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级别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性模式,旨在为人类建设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产高效、生活舒适,生态良  相似文献   

3.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规划中对水系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社会效应。保持其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市水系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态恢复理论基础分别是:生态系统演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恢复本质上是尽量避免逆行演替,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展演替.生态恢复的方向和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减少生态的不可持续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认为,通过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可以促进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5.
再野化是新兴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方法,使退化的生态系统以自我设计的方式实现生态恢复,广泛应用于多种尺度的区域,它既是一种空间层面的生态保护方法,又是一种以自然过程为主导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的生态修复方法。但再野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人的、绝对的自然,人工的修复工程与再野化修复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同。本文详细介绍了再野化的三种模式类型及其异同,提供了在自然保护地、乡村地区、城市地区三种不同情境下再野化模式的应用方式,并探讨了在生态修复工作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景观规划师的所承担的责任与展望,即: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识别识别重要的生态单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土地空间规划的方法,划定保护或修复的生态空间并通过空间引导人类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6.
生态价值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或供给来看,是纯自然的;从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或需求来看,是纯人类的。根据价值的哲学概念和经  相似文献   

7.
城市膨胀,森林锐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两种趋势。城市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人造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和人工两部分组成的综合体;绿色植被在这个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城市生态,探索城市林业,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这两种趋势向林业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可持续景观生态设计中生态流的概念,从景观生态系统中内部的生态流关系、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生态流关系两方面探讨了可持续景观生态设计中生态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常被混同为生态保护或资源保护,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出现偏差。为厘清自然保护概念,首先简述德国、美国和中国自然保护思想的发展史,其中以美国超验主义自然观理论探索为主;其次阐述中国古代仁道自然观,以及中国特有的比类取象、思想体验认知方法,把自然保护区比类为“一亩三分地”,进一步体验自然保护的本质;最后综述人类世概念,并在人类世霸权期视野下考察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认为自然保护区的实质就是屏蔽人类干涉、干扰及窥探,放任自然,以便自然响应当下的生态危机,与人类应对危机一起播种未来。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思维方式更新的表征。“人类中心论”把人类整体的长远生存利益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自然中心主义”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概念,代际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之一,而发展的内涵界定是“发展=社会+人”,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实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发祥地,被科学家誉为“自然之’臣”、“生命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的科学论断,这表明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化,更加普及。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人类长期居住在森林中,以山野果、野生动物为食,人类在走出森林后,则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森林,其结果是导致生态不断恶化,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威胁了人类社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加强生态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建设生态湖南,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设生态湖南,主要载体是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重要任务是调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基本措施是恢复、保护生态系统和调整产业结构,远景目标是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森林和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和群落,并通过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认识森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在我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今年,国家林业局党组更是明确提出把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一大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学生态课堂应该树立人文理念,有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使科学、人文水乳交融。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知识学习探究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和积累"生态知识",形成强烈的"生态意识",从而能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高度去评判和规范人类的自身行为,为学生能成长为"生态人"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构建生态课堂的意义将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态学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一些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实践中。自海克尔于1869年提出生态学(Ecolog)概念以来,生态学经历了产生、形成和发展三个主要阶段。以生物量、食物链、生态位、生态系统等概念的提出为标志,生态学已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给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直到今日,生态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运用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构建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的生态管理模式,才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土绿化》2014,(7):1-1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带给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所引发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一次次地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也比较严峻,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安全性也不容乐观。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许多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自然湿地资源锐减,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赋予了自然保护区新的内涵。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自然遗迹、自然生态系统等功能,更是自然界仅存的自然本底和自然遗产,是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后的自然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战略高度,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必须进一步认识森林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20.
何进 《绿色大世界》2010,(6):116-117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空前威胁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生命支撑系统。生态伦理提倡将伦理道德观应用于生态系统建设,在人类应对生态灾难的挑战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分析了生态伦理的内涵及其缓解生态危机的方式与途径,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伦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