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民办、民管、民受益"是林农合作组织的组织原则,但民主管理在一些农民合作组织中却并未落到实处。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利用演化博弈论中的复制动态模型,对林农合作组织与成员的行为规律及影响他们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农合作组织与成员的决策受到对方行为策略、自身行为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共同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林农合作组织民主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林农特征、加入林业合作组织的预期收益与成本风险、法律政策等制度环境和社会舆论、周围人群的期望和态度、林业生产经营状况等因素分析林农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最后指出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提高和保障林农收益、优化制度环境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以及指导林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等增强林农加入林业合作组织的意向。  相似文献   

3.
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课题组应用参与式农村调查方法对贵州省锦屏县4个林农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和政策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林农合作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合作社;合作社内部规范管理和负责人良好的管理才能;政府的扶持项目和政策。林农合作社发展面临的瓶颈是资金短缺与市场信息匮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林农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发展以自愿、自治、民主管理和民办、民管、民受益为主要原则的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支持农民的联合与合作的力度,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与国际农业接轨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和稳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途径。结合普洱市实际情况,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陕西省阎良、西安、临潼等地对十几个农民合作组织的调查发现,在组织内部由于职位差异成员产生了不同的意愿和行为,有些意愿和行为促进组织发展有些则危害组织生存.通过分析职位差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对农民合作组织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晖  秦涛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08-409
随着林业改革的逐步推进,解决林农作为分散的主体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贷款成功率很低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而由林农为主体的林业合作组织可以以组织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然后再由林业合作组织对林农会员进行评估,发放贷款,从而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宇翔 《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656-3659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成员的参与,忽视成员的态度将会导致合作组织的失败。以在陕西省对19个农民合作组织的调查获得的197份有效数据为基础,以人的因素为主要视角分析成员的意愿和行为以及潜在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成员选择有利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意愿和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对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建立林农造林合作组织;(2)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对林农造林投资给予扶持;(3)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扩大林农有效融资渠道等;(4)地方林业管理部门定期对林农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林农林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对林农造林的服务意识;(5)对于林农荒山造林及不属生态保护范围内的林地,提高采伐指标,用市场的手段来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9.
就农民合作经营组织中农民和合作组织不同行为导致的生产管理合作困境,建立了不同制度激励约束下参 与者行为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农民与合作组织博弈的演化方向与双方的 支付函数相关,并受系统所处初始状态的影响.提高合作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引入合理的管理机制,并给出 了走出生产管理合作困境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合作组织中信任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宇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00-6203
介绍了合作中信任的产生与作用机制,表明信任可以促进成员参与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减少成员违约行为和意愿的产生,保证农民合作组织稳定发展;信任程度降低则会危害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阎良、西安、临潼、杨凌4个地区10多个农民合作社197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信任机制的产生和调研数据,提出加强内部沟通、重塑非正式制度的信任文化、坚持契约制度、完善激励和惩罚制度、建立平等产权和投资制度、实施轮流上岗管理监督等提高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信任程度的建议,以维持"信任—合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