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添食氟化物对家蚕中肠组织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讨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5龄起蚕分别添食用200、400mg/L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蚕体内氧化酶系重要成员细胞色素P450和b5的含量变化。添食NaF后的168h内,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比添食清水对照组高3~7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220);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添食NaF后的24~48h,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迅速增加,为添食清水对照组的1~2倍,随后逐渐下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无较好的线性关系(R2=0.4727);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在氟化物作用下,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显著增加,对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变化相对较小,推测细胞色素P450和b5与家蚕对氟化物的代谢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家蚕中肠和血液中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是敏感品种734还是耐氟品种T6,均表现为随添氟浓度增大氟离子浓度呈增大的趋势,在中肠中,734添氟组氟离子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9,1.39,1.63,2.41倍,T6分别为1.30,1.43,1.75,2.41倍;在血液中,734添氟组氟离子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17,1.34,1.69,1.97倍,T6分别为1.17,1.21,1.28,1.43倍。推测耐氟品种家蚕T6中肠代谢或排泄氟离子的能力强于敏感品种家蚕734。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家蚕耐氟化物机理,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通过人工添食NaF的方法测定了其血液与中肠组织蛋白质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NaF添食浓度的增加,敏感品种734血液蛋白质浓度低于耐氟品种T6血液蛋白质浓度,而两者中肠组织的蛋白质浓度无明显差异.敏感品种734血液及中肠组织的GSTs酶活力呈现幅度较大的波动;耐氟品种T6血液中的GSTs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中肠组织的GSTs酶活力波动的幅度较小.由此可见,耐氟家蚕品种能够在氟化物的调控下提高体内GSTs的含量,推测其为耐氟家蚕品种具有氟化物抗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氟化物高度敏感的家蚕品种733新和高度耐受性品种T6构建耐氟近等基因系,对回交15代的近等基因系群体从幼虫2龄眠起开始至4龄第3天连续添食200 mg/kg Na F溶液浸渍的桑叶,调查蚕体重要代谢酶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解剖获取4龄3 d幼虫中肠组织进行双向电泳分析的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群体中耐氟个体中肠的GST表达量比敏感个体明显上调。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ST基因在耐氟个体与敏感个体中肠、血淋巴、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对5龄1~6 d幼虫中肠、血淋巴中的GST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家蚕对氟化物的抵抗力可能与体内GST酶活力的强弱有关,由于受氟化物刺激的诱导,可能导致GST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家蚕耐氟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氟化物对家蚕幼虫中肠(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添食NaF抑制家蚕幼虫中肠(钙,镁)-三磷酸腺苷酶[(Ca~(2+),Mg~(2+))-ATPase]的活性。该抑制作用随添食NaF的浓度提高,或添食日数延长而增加,有累积效应。添食适量的CaCl_2或CaCl_2和Na_2ATP能降低NaF对(Ca~(2+),Mg~(2+))-ATPase活性的抑制。试验结果说明,应用Lee的(Ca~(2+),Mg~(2+))-ATPase动力学模型可获得满意的解释。氟化物抑制家蚕幼虫体内组织细胞膜上(Ca~(2+),Mg~(2+))-ATPasc活性,致使Ca~(2+)在蚕体内平衡失调,是家蚕氟中毒的一种重要的毒理学上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氟中毒对桑蚕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蚕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添食NaF的方法,探讨了氟中毒对天体重及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影响,蚕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显著差异,氟中毒后蚕体重显著降低,NaF对中肠组织ALKP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中毒后蚕体重变化与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变化相关性密切,具有同步性,1%Ca^2 对氟化物抑制作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米智  柳照应  朱勇 《蚕学通讯》2009,29(3):42-46
为了探究家蚕T6和734两品系耐氟力的差异,分别对其4龄时期氟敏指数,以及5龄时期体重变化和死亡率进行调查,在100ppm、200ppm、300ppm、400ppm氟化物浓度下.734的氟敏指数分别是:29.14、62.22、104.36和137.61,而T6的分别是:4.38、11.13、26.87和43.76,两品系的氟敏指数随着氟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734指数增加远远大于T6;734体重变化较T6明显。并且734的死亡率也远大于T6。表明了家蚕T6品系具有较强的耐氟能力。  相似文献   

10.
硒对氟中毒雏鸡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亚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对氟中毒雏鸡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亚型活性(含量)的影响及CYP3A37基因转录情况.选取180羽7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氟中毒组和加硒组.正常组饲喂全价日粮;氟中毒组在正常日粮中添加氟化钠(NaF),使日粮中氟含量为1 000 mg·kg-1;加硒组在氟中毒组日粮基础上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使日粮中硒含量为4 mg·kg-1.分别在第30、60、90天从各组随机选取20羽鸡,采用比色法测定P450酶系主要亚型活性(含量),利用RT-PCR方法测定CYP3A37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在添加氟化钠后第30天,氟中毒组除细胞色素P450含量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活性低于正常组外,其余各酶活性(含量)较正常组均有增加(P<0.05);在加硒组中,除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苯胺-4-羟化酶活性低于氟中毒组外,其余各哑型酶活性(含量)均高于氟中毒组(P<0.05).第60天时,氟中毒组酶活性(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在加硒组中,除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活性略高于氟中毒组外(P>0.05),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氟中毒组(P<0.01).第90天时,氟中毒组除细胞色素P450含量略高于正常组外(P>0.05),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加硒组中细胞色素P450含量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略低于氟中毒组,其余各亚型酶活性(含量)均高于氟中毒组.在各时间点氟中毒组CYP3A37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加硒组中mRNA转录水平介于氟中毒组和正常组之间.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氟化钠和亚硒酸钠可使鸡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各亚型活性(含量)及CYP3A37 mRNA转录水平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氟中毒对家蚕幼虫中肠组织糖原分解代谢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吕顺霖  臧荣春 《蚕业科学》1994,20(2):110-114
用酶偶合系统测定了氟中毒对家蚕幼虫中肠组织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其结果人氟中毒使中肠糖原磷酸化酶a型和b型的活性均明显下降,特别是b型的活性下降幅度较大。由此时以认为,氟中毒抑制了家蚕幼虫中肠组织内糖的分解代谢,使细胞的能量供应减少。  相似文献   

12.
萘胺类化合物缓解家蚕氟中毒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顺霖  杜孟达 《蚕业科学》2000,26(3):146-149
用氟敏指数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为指标 ,测定萘胺类化合物 (CRL)和增效剂的解毒效果。其结果为CRL和增效剂有良好的解毒效果。NaF、NaF +CRL、NaF +CRL +增效剂 3种处理的氟敏指数依次递减 ,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NaF处理区 >NaF +CRL处理区 >NaF +CRL +增效剂处理区 >对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钼蓝定磷法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就家蚕的发育时期来说,酶的活性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每龄眠中较低,盛食期达最高峰,熟蚕期为五龄的最低值;蚕绝食处理后,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即下降,绝食后复给桑,酶的活性可恢复到一定水平,大蚕期以不同叶质饲育,此酶活性无论是嫩叶,还是老叶均比适熟叶为低,尤其以基部老叶为最低,不同温度饲育,普通适温区中肠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高温区或低温区;氟化物添食后第二天起,蚕在外表上并无明显的中毒症状,但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趋下降。  相似文献   

14.
春季桑叶含氟量的时间分布对蚕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锡川  王建新  徐进 《蚕业科学》2001,27(4):313-317
应用积分回归原理 ,对浙江省湖州市 17年的桑叶氟污染监测数据和蚕桑生产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 :氟化物污染桑叶对张产茧量影响的关键时段是 3、4龄期 ,此时桑叶含氟量每升降 1mg/kg ,张产随之降升 0 12 3 1~0 10 45kg。降低 3、4龄期桑叶氟化物含量 ,可有效减轻蚕茧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15.
家蚕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家蚕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着蚕的发育而呈现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幼虫4龄期SOD活性高于5龄,同一龄中以龄初和龄末较高,而中期较低;化蛹后.SOD活性迅速增加,蛹中期活性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直至羽化;雌蚕的SOD活性均高于雄蚕,但蛹期SOD活性却以雄性较高;不同蚕品种间SOD活力有较大差异;SOD活力与饲料也有很大关系,人工饲料有蚕的活力显著高于桑叶育蚕;氟化物处理在初期引起SOD活性上升,但随后即下降并低于对照。研究认为,家蚕体内SOD活性与蚕的发育、变态及健康状况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表现出体质强健、耐氟性好、产茧量高、茧型大、丝质优等特点,其中氟敏指数检测数据显示其耐氟性能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并达到了秋用耐氟污染品种秋丰×白玉的水平。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产茧量及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当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特别是盒种产茧量分别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7%、12%左右。2010年2月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特别是氟化物污染较严重的蚕区春期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