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打顶方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打顶方式时烤烟的农艺性状、产质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打顶方式对烤烟的生育期及田间长势影响不大.打顶后7~10 d的农艺性状以现蕾1次打顶的表现较好;顶叶定型时第1~3叶面积以初花2次打顶的表现最好,最符合优质烟叶生产的要求;盛花2次打顶、现蕾1次打顶处理的产量、产值较为理想.各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变化均无...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对烤烟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内在化学成分等的观察分析,研究了不同打顶方式对上部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大田生长期基本一致,内在化学成分均较为接近,烟碱含量均偏高.一次打顶留叶不烘烤,烤烟倒1、2叶的长宽均最小,叶面积均最小,亩产量、均价、亩产值较高;二次打顶,烟叶的单叶质量、亩产量、均价、亩产值、上等烟比例及中上等烟比例均最大;常规打顶,各指标处在落后水平.因此,初步得出二次打顶有利于提高浦城烟区上部叶烟叶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间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烟叶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田烟株进行不同时间二次打顶,研究其对烤烟上部烟叶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二次打顶,各处理上部烟叶的物理性状及化学指标与对照的差异显著,其叶长、叶宽、含梗率随二次打顶时间推延而增加,而叶厚、单叶重、梗重、平衡含水率逐渐减小;氮、钾、还原糖及总糖含量随二次打顶时间推延而增加,而烟碱含量逐渐减小。经过不同时间的二次打顶处理,可使烤烟上部叶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内含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时间以第一次打顶后15 d进行第二次打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打顶方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粤北始兴烟区适宜打顶方式及其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打顶方式(扣心打顶、现蕾打顶和初花打顶)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上部叶主要化学成分、产量、产值及初烤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打顶时间的推迟,烤烟株高、有效叶片数和节距显著增加,而上部叶最大叶面积和茎围有所下降.不同打顶方式对上部叶成熟期淀粉、可溶性总糖、烟碱含量影响较大,对总氮含量影响不明显.初花打顶产值、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比生产上常用的打顶方式(现蕾打顶)提高了6.48%和7.73%,淀粉和烟碱含量分别降低了15.68%和5.99%,钾含量升高了13.02%,糖碱比及施木克值有所升高,烟叶内在成分较为协调.综合考虑,初花打顶能有效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值得在生产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赤霉素不同喷施时期对烤烟上部叶开片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烤烟上部叶田间调控关键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打顶后0 d(打顶当天)、1、2、3、4、6、8、10 d,共8个喷施时期处理,分析上部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相比各喷施清水对照,烤烟打顶3 d内喷施赤霉素均可有效促进上部叶开片,烟株上部叶面积和叶重增幅随喷施时间后移先升后降,各叶位增幅均以打顶后2~3 d喷施赤霉素处理最大。打顶后2 d喷施赤霉素,上部1~6叶平均叶面积和叶重增幅分别为24.8%和24.4%,上等烟比例、上等烟产量、总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2.7%、11.49%、7.24%和11.27%;烟碱降幅和总钾增幅最大,化学成分最为协调。[结论]在打顶后2 d喷施赤霉素最有利于烤烟上部叶开片和产质量的提高。根据天气情况,打顶后3 d内合理喷施赤霉素可有效避免降雨的影响,这对烤烟上部叶的有效调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打顶方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田间长势良好,且较为整齐,农艺性状差别不大;烘烤后的经济性状表现,以一次初花打顶处理最理想,单叶重也以一次初花打顶处理最重,达10.12 g;内在化学成分方面,一次初花打顶处理的烟碱含量最理想、内在化学成分最协调。  相似文献   

7.
不同打顶留杈方法对早花烟株产量及质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不同打顶留杈方法对早花烟株产量及质量性状的影响。以烤烟品种云烟97为材料,采取留杈叶位与打顶方式双因子设计,打顶方式为扣心打顶、现蕾打顶和初花打顶,留杈叶位为倒一叶、倒二叶和倒三叶,以不打顶作为对照(CK),共设10个处理。结果表明,现蕾打顶倒二叶留杈烟株生长发育良好,平均产量、产值、均价、中上等烟比例最高,外观质量良好,化学成分更趋于协调,感官质量总分最高。现蕾打顶倒二叶留杈有效降低早花对烟株的影响,是出现早花现象后对烟株产量和质量的有效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8.
打叶留茎对烤烟顶叶品质及中部化叶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烤烟上部叶的可用性,研究烟株打叶留茎处理对顶叶的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打顶相比,打叶留茎烤烟顶叶的中部化比例高20.97%,烟碱含量低7.37%;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幅分别为16.16%和14.20%,总氮、蛋白质含量降幅分别为12.25%和7.57%;叶质重、叶厚以及平衡含水率和常规打顶相差不大;评吸质量综合得分比常规打顶高0.19分。打叶留茎可改善顶叶的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中部叶比例增加,上部叶可用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打顶方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田间长势良好,且较为整齐,处理间的农艺性状差别不大;烘烤后的经济性状表现,以一次初花打顶处理最为理想,该处理的亩产值、亩产量等方面均比其他处理好,且单叶重也以一次初花打顶处理最重,达10.12g;内在化学成分方面,一次初花打顶处理的烟碱含量最理想、内在化学成分最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烤烟合理的群体结构,开展6种打顶方式对初烤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川南生态气候条件下,采用初花至盛花期打顶,留叶20~22片的打顶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初烤烟叶均价、上等烟比例、产值等经济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变优;总糖含量增加27.8%,钾含量增加7.9%,烟碱含量减少20.46%,内在化学成分趋于协调;香气质变纯,香气量增加,使用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装烟方式对烤烟烘烤烟叶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装烟方式和烤烟中烟叶品质形成的机理,进一步提高烤烟烘烤烟叶质量和安全性。【方法】研究普通挂竿(T1)、密集挂竿(T2)和散叶插扦(T3)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类胡萝卜素和叶表提取物组分含量的变化,分析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中性香味物质、烟气有害成分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烘烤中T3处理烟叶失水较慢,48—72 h与T2处理差异显著(P<0.05)。T3处理烘烤中烟叶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降幅分别为62.91%和69.45%,大于T1(57.59%、65.19%)和T2处理(57.59%、60.31%),烤后烟叶含量最低。T1和T3处理烤后烟叶腺毛分泌物含量较高,损失率分别为8.82%和10.52%,T2处理含量最低,损失率为54.05%;T3处理烤后烟叶表面烷烃类含量最高,损失率为13.80%,T2处理最低,损失率为58.91%。T3处理烤后烟叶糖碱比值(10.67)较适宜,感官评吸分值(60.75分)和中性香味物质含量最高(1 186.65 μg•g-1)。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烟气羰基化合物含量大小表现为:T3(1 034.08 μg•cig-1)<T1(1 144.76 μg•cig-1)<T2(1 251.19 μg•cig-1),其中T1和T2差异显著(P<0.05);烟气酚类物质含量大小表现为:T3(149.93 μg•cig-1)<T2(157.71 μg•cig-1)<T1(175.60 μg•cig-1)。T3处理巴豆醛、CO和苯并[a]芘含量最低;T2和T3处理HCN含量较低,且显著低于T1处理(P<0.05)。【结论】与T1和T2相比,T3处理烘烤中烟叶失水较慢,类胡萝卜素降解较充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香味物质含量和感官评价分值较高,烟气有害成分含量较低,烤后烟叶质量综合评价最佳。  相似文献   

12.
河南浓香型烤烟与巴西烤烟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找出河南烤烟不协调的化学组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内标定量检测挥发性香气物质和连续流动分析法检测常规化学成分,对河南浓香型优质烤烟与巴西烤烟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烤烟的还原糖、总糖平均值为20.94%、22.18%,总氮和烟碱平均值为1.87%、2.26%;钾含量平均值1.84%;钾氯比变异系数大44.99%,不稳定。巴西烤烟还原糖、总糖平均值为17.82%、19.52%,低于河南烤烟;总氮\烟碱和钾含量平均值较高为2.15%、3.00%和2.57%,钾氯比变异系数小15.55%,稳定。巴西烤烟总香气成分含量在985.36~1222.9 μg/g,高于河南烤烟772.4~1103.19 μg/g的范围,巴西烤烟的新植二烯、苯丙氨酸类、类西柏烷类和类胡萝卜素类含量高于河南烤烟;河南烤烟棕色化产物类含量高于巴西烤烟。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湘西山地优质烤烟生产与群体密度及留叶数的关系,以K326为参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栽培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及留叶数对烟株田间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密度及留叶数对烤烟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留叶数为20片时,烤烟各部位叶片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糖碱比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18 518株/hm~2时糖碱比最高,为16.28,化学成分协调,质量最好。在密度为18 518株/hm~2,行株距为120cm×45cm,每株留20片叶的群体结构较为适合湖南湘西烟区烟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烤烟产质量的优化灌水方法,研究了优化灌水技术对烤烟生长及内在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等农艺性状,逐行沟灌和隔行沟灌表现均优于对照;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都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上升,且打顶后15 d开始SOD、CAT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MDA含量则呈现总体较迅速上升趋势,综...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热泵用于烟叶烘烤的可行性,本研究从对燃煤烤房的改造、烘烤成本及烤后烟叶质量对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热泵烤房需要对原有燃煤烤房加热室和装烟室进行配套改造,改造成本为51000元/座;热泵烤房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指标等均优于燃煤烤房,但烘烤能耗成本增加了11.4%。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具有安康山地烟区特色的烤烟新品种(系),在安康主产区设立2个试验点,以烤烟品种K326、‘云烟87’和‘秦烟96’为对照,对新引进的6个烤烟新品种(系)的适应性进行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YN105单株叶片数多,化学成分协调,单位面积产量为2221.05kg/hm^2,单产值为33960m元/hm^2。上中等烟率为80.17%,在参试品种(系)中表现好;YN99中心花开较迟,化学成分协调,单位面积产量为212850kg/hm^2,单产值为33454.05元/hm^2,上中等烟率为83.17%。在参试品种(系)中表现较好。建议YN105和YN99新品种(系)可作为搭配品种在安康主烟区适度种植,但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延长烤烟不同部位叶片烘烤时间,研究烤烟品种吉烟九号烤后内部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下部叶正常烘烤的处理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中部叶,上部叶变黄期延长24h的处理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施用饼肥和沼渣的基础上,研究了配施腐植酸钠、功能微生物制剂对烟草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配施功能微生物制剂和腐植酸钠效果最好,缩短烟株生育期1~4 d,增加烟株叶片数、株高、叶面积,提高烟株的抗病性,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增强烤烟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26.4%和34.20%,均价提高0.93元/kg,上等烟比例增加6.1%。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曲靖市烟叶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对云南省曲靖市下辖9个地区烟叶生产点所取的90个中部烟叶样品,进行了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曲靖市各地区烟叶外观质量评价得分差异不大,烟叶成熟度好,油分好,结构疏松,外观质量总体较好。各地区烟叶的化学成分无显著差异,化学成分含量总体较为协调,综合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以师宗县最为适宜建设烟叶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