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玉米花期耐高温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以30个黄淮海地区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对不同玉米杂交种的形态、叶片生理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筛选玉米杂交种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对30个玉米杂交种花期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阻碍了玉米雌雄穗的分化,造成植株生长中心转移,且不同基因型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温处理后,穗位叶片变薄,其比叶重、叶绿素相对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有所下降,穗位叶片浸泡液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使玉米果穗行粒数明显减少,百粒重及子粒产量显著下降。综合不同品种各性状耐热系数的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和结实率可作为评价玉米杂交种花期耐热性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138个玉米自交系在泰安2016、2017年连续两年夏天进行花期套网袋授粉,结合玉米自交系自然开放授粉,研究玉米自交系授粉结实率的差异,通过套袋和自然开放授粉区分花丝造成的不育还是花粉引起的不育,建立玉米自交系耐热性评价,并筛选出耐热的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根据高温下两年都遇到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自然开放授粉结实率为依据将材料划分为4类,高度耐热性的材料、耐热性中等的材料、耐热性较弱材料、不耐热材料。两年都遇到网袋授粉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结实率偏低的材料有133个,因为花丝耐热性差造成结实率低的材料68个,因花粉耐热性差造成结实率低的材料65个,筛选出5个耐热性好的材料京2416、B尖八-1-2、B138-1-2、(488/8001-1-4)-2-1-2、Pr07500-1-1。  相似文献   

3.
以10份具有耐热性差异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田间采用高温胁迫试验,室内检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生理指标,探讨高温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耐热胁迫的生理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具有不同耐热性玉米自交系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花粉粒活性差异较大,部分耐热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间差异显著。6个叶绿素荧光参数Fm’、Fo’、Fm、Fo、Fm’/Fv’和Fm/Fv的大小能大致反映10个玉米自交系的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花粉粒活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玉米耐热种质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玉米单交种产量指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邢吉敏  蔡春泉 《玉米科学》2003,11(4):067-071
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84个正反杂交组合,随机区组种植后,对16个玉米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线性回归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位、株高、穗位/株高、穗长、穗粗、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子粒长、子粒长/宽比11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值,除穗行数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10个性状皆达极显著水平;以决策系数来确定16个产量性状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穗长>子粒长>穗粗>行粒数>结实长>穗位>百粒重>穗行数>容重>叶角>子粒厚>子粒宽>出籽率>子粒长/宽>穗位/株高>株高  相似文献   

5.
高温对玉米植株形态与功能、产量构成及子粒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敏型玉米品种驻玉309为材料,设置两个高温处理,研究不同程度日间高温对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物质生产及转运、子粒库容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HT1)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极高温(HT2)显著降低玉米结实率和产量。植株株高在HT2下表现为降低,叶面积则表现为HT2CKHT1。花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吐丝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但对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HT2降低穗粒数和总干物重,增加了成熟期茎、叶、苞叶干物质占单株地上干物质总重比例。高温胁迫增加子粒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结果显示,HT1处理下玉米通过自身增加物质转运能力应对高温胁迫,HT2通过显著降低穗粒数而影响子粒库容减小,造成不可逆损伤,同时影响了玉米源(叶面积)和流(物质转运与分配)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耐旱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耐旱系数法对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产量与耐旱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轴径与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雄穗长、穗行数、百粒重与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ASI与单株产量耐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各性状耐旱性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粗行粒数轴径株高雄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穗长ASI。按照综合耐旱系数将自交系耐旱性分为3个级别,耐旱性较强自交系有混517、郑58、掖52106、英64、38-11等19份,占40.4%;耐旱性中等自交系有525、C103、Mo17Ht、黄早四、昌7-2等18份,占38.3%;耐旱性较弱自交系有吉853、综31、L317、Os420、WF9等10份,占21.3%。  相似文献   

7.
利用耐旱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系统地研究了玉米产量抗旱性状在正常条件和水分胁迫下杂种优势的变化,比较了不同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的杂种优势明显;高抗种质×低抗种质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为中抗种质×低抗种质和高抗种质×中抗种质杂交模式;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为59.06%。  相似文献   

8.
玉米子粒灌浆及种子萌发特性的粒位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玲  台国琴 《玉米科学》2005,13(1):060-063
对粒重不同的2个纯合稳定普通玉米自交系及其正反交当代果穗上、中、下不同部位子粒的灌浆进程及成熟种子的电导率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杂交当代的百粒重高于母本自交系;子粒灌浆速率的高低和有效灌浆期的长短是导致不同材料及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中部子粒的电导率小于上、下部子粒,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生长指数、贮藏物质消耗率和运转率大于上、下部子粒。种子萌发及幼苗特性的一致性也与粒位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爆裂与普通玉米杂交当代子粒灌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对粒重不同的2个纯合稳定普通玉米自交系和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及其间正、反交4个组合杂交当代的子粒灌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爆裂玉米自交系及其间杂交当代的百粒重及子粒灌浆速率均明显小于普通玉米,且授粉后30~40d灌浆速率即急剧下降;(2)各组合杂交当代的百粒重均高于母本自交系,超母本优势均为正值,平均及超父本优势取决于父、母本粒重的相对大小。杂交当代的百粒重与其父、母本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母本的相关系数大于父本;(3)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且授粉后20d差异极小,之后差异增大;(4)灌浆速率的高低和有效灌浆期的长短是导致不同材料及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差异的主要直接原因,爆裂玉米子粒体积小可能是灌浆速率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育种的实践中我们把穗行数在20行以上,穗粒数在1000粒以上的自交系称之为玉米多粒行自交系。利用外来种质资源选育多粒行自交系对丰富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基础、解决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具有一定作用。近年来对玉米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玉米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影响中熟玉米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辽宁省中熟玉米品种选育和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9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玉米区域试验种植的9个玉米新品种相关的农艺性状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玉米新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其变化规律,为玉米农艺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辽宁省中熟玉米品种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空秆率和穗长等;百粒重和行粒数是辽宁省中熟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选育中熟玉米品种时,要在保证适当百粒重和果穗长度的前提下,注重选育出籽率高、空秆率低的品种。在高产玉米品种选育中应增强抗倒性、降低空秆率、提高出籽率,适当增加百粒重和穗粗,降低穗位高。  相似文献   

12.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和筛选水稻极端耐热种质或基因,为培育耐高温水稻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耐热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对不同类型水稻苗期耐热性进行鉴定评价,以筛选和鉴定耐热种质资源及主效QTL.[结果]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苗期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籼稻品种耐热性明显强于粳稻品种,籼稻和粳稻品种均存在极端耐热和极端敏感种质资源;共...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的反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内2优6号)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杭州分期播种,通过不同齐穗期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异研究,分析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对灌浆结实的影响,同时在温室条件下设置可控极值高温(40~42℃)测定热害指数。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或设计极值高温的反应明显较对照协优46钝感,两者在小穗育性和热害指数上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还表明国稻6号随花期日平均温度升高小穗不育率增加,尤其与日最高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4和0.9850(P<0.05),表明日最高温度对小穗育性伤害更烈。而灌浆结实期日最高温度对国稻6号结实率的影响不如日平均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2和0.9317(P<0.05)。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育种目标,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3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第一主因子为每穗粒数,第二主因子为剑叶宽,第三主因子为千粒重,第四主因子为穗长,第五主因子为结实率,第六主因子为株高。在今后高产育种工作中,应将改良水稻株型及提高每穗粒数作为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Heat-tolerant varieties, such as N22 and Dular, which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usually have low yield potential and undesirable plant characteristics but combining them with high yielding and improved rice varieties, new heat-tolerant rice genotypes with high yield potential can be achieved. In this study, phenotyping and selecting desirable materials from various crosses were performed under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tage. Screening was performed in the field and glasshouse to select individuals with heat tolerance and high yield potential. Several advanced breeding lines from Gayabyeo/N22 cross produced desirable individuals with heat tolerance,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and high yield potential. The genetic variation in percent sterility among the selected backcross populations grown in 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showed that large number of plants can be identified and selected with lower percent sterility.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05年以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缩短品种生育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而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现有的参试品种增密空间并不是很大;试验密度范围内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密度是60 000株/hm2,晚熟品种的适宜密度是52 500株/hm2。参试组合的整体质量反映出优异的育种基础材料匮乏。多抗性和稳产性至关重要,是优良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的基础。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是完善育种目标、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通过加大种质扩增和改良以及增加密度压力对育种基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强熟期相对较短且耐密植材料的积累;提高对品种多抗性及稳产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省最新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把参试品种分为高产品种、中产品种和低产品种三类,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及其结实特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粒数、以及较高的二次枝梗粒率,具有较高的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结实率,具有较高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使穗粒结构得到较大程度的协调,以致其产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玉米新品种陕单609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增强适应性为主线,以优异种质引进、创新与利用为基础,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实施多地点、高密度、少施肥和少灌水的技术路线,选育出陕单609玉米品种。陕单609具有高产稳产、耐密植、抗旱、品质优良、产量潜力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分析陕单609玉米品种的选育背景和育种过程,总结玉米自交系91227和陕单609玉米杂交种的特征特性。玉米品种改良要重视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强化育种环境的选择压力,创新玉米品种的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