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生长适应性、观赏性及管养价值3个方面,对上海地区引入栽培的42个芍药品种的园林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芍药品种在上海地区的生长表现不同,耐湿热能力、抗病虫害能力是其生长适应性评价及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花色则是影响其观赏性的主要因子。42个芍药品种可以被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包括春晓等15个品种,其生长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适合在上海地区园林中推广栽培及应用;Ⅱ级包括日本美人等21个品种,其适应性及观赏性等综合评定中等,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应用价值;Ⅲ级包括凤羽落金池等6个品种,在上海园林中的综合应用价值低,不适合或不提倡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有的芍药设施栽培品种评价,增加衡量芍药在设施弱光环境下光能利用能力的指标,初步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芍药设施栽培适用品种的评价体系。评价模型的层次分为:目标层(优良的设施栽培芍药品种),约束层(植株性状、开花性状、光能利用能力、抗病性),指标层(复叶数、开花率、抗病害能力等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8个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着花量、花径、茎粗、单朵花期、最大净光合的总排序权重值分别为0.127 9、0.109 9、0.088 9、0.085 5和0.080 2,所占比重较大。运用该体系对14个芍药品种进行评价,筛选出4个整体性状良好的设施栽培品种:‘蓝田飘香’、‘蓝海碧波’、‘粉玉奴’、‘莲台’。评价结果与实际栽培效果相符,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以芍药品种‘桃花飞雪’、‘紫凤羽’为试验材料,以地栽为对照,研究其在槽、盆、袋3种栽培方式下的生长开花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槽栽能显著提高芍药叶片数量,增加花枝长,提高开花率,增大着花量,利于提高切花品质.槽栽能提高芍药植株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提高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栽培方式下芍药2个品种根冠比表现不同,‘桃花飞雪’根冠比差异显著,表明该品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下植株地上、地下竞争力差异较大,而‘紫凤羽’根冠比在不同栽培方式中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芍药切花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作切花的芍药品种,为芍药切花的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方法]根据芍药切花行业标准和芍药的观赏特性,选择花形、花色、瓶插寿命等13个性状为评价指标,对菏泽市李集村洪生芍药精品园中的25个芍药品种进行综合评判和评级。[结果]在25个品种中,筛选出了6个适宜作切花的品种,11个较适宜作切花的品种,5个不太适宜作切花的品种和3个不适宜作切花的品种。一级品种中,‘春晓’最适宜作切花,'少女妆’和‘晴雯’较适宜作切花,'种生粉’和‘莲台’适宜作切花。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供试芍药品种中皇冠型最适宜作切花,蔷薇型、托桂型较适宜作切花;菊花型、单瓣型、千层台阁型较不适宜作切花;楼子台阁型最不适宜作切花。[结论]该研究为芍药切花品种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的办法对比观察台阁品种‘大富贵’和托桂品种‘莲台’花芽分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托桂品种‘莲台’花芽分化过程与前人报道的芍药花芽分化过程相似,分为苞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及雄蕊原基瓣化期共6个时期;而台阁型品种‘大富贵’花芽分化前期与‘莲台’相似,然而在雄蕊原基分化期以后,并不相继产生雌蕊原基,而是在此部位又出现花瓣原基,随后出现雄蕊原基、雌蕊原基,发育形成"上方花",最终上下两花重叠,形成台阁。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芍药两个耐贮性不同的品种‘莲台’、‘桃花飞雪’在低温干存过程中的抗氰呼吸速率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的增强可能有助于清除超氧阴离子,维持切花贮后的瓶插寿命;同时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上升可能诱导抗氰呼吸增强. 不同品种耐贮存性差异与抗氰呼吸的变化趋势相关,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持续上升的品种耐贮性较好.    相似文献   

7.
以原产我国的120个栽培品种和8个野生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地理分布的差异对栽培芍药与各个野生种的亲疏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表明新疆芍药、块根芍药、多花芍药和白花芍药等4个窄布种不可能参与我国芍药品种的栽培起源;然后对栽培品种和各野生种之间的根、叶及花等性状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证明川赤芍亦不可能参与我国栽培芍药品种的起源,草芍药和美丽芍药等2个种对我国栽培芍药的起源影响甚微.综合地理分布分析及比较形态学研究,最终揭示出我国主流栽培芍药基本起源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一个种.该研究结果显示了利用野生种改良我国现有栽培品种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光合机制的影响,给予冬季促成栽培芍药大富贵(DFG)和桃花飞雪(THFX)14 h/d和18 h/d光周期处理,以自然光周期9 h/d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14 h/d光周期对芍药2个品种的生长、叶绿素积累和开花均有利,并促进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上升和增强PSⅡ向下游供应电子的能力,使PSⅡ-PSⅠ-碳同化快速达到动态平衡;与CK相比,18 h/d光周期不利于芍药DFG茎伸长,并对其开花有显著抑制作用;18 h/d光周期处理,芍药2个品种电子传递链均在PSⅠ处受阻,同时PSⅠ-碳同化间电子传递平衡被打破;芍药不同品种光合电子传递对光周期响应有差异,DFG整体电子传递活性比THFX高,在14 h/d光周期下,PSⅡ-PSⅠ-碳同化动态变化可更快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并保持稳定,对光周期的适应性也比THFX强,这与其生长开花情况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
12 个竹芋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市场流行的12 个竹芋品种,设计不同设施环境栽培,开展竹芋不同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 表明院不同竹芋品种商品栽培对温度、光照、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有较大区别,其抗逆境协迫的能力差异也呈显著 性。研究结果对各竹芋品种的商品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茎挺直是评判芍药切花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目前影响芍药花茎直立性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为明确直立性不同的芍药品种发育过程中花茎细胞壁成分的变化差异,利用花枝夹角指标将6个品种划分为3个直立等级,将现蕾期到花朵盛开的过程划分成S1~S5共5个阶段,观测不同直立等级品种花茎弯曲发生的关键时期及其5个发育阶段细胞壁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切花品种东方少女和杨妃出浴直立性最好,迟粉等3个品种花茎自S2时期起随发育逐渐变弯,晴雯自S4时期起迅速下垂。比较一致的规律是,3个直立等级的品种木质素含量随发育进程均呈升高趋势,水溶性果胶含量自S2时期起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发育前期花茎直立性和木质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发育中期花茎直立性和木质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和原果胶含量显著负相关;发育后期花茎直立性和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和水溶性果胶含量显著负相关。研究为切花芍药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芍药切花应用与市场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近些年在国外正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切花,发展迅速。文章分析了中西方芍药切花的发展历程、切花应用方式以及芍药鲜切花市场现状与趋势,展望了芍药切花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我国芍药切花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芍药品种‘蓝海碧波’(Paeonia lactiflora ‘Lan Hai Bi Bo’)四年生分株苗为试材,以土壤地栽为对照,对容器栽培苗茎叶生长期、育蕾期、盛花期、根芽生长期、枯萎期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容器栽培模式下芍药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以期为今后芍药容器苗的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容器栽培模式下芍药冠幅、复叶数、发枝数、单株成花数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101%,920%,606%和667%,生长期较对照延长35 d。芍药容器苗整株、根、须根、茎、花/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分别为对照的139倍、137倍、163倍、109倍和190倍;叶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略小于对照,为对照的9504%。容器栽培对芍药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率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有利于花、果实器官干物质积累。容器苗花、果实的干物质分配率分别为对照的130倍和163倍。容器栽培模式使芍药‘蓝海碧波’分株苗栽植后的第一个生长季干物质积累提高,株型更丰满,开花量显著增加、观赏期显著延长,有助于获得质量较高的芍药产品,对芍药商品生产开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秀俭  闫美香  王珍  靖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08-13809
[目的]通过探讨水杨酸对芍药切花水分代谢和衰老的影响,为水杨酸在芍药切花保鲜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供试切花放在含不同浓度(0.5、1.0、1.5mmol/L)水杨酸的保鲜液中,观察芍药切花水分代谢和瓶插寿命的变化。[结果]经水杨酸处理的花枝吸水量有增加,且水平衡出现负值的时间明显推迟。水杨酸可促进切花吸水,延长切花寿命:经0.5mmol/L水杨酸处理的瓶插寿命比对照延长4d;经1.0mmol/L水杨酸处理的可延长3d;经1.5mmol/L水杨酸处理的可延长2d。[结论]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调节切花水分代谢,延长切花寿命,且以含0.5mmol/L水杨酸的保鲜液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牡丹花芽的形态发生及其生命周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花芽是一个混合芽。它的形成和分化是由腋芽原基开始,历时三个年周期大约25个月的发育结束其生命周期。在三年发育过程中,顺序形成腋芽原始体,花原基和种子及果实。在器管建造过程中可以区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大的阶段。由叶原基产生结束到苞片原基开始产生为其质变的临界点。如果此时的营养条件和成花激素都是合适的。腋芽原基就会继续发育而成混合芽。否则,发育就终止在叶原基形成阶段,只能形成叶芽。任何一年的处在第二个年周期的混合芽都要产生子一代芽的原始体。子一代芽又在它的第二个周期中产生子二代芽的原始体,一代接一代,依次类推的发育下去。利用花芽形成的规律可以解决牡丹栽培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根域限制(盆栽)对牡丹花器官(花瓣、雄蕊、雌蕊)碳代谢的影响,探索根域限制下牡丹花器官中光合同化物分配和转化酶的变化,为提高盆栽牡丹开花质量、延长花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根域限制条件下,牡丹花器官出现如下变化:(1)花朵的直径和厚度都显著降低,花器官干质量增加缓慢;(2)花器官之间干质量的分配发生变化,分配到雄蕊的比例增加;(3)花器官总体的蔗糖、己糖含量降低,其中在花瓣和雌蕊中降低程度大,雄蕊中降低程度小;花器官中淀粉含量降低,其中雌蕊中降低最显著。(4)所有花器官中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EC 3.2.1.26)活性显著降低,AI活性的降低使牡丹花瓣、花粉和子房的生长和发育活力都受到影响。因此,根域限制条件下,牡丹花器官库强小,拉动蔗糖输送到花器官的动力不足,蔗糖输送少,蔗糖被利用后,能形成淀粉被存储起来作为储备资源也少,碳水化合物储备资源受限,调动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动力不足,以牡丹花径小,开花不良,败育率较高等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盾叶莓的繁育特性及生态适应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为该物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和生殖器官的显微结构观察,分析野生盾叶莓的繁殖特性;将野生盾叶莓引种到不同海拔地区,比较两地盾叶莓的物候期和繁殖特性,分析其生态适应能力。【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盾叶莓的繁殖主要以根蘖苗和基生苗的方式进行。幼苗当年8月底长成,11月中下旬花芽分化形成;落叶越冬后次年4月上旬~5月上旬开花,单花花期5~7d,传粉媒介主要是蜂类,6月底~7月上旬果实成熟。在两处引种地盾叶莓营养繁殖和营养生长均良好,在引种地1果实产量比野生状态高,而在引种地2果实产量显著降低。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蘸取1000mg/L生根粉与100mg/L硼酸混合溶液处理10s的插条成活率最高,木质化插条90d成活率为52%,半木质化插条成活率为93%。【结论】盾叶莓4~5月开花,6月底~7月初果实成熟,以营养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在海拔11~50m的低海拔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状况良好,但结实量明显下降,生态适应能力较弱;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良好,结实率比野生植株高,物候期提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盾叶莓的繁育特性及生态适应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为该物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和生殖器官的显微结构观察,分析野生盾叶莓的繁殖特性;将野生盾叶莓引种到不同海拔地区,比较两地盾叶莓的物候期和繁殖特性,分析其生态适应能力。【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盾叶莓的繁殖主要以根蘖苗和基生苗的方式进行。幼苗当年8月底长成,11月中下旬花芽分化形成;落叶越冬后次年4月上旬~5月上旬开花,单花花期5~7 d,传粉媒介主要是蜂类,6月底~7月上旬果实成熟。在两处引种地盾叶莓营养繁殖和营养生长均良好,在引种地1 果实产量比野生状态高,而在引种地2果实产量显著降低。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蘸取1000 mg/L生根粉与100 mg/L硼酸混合溶液处理10 s的插条成活率最高,木质化插条90 d成活率为52%,半木质化插条成活率为93%。【结论】盾叶莓4~5月开花,6月底~7月初果实成熟,以营养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在海拔11~50 m的低海拔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状况良好,但结实量明显下降,生态适应能力较弱;在海拔800 m以上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良好,结实率比野生植株高,物候期提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油用牡丹种子成熟采摘期受气象条件影响的变化规律,依据菏泽市2008—2019年油用牡丹物候观测资料和生育期间气温、光照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DPS统计软件,采取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油用牡丹生长及种子成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牡丹花期年变化趋势和种子采摘始期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个别年份因出现特别的气候异常除外;影响种子采摘始期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包括平均气温、积温、最高最低日较差等,相关性达显著性检验。光照、湿度、降水等与种子采摘始期相关不显著,但这些气象因子对牡丹生长的影响不容忽视;选取相关显著的气象因子,采用回归方法,建立了油用牡丹种子采摘始期预报模型,分别于7月11日、7月21日制作并发布种子采摘始期预报。模型历史回代,并对2019、2020年进行预报检验(允许误差均在±1天),准确率均为100%,拟合和试报效果较为理想,研究结果可为花农适时采摘优质牡丹种子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花王、太阳、十八号、洛阳红、珊瑚台、粉中冠、葛巾紫、冠世墨玉和雪塔9个不同牡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其对容器栽培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冠世墨玉、太阳、粉中冠和葛巾紫在试验中表现较好,其根系活力高、花朵直径大、成花率高且初花期较早,能满足容器栽培牡丹赏花的需求;雪塔和珊瑚台表现一般,虽然雪塔成花率较高,但其花朵直径和花型并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