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不同类型的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标准地,调查林分的毛竹自然再生产情况。结果表明:由6~8竹组成的竹杉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和6竹组成的竹松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自然再生产能力较强,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以及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产指标均大于纯竹林;6~7竹组成的竹松阔混交林、6~8竹组成的竹松杉混交林、6竹和8竹组成的竹松混交林,其林分结构组成较差,自然再生产能力较弱,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以及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产指标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2.
为了衡量和反映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的现存立竹生物量和立木蓄积量进行调查,并测算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经济效益均大于纯竹林,其产值比纯竹林增多18.6%~51.3%。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的立竹生物量最多,为99 388.4 kg/hm~2,比纯竹林增多24.1%;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的立木蓄积量最多,达169.051 m~3/hm~2,为纯竹林的52.29倍;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为39 219.2元/hm~2,比纯竹林增多51.3%。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4.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为对象,对立地条件、初植密度相同,不实施人工干扰,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的2种造林年份(2003年、2005年11月)红竹林2007-2009年的新竹数、新竹胸径和枝下高、全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无显著差异,第4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显著下降,并呈逐年降低趋势;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新竹胸径逐年增大,相邻年际间新竹胸径增幅降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胸径差异显著,从造林后第4个出笋成竹年开始,新竹胸径趋于相对稳定;立竹枝下高、全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不同造林年份试验林不同年度相同胸径的立竹枝下高无显著差异,立竹全高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阿帕斯竹出笋期5月中旬~10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为出笋盛期;单株埋秆育苗的出笋数、成竹数分别是单株埋蔸育苗的3.9倍、3.8倍,而新竹径级较埋蔸的下降43.5%,两种育苗方法可结合应用;竹丛结构调控可显著提高竹丛出笋数(21.9%)和新竹地径(84.1%),退笋率降低36.9%;综合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的季节性施肥效果,以6月最佳,其次为3月。  相似文献   

7.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西南地区人工栽培的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着生于秆基两侧的4对大型芽(又叫笋目、芽眼、芽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计算各年龄母竹和各笋目位置的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母竹年龄的增加,出笋成竹能力明显下降,1年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丧失繁殖能力;各笋目的出笋成竹能力为2目>头目>3目>4目,3目、4目显著低于头目、2目。综合分析母竹年龄和笋目位置表明:1年生母竹的头目、2目萌发力最强,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通过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3个竹种的出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出笋数少但成竹率高,中后期出笋数增加,但成竹率却明显下降;笋目萌发年龄和出笋时间与笋目位置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的头目、2目萌发年龄较早,在出笋期的出笋时间也较早,而位于秆基中上部的3目、4目萌发年龄较迟,出笋时间也较晚。根据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特性,从抚育、间伐和水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调控林分出笋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天然茶秆竹采取不同垦复措施后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度的天然茶秆竹采取相同的垦复措施,垦复效果一年比一年好;(2)茶秆竹林采取不同的垦复措施效果不同:采取劈山+全锄+施肥处理,2a出笋数10995株·hm-2,比其它2种措施提高15 5%~16 0%。成竹数7455株·hm-2,提高20 5%~23 3%;成竹率67 8%,提高4%~5 9%,明显高于其它2种措施;(3)经过劈山+全锄处理的茶秆竹发笋个数和新竹株数与劈山处理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毛竹林生长量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竹林结构,及不同气象条件下毛竹林生长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表明,毛竹林自身结构及外界条件对毛竹林的生长量,即出笋数、成竹数及新竹胸径均有影响。影响不同留竹度数竹林新竹胸径的主导因子是竹林叶面积指数和成竹当年3、4月份的降雨量。而影响不同立竹度竹林出笋数的主导因子则是竹林叶面积指数、平均胸径、前一年的出笋数、前一年7、8、9月和当年3月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毛竹速生丰产技术,为全县毛竹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2011年我们选择了峡江县林木良种场第二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试验,现将施底肥和未施底肥对新造毛竹发笋及幼竹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施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数5.5株,未施底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株数3.4株;施用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10.3cm,未施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9.8cm,试验证明营造毛竹速生丰产林施用底肥对今后竹林生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赣中毛竹纯林(MC)、竹阔混交林(ZK)、竹杉混交林(ZS)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团聚体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等土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以阔叶林(KY)和杉木纯林(SC)为对照,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土壤结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容重大小排序为ZK>MC>ZS>KY>SC;土壤孔隙状况总体表现为阔叶林优于杉木林,毛竹林类型较差;>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94.43%~97.25%,土壤各层均为阔叶林最大;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值大小排序为MC>ZK>ZS>SC>KY;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MWD和GMD存在差异,与毛竹纯林比较,竹阔和竹杉混交林0~60 cm土层中土壤MWD和GMD均值分别提高了3.38%、4.10%和5.04%、8.1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土壤结构指标关联度大小排序为KY>SC>ZK>ZS>MC,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地区林地资源合理经营及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顺昌县的杉木纯林、毛竹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5块样地为对象,从结构性、功能性和抗干扰性等3个方面出发,筛选出15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实现了研究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顺昌县杉木纯林、毛竹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5块样地的森林健康综合指数值依次为-0.27、-0.25、0.35、0.53和-0.01,从优到次的排名为:杉木阔叶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林、毛竹纯林、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3.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流溪河林场5 种不同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 5 种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表现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林> 针阔混交林> 杉木林> 阔叶混交林> 毛竹 林;(2)5 种林分0 ~ 60 cm 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60 cm 土层平均容重大小依次为: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杉木林< 荔枝林;(3)5 种林分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大小依次为毛竹林> 针阔 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杉木林> 荔枝林;(4)5 种林分土壤贮水量大小为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荔枝林> 杉木林> 阔叶混交林。总体而言,荔枝林枯落物持水性最好,毛竹林土壤持水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毛竹纯林长期经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竹木混交林和改为毛竹纯林处于不同经营时期的林地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竹木混交林土壤的自然肥力均高于相近地段上相同立地条件的毛竹纯林。毛竹纯林随经营的期延长,其土壤的自然肥力呈下降趋势,这是毛竹纯林的生长特性和经营方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碳库平衡是土壤肥力保持的重要内容[1].不同森林类型,由于其凋落物数量、类组及分解行为不同,因而形成的土壤碳库大小与特征将存在较大差别.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p.)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林是我国亚热带最主要的4种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7.
毛竹工业用竹材林高效培育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竹材加工企业对大径级、长枝下高、小尖削度优质原条竹不断增长的大量需求,实施了以立地条件选择、林分结构调控和林地土壤管理等为核心技术的毛竹工业用竹材林高效定向培育技术措施,通过3 a来3种类型示范基地竹林的技术效果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结构显著改善,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立竹度、新竹平均胸径较对照分别增加41.2%、35.7%、38.6%,9.4%、11.3%、8.4%,立竹整齐度、均匀度分别达7以上和6以上;竹材质量显著提高,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立竹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分别较对照增大5.5%、6.2%、5.3%,6.2%、5.6%、10.2%,3.4%、11.1%、9.9%,尖削度值均为0.4以上,立竹尖削程度下降;技术增产效果显著,毛竹纯林、竹杉混交、竹阔混交林竹材、竹笋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82.6%、76.7%、47.7%,24.4%、22.2%、3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