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野生藿香根、茎、叶、花和籽中钾、钙、铁、锌、镁、锰、铜、镍的含量,并进行了分析比较.藿香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其中钾、钙、锌、铁、锰在根、茎、叶、花和籽中的含量均较高,镁、铜、镍的含量较少,表明藿香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为探讨藿香中元素含量与其药效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蛋黄果中14种微量元素(钾、钠、钙、镁、磷、铜、铁、锰、锌、钼、镍、铅、镉、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黄果含有钾、钠、钙、镬、磷、铁、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钾、钠、钙、镁、磷等含量很高,而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铅、镉、铬含量则较低,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蛋黄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黄花夹竹桃中的微量金属元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了黄花夹竹桃中铁、钴、镍、铜、锌、锰、钠、钾、镁、铅和铬的含量,并用加标回收法检验了测定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黄花夹竹桃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回收率在97.53%-103.78%之间;测定的黄花夹竹桃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依次为钠、钾、镁、锌、铁、镍、锰、铜、钴、铅和铬。其中,黄花夹竹桃中人体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钠、钾、镁、锌、铁含量较高,而重金属元素铅和铬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镁缺乏对黄瓜苗期生长及磷、钾、钙、镁、铜、锰、铁和锌在根和叶片中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镁显著降低黄瓜根、茎和叶干质量;(2)缺镁对根部磷含量没影响,但显著增加叶片中磷含量,达到2.11%;对根和叶片中钾含量没影响;显著增加根和叶片中钙含量,叶中钙含量可达73.7 g/kg;(3)缺镁显著增加了根和叶片中锰、铁、锌含量,尤其是根部的锰、铁和叶片中的锰、锌分别为对照的2倍以上;缺镁虽显著增加叶片中铜含量,但对根部铜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新梢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的变化特性,找出新梢发育过程中影响各部位发育的关键营养元素,以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流动分析仪和原子吸收仪测定了新梢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矿质元素(氮、磷、钾、铁、锰、铜、锌、钙、镁、钠)的质量分数,明确各元素在文冠果新梢内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与年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文冠果新梢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氮、磷、钾、铜、铁、锌等质量分数下降,而钙、镁、锰、钠等质量分数则上升。②茎尖矿质元素质量分数接近于幼嫩叶片,并始终高于幼嫩叶片。③除了5月7日外,各时期叶片中的氮、磷、铁、锰等质量分数均高于茎段;各时期内茎尖、茎段、叶片中的钠质量分数差异均不显著。④在新梢生长初期叶片中的镁、锌、铜等质量分数高于茎段,生长后期叶片低于茎段;在新梢生长初期茎段中钾、钙元素质量分数高于叶片,生长后期茎段低于叶片。⑤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磷、氮、钾、铜、铁等质量分数对文冠果新梢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其中磷、氮、铜是影响茎尖发育的主要矿质元素,磷、氮、钾是影响茎段发育的主要矿质元素,磷、铜是影响叶片发育的主要矿质元素。⑥相关分析表明:氮、磷、钾、铜、锌这5种矿质营养元素之间的吸收与积累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钙、镁、锰、钠等元素与氮、磷、钾、铜、锌等元素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磷、氮、钾、铜、铁等对文冠果新梢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在施肥时应该注意补充磷、氮、钾、铜、铁等影响较大的矿质元素。同时合理搭配其他必需的矿质元素,注意用量的协调,保证文冠果树体营养均衡、植株健康,使文冠果树施肥达到合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攀西及相邻地区稻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及其产地间稻米中铁、锌、铜、锰、镁、钙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 :①稻米中铁、锌、铜、锰、镁、钙平均含量的高低顺序为镁 >钙 >锌 >锰 >铜 >铁 ;不同品种间稻米中铁含量变异系数最大 ,其次为钙 ,锌含量变异系数最小 ;不同水稻类型间粳型品种稻米中铁、锌、铜、锰、镁、钙平均含量最高 ,其次为常规籼型品种 ,杂交籼型品种稻米中 6种矿质元素平均含量最低 ;②雅安和温江两产地 3供试品种稻米中铁、锌、铜、锰、镁、钙含量相对较高 ,会理 3供试品种稻米中 6种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低 ;不同产地间稻米中铜含量变异系数最大 ,其次为铁 ,锌含量变异系数最小 ;③稻米中锰含量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和 pH值显著负相关 ;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与稻米中锌、铜含量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稻米中镁含量与土壤中钙全量显著负相关 ;稻米中钙含量与土壤中铜全量显著负相关 ;稻米中锌含量与土壤中镁全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董思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16-9816,9827
采用SOLAAR M6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及豆制品中微量元素铁、锌、铜、钾、钠、钙、镁的含量。大豆及豆制品中铁、锌、铜、钾、钠、钙、镁含量丰富,对人体有益。大豆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也不同。一般大豆中微量元素含量高者则其豆制品中微量元素含量也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高梨花粉为试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新高梨花粉中钙、镁、钾、钠、铁、锰、锌以及铜等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新高梨花粉中含有丰富的钙、镁、钾、钠、铁、锰、锌以及铜等元素,8种元素的含量分别为:7 528.0、4537.0、2 980.0、1 443.0、668.8、191.1、177.9μg/g和158.4μg/g,说明新高梨花粉具有高钾低钠,高锌低铜的特点。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新高梨花粉中钙、镁、钾、钠、铁、锰、锌、铜8种元素检出限分别为0.17、0.074、0.012、0.001 9、0.002 3、0.011、0.0065mg/L和0.001 6 mg/L。其RSD值分别为2.13%、0.04%、6.13%、0.83%、0.11%、0.76%、0.47%、0.65%,说明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锌与不同营养元素配施对香稻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锌以及锌与钾、镁、铁、锰、铜、钴、钼、硼等营养元素配施对香米中营养元素含量和香稻产量的影响,同时从光合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角度对产量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以及抽穗后7 d和14 d分3次叶面喷施锌、锌与镁、锌与镁和钾以及锌与镁、钾、铁、锰、铜、钴、钼、硼等营养元素均能显著提高香米中所施用营养元素的含量,其中锌与镁钾铁锰铜钴钼硼等多种营养元素的配施,显著提高了灌浆中后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积累量也明显较高,最终表现为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一叶香绿茶的4个主要有机营养物和8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叶香绿茶有机营养物水浸出物、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总量3个指标高,其中水浸出物48.5%、咖啡碱4.41%、游离氨基酸总量3.0%、茶多酚含量18.8%;8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锰>钾>铁>锌>钙>铜>镁>硒,表现最突出的是锰含量403mg/kg,其次是钾含量173mg/kg,铁含量66.7mg/kg,锌含量43.9mg/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沿海滩涂甘紫菜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沿海滩涂甘紫菜为材料,将新鲜藻体晒干、粉碎,作为样品。测定样品中氨基酸、Vc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样品中共检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和16种水解氨基酸,在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24.35%,水解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39.81%;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种类多、含量高,样品中含Vc 17.2mg/100 g、VE4.08 mg/100 g;微量元素中Na的含量最高,样品中含356.7 mg/100 g,其次是Ca、Mg和K,Pb和Cu的含量远低于指标值。[结论]沿海滩涂甘紫菜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紫苏叶中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新疆产地紫苏叶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测得紫苏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和4种微量元素,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结论]紫苏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Fe、Zn、Mn和Cu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3.
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的关系,测定了12个抗感稻瘿蚊水稻品种3叶期稻茎内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种类及含量,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结果表明,所测试品种稻茎内共有16种氨基酸,各品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同;除品种570011外,其他参试品种的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含量较高,甘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蛋氨酸与水稻品种抗稻瘿蚊的关系比较密切,是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  相似文献   

14.
白僵蚕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了测定了白僵蚕中18种微量元素及17种氨基酸的含量。白僵蚕含有Fe、Zn、Cu、Mn、Cr、Ni等6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氨基酸的含量以甘氨酸为最高,丙氨酸、丝氨酸及酪氨酸的含量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脂肪抽提称量法、反相液相色谱法及和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成熟中国鲎卵中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鲎卵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1.90%和15.82%;鲎卵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异亮氨酸(Ile)、酪氨酸(Tyr)、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和天冬氨酸(Asp)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60%以上;鲎卵至少含1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有7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4种,分别占总游离脂肪酸含量的60.71%和13.15%。  相似文献   

16.
周利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50-12451
[目的]综合评价柴胡不同部位中的8种微量元素。[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柴胡的花、叶、茎、根中微量元素含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柴胡中Ca、Mg、Na、K、Fe、Mn、Cu、Zn8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柴胡不同部位中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定性综合评价。[结果]Fe与Mg、Na、K相关极显著,Mn与Ca显著相关。第1公共因子F1在指标Mg、Na、K、Fe、Zn上有较大的载荷,第2公共因子F2在指标Ca、Mn、Cu上有较大的载荷。柴胡不同部位中8种微量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根〉叶〉花〉茎。[结论]该研究为大规模合理开发柴胡资源,以及为柴胡的药物功效学和微量元素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天津大港和黄骅港地区的西伯利亚白刺叶子和枝条中的18种氨基酸和8种矿物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必需氨基酸以FAO/WHO氨基酸模式为评价标准进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白刺的叶子和枝条中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种类齐全、质量分数丰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除脯氨酸外,叶子中各成分质量分数均高于枝条中的质量分数。氨基酸中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质量分数最高,白刺叶片和枝条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或"蛋氨酸+胱氨酸";两地区各叶片和枝条中矿物元素质量分数不同,但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总体规律相同,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Mn、Zn、Cu。  相似文献   

18.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作者于 2 0 0 0年设计并应用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 ,结合D0 6 1型树脂柱收集了纯栽和混栽条件下杨树与刺槐氨基酸类N素根系分泌物 ,并对其物质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装置能够正常运转 ,真正实现了在现实栽培条件下无损根系、实时、连续、富集、定量、准确收集和研究根系分泌物 .仅仅 7d时间即可收集到根系分泌物中的多种氨基酸 ,并达到可检出的量 .精氨酸和甘氨酸是纯栽刺槐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 ,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 4 3 2 % ;而精氨酸和赖氨酸是纯栽杨树以及混栽苗木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氨基酸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为根系分泌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桑树抗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桑树休眠期间,对不同品种桑树的游离氨基酸、膜脂脂肪酸组分及质膜透性进行测定。对其茎组织进行解剖,并做了田间冻枯调查,结果表明桑树休眠初期及发芽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深休眠期相对稳定,而椤等北方品种高于南方品种。11月至翌年1月冷冻处理的枝条电解质外渗率大,品种间抗寒能力差异很大,同期桑树耐寒性品种间则无明显差异,椤膜质非饱和脂肪酸高于荷叶白10.37%,而椤的冻枯率及髓/茎值分别低于茶叶白33%  相似文献   

20.
采用HPLC技术分析大豆疫霉抗病品种Williams 82、感病品种Sloan及非寄主菜豆紫花油豆、玉米绥玉23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种类和含量,测定相对原位浓度氨基酸混合液和糖混合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卵孢子形成及游动孢子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品种种子分泌物中氨基酸和糖的种类及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大豆抗病品种种子分泌物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Sloan和其他两种非寄主作物。对于菌丝生长,除Williams 82氨基酸处理表现为抑制外,其他处理均有促进。对于卵孢子形成,氨基酸处理表现为紫花油豆=Williams 82>Sloan=绥玉23,可溶性糖处理表现为紫花油豆>Sloan>Williams 82>绥玉23。对于游动孢子趋化性,表现为Sloan>紫花油豆>Williams 82>绥玉23。4个品种种子分泌物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游动孢子差异性趋化作用上,表明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号分子参与大豆疫霉寄主选择性和寄主抗病性,研究为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