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基于粗糙集的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预测粮食总产量,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的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建立预测模型与预测对象的关系数据模型,离散化属性数据值来建立知识表达系统和决策表,并依据粗糙集理论计算出预测对象对预测模型的依赖度、预测模型的重要度以及组合预测模型中各单一模型的权系数.利用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了粮食产量组合预测模型,分析表明所建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Shapley值的农机总动力组合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合作博弈中的Shapley值方法,通过分配总误差来确定组合预测模型中各预测模型的权重,以此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并对山西省农机总动力进行组合预测.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平均误差为1.81,低于选定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3.12、2.42和2.23;也低于基于方差倒数法以及基于离异系数法构建的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平均误差1.88和1.90.  相似文献   

3.
介绍组合预测模型及最优权重的确定,并通过此方法对黑龙江省某农场粮食单产进行了预测。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从预测结果上看,组合预测模型优于单一预测模型,使预测精度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BP神经网络在郑州市旱灾预测中的应用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作为普遍性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选取郑州市作为研究区,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郑州市未来10a的降水量,并采用Z指数法分析历年旱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P网络应用于降水量预测是合理可行的,采用Z指数法能很好地反应旱灾情况,该模型对预测郑州旱灾发生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郑州市防灾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Gompertz Curve(龚珀兹)时序预测及最小二乘法估算方法 ,构建了山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和GDP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回归预测模型;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实现GDP发展目标和需求农业机械动力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预测研究,并对农业机械投入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年需求量,为国家和省级部门制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系统灾变预测理论建立了吕粱市玉米叶螨发生预测模型,经回测检验,残差值在±0.5之间,还原后的回测值与实测值(统计值)完全吻合。模型可以作为玉米叶螨灰色灾变长期预测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探讨大豆食心虫的长期预测,对黑龙江省双城市1991-2005年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构成的离散数列,建立了灰色系统GM(1,1)灾变长期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回测的历史拟合率很高.对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的跨年度长期预测,其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鉴于粮食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在对粮食生产系统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然后建立灰色GM(1,N)预测模型;应用同一原始数据和GM(1,1)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证明GM(1,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好地拟合了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马尔可夫边程的改进残差灰色灾变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涝是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介绍了传统残差灰色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立方法;并介绍了马尔可夫预测法,它是应用概率论中马尔可夫链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有关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由此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针对灰色残差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运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来判断残差预测值在k>n时的符号,提高了预测精度.用辽阳地区50年的年降水量作为历史数据,取定灾变序列,建立涝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新模型算法简单,精度较高,比传统的灰色模型效果更好,为涝灾预测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防灾减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法、修正指数曲线预测法、部分信息的灰色GM(1,1)预测法对广东省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需求建立了预测模型,并通过精度比较及与2006年的实际数据比较,选用适合广东省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发展规律的三次指数平滑预测和部分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广东省"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末的保有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可公度性理论在干旱预测预警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并依据该省1961―2016年历史干旱数据,基于可公度性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MATLAB、SAS软件进行干旱发生年份预测,并与前人预测结果及蝴蝶结构图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基于可公度性理论的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预测模型,预测2014年河南省发生严重干旱的频数最高,即发生干旱可能性最大,这与实际相符;基于上述数据,预测河南省2030年前发生严重干旱的年份为2023年,这与蝴蝶结构图预测结果相符,并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用于区域性干旱发生年份的预测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层次分析法及MATLAB、SAS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模型计算速度,并降低了主观因素对预测结果判别的人为影响,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节水耐旱系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旱系数在品种的抗旱筛选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抗旱系数的基础上加入水分利用效率因子,得到了作物节水耐旱系数(WSDT)。由于考虑了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SDT能够表征作物的受旱程度,体现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利用2007~2008年桓台863计划项目区冬小麦试验资料,对4个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抗旱系数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WSDT结果更合理,可以在作物抗旱品种筛选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干旱频发对生态资源、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山西省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71—2020年山西省24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方法检验各气象因子的年变化趋势,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分析单个气象因子变化情况下ET0的变化特征和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比较各时间尺度(月、季、年尺度)不同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山西省干旱灾害监测能力。结果表明:ET0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象因子对ET0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2m处风速、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ET0呈波动下降趋势。SPEI能够在多时间尺度上有效反映山西省干旱状况,是该地区干旱监测的有效工具。在月、季、年尺度下,比较3个干旱指数, Pa检测效果较差,〖JP2〗SPI和SPEI在某些地理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而言,SPEI在多数地区检测干旱的性能更好;SPEI-1〖JP〗尺度下,各干旱等级发生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轻旱(14.8%)、中旱(10.6%)、重旱(5.6%)、特旱(1.9%),3月干旱发生率最高(34%),12月发生率最低(31.8%),吕梁市、晋中市、大同市干旱情况较为严重;SPEI-3尺度下,季节发生干旱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33.5%)、夏季(32.5%)、春季(31.9%)、冬季(31.4%),大同市、长治市特旱发生频率最高,旱情最为严重,忻州市轻旱频率、朔州市中旱频率、吕梁市重旱频率最高;SPEI-12尺度下,轻、中、重、特旱频率分别为14.8%、10.5%、5.4%、2.3%,SPEI-12相较SPEI-1和SPEI-3识别重旱、特旱的站点更多,并基于游程理论得出,山西省南部干旱频次更多,东部干旱历时更长、干旱严重程度更大,干旱峰值主要出现在山西省南北部,由于年均降水呈波动性下降,年均气温整体上升,山西省的气候趋于暖干化,南北部旱情将有所加重,中部地区旱情有所减缓,全域性干旱仍有很大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遥感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壤湿度数据,为农业旱情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山西省为研究区,以2009-2018年夏季的MODIS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数据为基础,通过TVDI模型获取农业旱情状况,并通过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指数等方法研究山西省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2009-2018年山西省夏季农业旱情总体呈现出正常偏干旱分布,且干旱主要集中在晋南地区。趋势变化表明,山西中部部分地区湿润程度逐步提高,而晋南地区湿润程度则逐步降低,此外TVDI值与高程和坡度负相关,高程越低,坡度越小的地区越干旱。研究区2009-2018年夏季时节的TVDI值变化趋于中度稳定。H指数表明,山西省晋中部分地区将继续显著湿润,而晋南地区继续轻微干旱。【结论】未来山西省夏季农业旱情除晋南会呈现出一种稳定持续轻微干旱外,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一种稳定持续湿润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分析铜川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水资源预测提供依据,基于铜川市1960—2013年年降水量资料,采用样本均值-均方差分组方法,确定了其分级标准及状态,并根据马尔可夫理论,运用统计学原理,验证了该降水序列具有马尔可夫性,建立了适用于该地区的加权马尔可夫链对降水量的预测模型,并根据已有资料验证了预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再结合模糊集理论的级别特征值,对降水量做了具体预测。结果表明,采用1~5阶时间步长预测时,相对误差较小,更符合要求;2014、2015年均为正常年,2014年的降水量为585.82 mm,2015年的降水量为649.21 mm;正常年和偏枯年出现的概率较大,枯水年出现的可能性最小。  相似文献   

16.
张丽丽 《农业工程》2019,9(8):129-131
以山西省玉米种植业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山西省玉米种植产业所面临的低温、干旱以及洪涝等主要气象灾害的调整与危险性,并结合山西省玉米种植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帆  肖志锋 《农业工程》2013,3(5):53-54
针对江西丘陵地区作物种植分布广、监测点多、布线和供电困难等特点,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气象站,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远程在线采集代表性地块土壤墒情、气象信息,实现墒情(旱情)自动预报、灌溉用水量智能决策和远程灌溉设备自动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形地貌、农作物生产情况方面分析了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了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的优势,并从地形条件、种植农艺、人员整体素质、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数量、研发能力、政府支持度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山西省丘陵山区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给出了发展意见和措施,以期对今后山西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作物干旱胁迫补偿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作物生长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逆境胁迫之一,在一定范围的干旱胁迫后复水短期内,作物在生理生化代谢和生长发育等方面产生补偿或超补偿效应的正面效应,以弥补干旱胁迫期间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补偿效应是作物抵御逆境胁迫的重要调节机制,也是对作物进行有效水分调控,实现节水高效农业的主要生理依据.文中从生长、生理生化、代谢及产量补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可从胁迫-复水条件下作物农艺及生理指标的补偿机制,光合作用的补偿规律及反馈机制,水分胁迫后补偿效应的效益评价3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完善和丰富生物性节水理论和指导农业高效用水管理,发展节水灌溉和提供作物水分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