的含量变化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采后自然晾晒能促进近成熟期果实对油脂和可溶性淀粉的积累,但对成熟果实却没有促进作用;不同光质条件下晾晒过程中油脂和可溶性淀粉的含量变化间虽然存在负相关性,但其相关性不显著;覆蓝色膜晾晒最有利于近成熟期果实采后可溶性淀粉转化为油脂。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广宁红花油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果实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及分配规律,【方法】选定临近果实成熟期的4个采样点分别对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2个新品种'红羽1号'红羽2号'的叶片、果皮、种壳和种仁4个部位进行测定。【结果】叶片、果皮和种仁中的可溶性糖随着采样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种壳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2.58~40.40 mg/g之间波动;叶片、果皮和种仁中淀粉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种壳中淀粉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且淀粉含量在3.11~27.52 mg/g之间波动;叶片和种仁中总NSC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果皮和种壳中的总NS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NSC含量在5.46~64.26 mg/g之间波动,且表现出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含量在种仁中最高,其次为叶片、果皮和种壳;种仁中可溶性糖含量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1~2倍,而种仁和叶片中的NSC、淀粉含量相当,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种仁与叶片、种仁与果皮中的比值均保持不变,而可溶性糖、总NSC在种仁与种壳中的比值变化较大,随着成熟期的临近,二者比值逐渐增加,而种仁/种壳淀粉含量的比值是先升高后降低。各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NSC与叶片可溶性糖、种壳NSC与种壳可溶性糖、果皮NSC与果皮淀粉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叶片NSC与种壳淀粉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 0.05),果皮NSC与种仁可溶性糖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在临近采收期,5个组织部位样品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趋于稳定,且品种间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河西地区酿酒葡萄优良营养系的选择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从国外引入的25个酿酒葡萄营养系为材料,对其果实基本性状及品质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营养系的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不同营养系果实的单穗质量为108.93~298.28 g,以‘MB-598’‘ML-343’的果穗质量最大,分别为298.28、290.40 g,‘CS-VCR19’单穗质量最小,仅为108.93 g。不同营养系果粒纵径为12.082~16.540 mm,果粒横径为12.363~15.170 mm,单果质量为0.986~2.090 g,果形指数为0.815~1.230,其中‘S-471’‘MB-598’为大果粒,单果质量均达2 g以上,‘PN-VCR20’果粒最小,单果质量小于1 g。不同营养系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90%~27.540%,可溶性糖含量为16.830%~23.300%,可滴定酸含量为0.523%~1.250%,糖酸比为15.929~49.231,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173~0.397 mg/g。‘MB-R6’‘CF-215’‘ML-343’‘ML-VCR3...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化学疏花剂对桃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霄丽 《经济林研究》2020,38(2):222-227
【目的】筛选适宜的桃化学疏花剂及其浓度,探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化学疏花剂对桃坐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晚熟桃'秋甜'为试验对象,于盛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NAA、6-BA、石硫合剂3种化学疏花剂,以喷清水和自然坐果分别为对照,在果实采收时调查不同处理的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研究不同处理对桃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调查的果实品质指标包括平均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结果】与对照相比,喷施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化学疏花剂,'秋甜'桃坐果率均明显下降,且与NAA、6-BA、石硫合剂浓度呈负相关,即随其浓度的增加,坐果率明显下降。从保证产量和疏花疏果效果方面综合考虑,盛花期喷施20 mg/L NAA、0.2 g/L 6-BA或相对密度1.001 4 g/cm~3的石硫合剂效果较好,坐果率分别为24.04%、27.95%、26.63%。与对照相比,喷施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化学疏花剂均明显提高了平均单果质量。其中,以喷施相对密度1.002 8 g/cm~3的石硫合剂、20 mg/L的NAA、0.2 g/L的6-BA的平均单果质量较高,分别为388.54、384.56、380.12 g,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各处理均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喷施20 mg/L NAA、0.2 g/L 6-BA或相对密度1.002 1 g/cm3的石硫合剂显著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喷施20、30 mg/L NAA或0.1、0.2 g/L 6-BA提高了可滴定酸含量。【结论】盛花期喷施20 mg/L NAA、0.2 g/L 6-BA对'秋甜'桃有较好的疏花效果,并且能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给油茶林进行营养诊断,为高效经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方法】选取7年生小果油茶中的‘龙眼茶’和普通油茶中的‘长林166’‘长林18’‘长林4’,测定果实成熟期不同类型枝上叶片养分和部分叶片形态指标等特性分析差异,并探讨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1)4种油茶不同类型枝上叶片养分含量均为营养枝叶>结果枝叶;2)同一类型枝上叶片相同养分含量中‘长林166’和‘长林18’养分含量整体比其他两种油茶高,不同养分含量结果枝叶全氮>全磷>全钾,营养枝叶全氮>全钾>全磷;3)4种油茶中不同类型枝上结果枝叶的面积和比叶重比营养枝叶小;4)同一类型枝上的叶面积属‘长林18’的最大,而叶形指数最小;5)‘龙眼茶’不同类型枝上叶片特性与其他3种油茶相比均较低;6)果实产量和不同类型枝上叶片特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包括不同类型枝上叶片全氮和全钾、叶面积和比叶重等,且叶片全氮、叶面积和比叶重都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营养枝叶、结果枝叶与果实间的养分存在积累与转移,可以从不同类型枝上叶片养分含量和形态特征上判断油茶生长的好坏与产量的高低,根据不同树种调整营养枝与结果枝的比例,促进叶片养分高效利用,实现油茶优质丰产。因此研究不同类型枝上叶片特性进一步为提高油茶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及脂肪酸累积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果实品质特征,对‘Mahan’与‘Jinhua’这2个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果实的横纵径、单果质量、脂肪含量及其各组分脂肪酸含量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果实发育过程中,2个品种果实的横纵径和单果质量的生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慢—快—慢的增长趋势,其发育过程均可划分为4个时期,其中‘Mahan’比‘Jinhua’早熟;2其粗脂肪含量均呈不断上升的增长趋势,7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乃其油脂积累的重要时期,成熟果的果仁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11种脂肪酸组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90%,油酸含量最高为78.81%;3随着果实的成熟,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Mahan’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Jinhua’,在果实成熟期间2个品种的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均持续增加,而其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先增后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酿酒葡萄进行夏季修剪处理对树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的夏季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年生酿酒葡萄‘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酿酒葡萄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抹芽、抹芽+摘心处理,以常规田间管理为对照,测定果实品质、产量及枝条生长等指标。【结果】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的果实生长。抹芽和抹芽+摘心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单穗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其中抹芽+摘心处理组的可溶性固形物为最高,‘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41%、4.71%、2.73%。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总糖含量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在148.08~149.90 mg/g之间;抹芽处理显著提高了‘蛇龙珠’果实的总酚含量(2.54 mg/g);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后,‘贵人香’和‘霞多丽’果实的单宁含量较对照升高。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产量。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枝条的年生长量、第4节长度、第4节枝条粗度、第4节髓心直径。【结论】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为进一步提高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原料品质、产量及树体生长势,‘贵人香’芽期抹芽,‘霞多丽’和‘蛇龙珠’芽期抹芽+花前摘心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高亚油酸含量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油茶优良无性系评选鉴定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油茶产量和油脂品质及其相关特征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油茶无性系间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具有差异性和遗传稳定性,产油量与鲜果含油率和种仁含油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酸组分间无明显相关,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成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鲜出籽率和棕榈酸成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在茶油产量(750 kg·hm-2以上)和油脂品质(亚油酸含量8.5%以上)双重指标体系控制下,从60个油茶无性系中选育出赣石848,赣6,赣68,赣兴46,赣石834,赣71等6个高亚油酸油茶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产油量平均为1 063.1 kg·hm-2,油酸含量80.0%,亚油酸含量9.7%.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钾肥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果实性状的影响,本文以长林27号为材料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钾肥用量对油茶果茎和单果质量有提高但是影响不显著。钾肥有利于油茶出籽率和出仁率的提高,180g/株钾肥处理下出籽率和出仁率均达到了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5%、15.2%。钾肥处理对种仁含油率影响不显著,但是能够显著提高鲜果的含油率。180g/株钾肥处理下,鲜果含油率达到最高。综合考虑钾肥对油茶果实性状等指标的影响,最适合油茶果实生长的钾肥用量为180g/株。  相似文献   

17.
油茶果实生长特性和油脂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油茶主要良种的标定植株进行果实生长和含油量分析研究,探索油茶果实油脂形成与转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果实体积生长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油茶果实质量的增加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两个高峰期,其质量增加值超过油茶果实总质量的2/3.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随果实生长逐渐增加,年周期内存在两个增长高峰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油茶鲜果含油率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的高峰期的增幅达鲜果总含油量的68.9%,指出霜降籽油茶果实不宜提前采收,否则会对产油量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主栽红花油茶品种的品质特点与加工特性,选择目前已规模化种植且种植面积较大的浙江红花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的果实为原料,对其果皮、籽壳、种仁中的粗脂肪、还原糖、可溶性总糖、黄酮、多酚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其油脂主要集中分布于种仁中,浙江红花、腾冲红花、广宁红花油茶种仁中的脂肪含量分别为68.53%、58.58%、60.96%;可溶性总糖含量在15%~24%之间,且在油茶果各组成部分中的分布相对均较均匀;黄酮在果皮和籽壳中的含量均较丰富。3种红花油茶种仁中各种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多酚、黄酮含量之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浙江红花油茶种仁中的脂肪含量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广宁红花油茶种仁中的脂肪含量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则呈不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腾冲红花和广宁红花油茶种仁营养成分的综合评分分别为18.05、13.24和15.05,这一结果说明,浙江红花油茶种仁的营养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集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测定其单仁质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明确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特点、油脂累积特征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方法】以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为试材,测定各时期种仁质量,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油脂,并以气相色谱仪法测定各时期种仁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研究其种仁生长发育特点、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期约为100 d,从花后10 d~66 d为种仁质量快速累积期(0.021~0.332 g),占整个发育期累积的88%,而花后66 d~101 d为西伯利亚杏种仁质量缓慢累积期(0.332~0.353 g);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变化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即油脂缓慢累积期(花后10~45 d)、油脂快速累积期(花后45~73 d)和油脂减缓累积期(花后73~101 d)。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检测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随着种仁发育硬脂酸、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下降,而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长,成熟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其中油酸含量达到76.0%,亚油酸含量达到18.5%。相关性分析表明,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过程中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棕榈酸、硬脂酸和二十碳烯酸间呈显著正相关,在种仁发育过程中呈递减趋势;油酸和亚麻酸与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西伯利亚杏种仁含油量高,油脂品质优,种仁生长发育期可分为快速生长期(10~66 d)和缓慢生长期(66~101 d);而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模式,根据油脂含量的变化规律,可将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出现8种脂肪酸组分。研究结果可为西伯利亚杏的栽培管理,以及进一步开展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及脂肪酸组分转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果实含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为材料,对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测定油茶果实含油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油茶鲜果含油率的影响差异很大,B-9、GA和乙烯利等3种生长调节剂对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对照增22.4%、16.2%和11.2%,喷施生长调节剂后,还可使油茶鲜果含油量的快速积累提前到9月上旬;叶面喷施GA和B-9可以促进油茶种仁含油量提高42.6%和40.4%,比对照增18.0%和11.9%;喷施稀土和NAA对提高种仁含油率有反作用;油茶鲜果出籽率在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期间,呈现马鞍形增长的趋势,但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其作用不明显;油茶果实后熟期以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茶果出油率和出干籽率提高有促进作用,喷施赤霉素加萘乙酸(GA NAA)和只喷施赤霉素(GA)的处理出油率最高达6.01%和5.95%,分别比对照增22.1%和2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