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米糠和麦麸作饲料饲养米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蛾卵广泛用于赤眼蜂及草蛉等天敌的大量饲养。本研究在23~28℃,相对湿度70~80%的室内进行。用含麦麸90%的饲料饲养米蛾,每公斤饲料接卵3000~5000粒的产量均在16万粒左右,差异不显著。但3000粒的繁殖倍数最高,达53.2%。用30×40×7厘米的木盒为容器,分别装饲料1.5,2.25和3公斤,按每公斤饲料椄卵4000粒,盒产量以装2.25公斤的为最高,达525441粒,繁殖倍数也较高,为54.5倍。但每公斤饲料的产卵量和繁殖倍数,则随饲料的增加而降低。用米糠、麦麸和90%米糠或麦麸分别加10%的玉米面作饲料,接种4000粒卵,饲养米蛾,米糠饲料的产卵量为378738卵/公斤,繁殖倍数为94.7倍,而麦麸饲料饲养米蛾仅147208卵/公斤,繁殖倍数为36.8倍。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各地利用柞蚕卵、蓖麻蚕卵、松毛虫卵、银杏大蚕蛾卵、米蛾卵和兰目天蛾卵等来繁殖赤眼蜂,利用大量繁殖出来的赤眼蜂,以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松毛虫、棉铃虫、粟灰螟、甘蔗螟和梨小食心虫等多种农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的多种害虫,取得良好效果,并不断扩大防治面积和扩大防治害虫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三种猎物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黏虫幼虫、米蛾幼虫、柞蚕蛹3种替代猎物对于饲喂蠋蝽的营养适合性,在室内测定了3种猎物的营养组成以及蠋蝽取食3种猎物后的发育历期、体重、体长、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为扩繁蠋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蠋蝽取食3种猎物均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体重、体长、性比不受食物处理的影响。蠋蝽在取食黏虫和柞蚕蛹时,其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蠋蝽取食米蛾时,卵孵化至成虫的发育历期为29.88 d,明显长于取食黏虫和柞蚕蛹的蠋蝽,历期分别为25.57和26.15 d;世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31.44粒,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360.00和441.00粒;成虫获得率为23.78%,极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获得率60.00%和60.56%;然而雌、雄虫寿命均较取食黏虫与柞蚕有所延长。综上所述,黏虫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蠋蝽的猎物。  相似文献   

5.
蜂用柞蚕茧的选择与贮藏技术周敏砚,张福群(辽宁沈阳农业管理干部学院110161)柞蚕茧是纺织工业的原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柞蚕又有了新的用途。其雌蛾的剖腹卵成为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优良寄主,茧蛹和雄蚕蛾已进入名贵食品和滋补品的行列...  相似文献   

6.
寄主卵壳厚度对拟澳洲赤眼蜂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9,21(4):150-151
本文通过比较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在不同卵壳厚度的寄主卵一米蛾卵,小菜蛾卵和柞蚕卵上的产卵时间(完成一次产卵动作所需的时间,从开始穿刺到拔出产卵管止)寿命,产卵历期和产卵量,表明寄主卵壳厚度对它们有较大的影响。在卵壳较薄的米蛾卵,产卵时间为1分6秒,雌蜂平均寿命为12.55天,产卵有效历期为10.64天,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为146.64粒,在小菜蛾卵上雌蜂平均为  相似文献   

7.
利用赤眼蜂治虫是一项主要的生物防治方法。如何长期保存赤眼蜂的寄主卵乃是目前生产中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除苏联有用液氮冷冻麦蛾卵的报导外。国外未见报导。我们根据家畜精液冷冻保存的技术和经验。于1983年开展了对赤眼蜂中间寄主卵(米蛾卵、松毛虫和柞蚕卵)冷冻保鲜试验。通过对甘油、二甲亚矾、蔗糖、聚乙烯吡  相似文献   

8.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眼蜂防治各种农林害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提供大量繁蜂寄主卵,目前国外主要用地中海粉螟、麦蛾、米蛾等小型卵,我国除用小型卵外,还利用松毛虫、植物保护学报8卷蓖麻蚕、柞蚕等大型卵。由于以上各种卵的大量来源存有一定局限,因而寄主卵源就成为大规模繁殖利用赤眼蜂的一个障碍。寻找量大而来源方便的寄主卵或利用人工饲料育蜂已成为当前发展利用赤眼蜂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11.
柞蚕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已被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为改善雌蜂对害虫的嗜好性,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幼虫和雌蛾腹部提取液及正己烷对照溶液,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子代蜂幼期及羽化前期施加气味刺激,调查子代雌蜂对玉米螟卵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对照组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对玉米螟卵选择率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经提取液驯化的两性品系雌...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辽宁等地,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第1~3代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人工繁殖释放后,玉米螟卵被寄生率达94.09%,玉米被害株率仅为8.2%,防治效果良好。据北京和辽宁试验,玉米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柞蚕卵,仅可寄生于米蛾卵中。为扩大人工繁殖寄主的范围,我们试验用蓖麻蚕卵进行繁蜂,获得了成功。现简报如下。蜂种来自北京市农科院,原寄主为米蛾卵。蜂种于1979年12月27日羽化雌蜂518头,雄蜂243头,当即接种于蓖麻蚕蛾剖腹卵中,供试卵727粒,结果卵寄生率为21.45%(156粒),子代蜂发育历期15天(12月27日~1月11日),羽化率为85.25%(143粒),平均每卵出蜂16.07头,其中雌蜂占80.85%,子代蜂寿命为7天。以后用蓖麻蚕产出卵继续繁殖,经第二、三、四代,寄生率逐渐稳定和提高。现将第四代寄生情况列入表1。  相似文献   

13.
对采日我国北纬22~43度,6个不同寄主的11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进行了寄主选择和适应力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6种寄主卵所组成的3个不同寄主组合,种群间在对不同寄主的嗜好程度和适应力两方面部未存在显著差异。当米蛾卵与玉米螟卵同时存在时,各种群都明显喜好米蛾卵而很少与玉米螟卵接触,也很少寄生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14.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暝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采目我国北纬22~43度,6个不同寄主的11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进行了寄主选择和造就力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6种寄主卵所组成的3个不同寄主组合,种群间在对不同寄的嗜好程度和适应力两方面未存在显著差异。当米蛾卵与玉米螟卵同时存在时,各种群都明显喜好米蛾卵而很少与玉螟卵接触,也很少寄生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为对照,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双向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相似文献   

19.
昆虫人工卵制卵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的昆虫人工卵制卵机,设计原理与同类其它制卵机不同。用本机制卵,成卵率平均为86%,卵粒外径约564微米,卵壳厚度约17微米。每小时可制人工卵2公斤。用切片石蜡为卵外壳、蛋白质水解物等为内含物制成的人工卵,饲养中华草蛉和大草蛉,成茧率可达97%,与用米蛾卵饲养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陈巧贤  刘文惠 《昆虫天敌》1992,14(3):108-111
使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大大地促进了生物防治式工作的进展,柞蚕卵日渐成为人工繁殖上述两类寄生蜂最主要的转换寄主。然而,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不管是新鲜的或是蚕腹经冰冻冷藏后的柞蚕剖腹卵,经洗涤后,易干瘪,不耐贮藏,甚至被寄生蜂寄生后仍继续干瘪,影响了寄生蜂的发育。本文探讨了以同样的柞蚕剖腹卵,经不同方法洗涤后其失水量和寄生蜂寄生率、羽化率之间的变化,以期使柞蚕剖腹卵能贮藏更长时间,蜂的寄生率、羽化率相对保持稳定,从而提高蚕卵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