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中国燕麦区试品种(系)主要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燕麦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收集2013年中国燕麦13个区试点的292份燕麦样品,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和p-葡聚糖含量,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燕麦样本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3年参加区试燕麦品种(系)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4.07%、5.81%、3.62%;裸燕麦的营养品质优于皮燕麦;华北、西北、西南生态区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华北生态区燕麦样品的营养指标平均值较高;西南生态区样品的粗脂肪平均含量最高,但粗蛋白、β-葡聚糖平均含量最低.不同试点比较,燕麦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宁夏固原(16.44%)、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6.80%)、河北张家口(3.99%);内蒙古乌兰察布试点燕麦样品的综合营养品质较高;大区域种植的品种(系)营养品质较好的分别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燕2009、坝莜12号、冀品1号,山西大同市的白燕11号,宁夏固原市的坝莜12号.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抗倒伏能力强的高产裸燕麦品种,对16个裸燕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进行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与抗倒伏相关的7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裸燕麦品种间地上部生物量构成、主要农艺性状、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形态及倒伏指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株高和穗位高是评价裸燕麦抗倒伏能力的关键。产量较高的白燕2号、白燕18号、花早2号的株高、穗位高较低,倒伏指数较小且田间未发现倒伏;坝莜14号、晋燕17号虽具有较高产量,但其株高、穗位高较高,倒伏指数较大,且田间分别表现为7级易倒伏和5级中抗倒伏。白燕2号、白燕18号、花早2号抗倒伏综合表现良好,产量高,适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不同盐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燕麦耐盐性鉴选和不同盐分盐渍地的燕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国内9个燕麦主栽品种(定莜1号、坝莜1号、坝莜3号、白燕2号、白燕3号、白燕5号、白燕6号、草莜1号和燕科1号)为材料,研究了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三种单盐(NaCl,Na_2SO_4和MgCl_2)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草莜1号、白燕3号、白燕5号、草莜1号、白燕6号对NaCl、Na_2SO_4、MgCl_2胁迫较其他品种敏感性低,而定莜1号对各单盐胁迫的敏感性均最高;低浓度(≤1.0%)单盐胁迫下,NaCl和Na_2SO_4胁迫部分处理的幼苗生长指标较对照有所提高.浓度高于1.0%的单盐胁迫时,相对苗高与根长、相对单株鲜重与干重和相对根数和相对根冠比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明显差异;盐浓度与除根冠比外的其他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间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盐碱地不同燕麦品种的品质及产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燕麦品种,以国内外17个燕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各品种主要农艺、品质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7个燕麦品种可聚为5类,第一类为G148、G113两个品种,表现为粗蛋白含量、β-葡聚糖含量及产量较高,粗脂肪与粗纤维含量低;第二类包括G145、G125、G141、G142、G124、G149、白燕2号、草莜1号、蒙燕1号、蒙农大燕1号、蒙农大燕2号共11个品种,表现为β-葡聚糖含量高,其他性状差异较大;第三类为G144、G140两个品种,表现为粗蛋白含量低,β-葡聚糖、粗脂肪、粗纤维含量较高;第四类1个品种(G132),表现为粗蛋白、β-葡聚糖、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均较高;第五类1个品种(G138),表现为粗蛋白含量及产量较低,β-葡聚糖、粗脂肪、粗纤维含量较高。在盐碱地条件下,籽粒产量较高的品种为G148和蒙农大燕2号,分别达到2 240kg·hm~(-2)和2 040kg·hm~(-2);饲草产量最高的品种为蒙燕1号;高蛋白、低脂肪的品种为G148和G113;综合指标最好的品种为G113。  相似文献   

5.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β-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 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 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 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哥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裸燕麦区域试验中地点鉴别力和育成品种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区域试验品种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以及了解当前燕麦育成品种的稳产性,利用AMMI模型对2006-2008年全国区域试验中裸燕麦的产量数据进行了地点鉴别力和品种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白城、内蒙古武川、四川昭觉试点鉴别力较高,山西五寨、甘肃会宁、山西右玉试点鉴别力较低.白燕2号、坝莜10号、9314-122品种稳产性较好,8652-3、S016、保罗品种稳产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燕麦籽粒特性与理化及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燕麦籽粒特性与理化和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综合分析了燕麦籽粒特性(长、宽等)与理化指标(水分、蛋白质等含量)和加工品质指标(出粉率等)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理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加工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差异较小,籽粒特性在品种间的差异居中.籽粒宽度和宽长比均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宽长比与β-葡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宽度、体积、表面积和千粒重均与燕麦米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色泽与燕麦窝窝评分呈极显著相关,籽粒特性与出粉率相关性不显著.品种对燕麦籽粒特性、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影响显著,籽粒特性与理化指标和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籽粒宽度和宽长比可以用于蛋白质、淀粉、β-葡聚糖和灰分含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不同青稞品种的营养品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我国主要产区青稞的营养品质状况,定量分析了来自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5个主产区38个不同粒色青稞品种的营养成分,比较了不同地区和不同粒色青稞品种间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参试青稞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为8.14%~15.16%,总淀粉含量为49.14%~68.62%,直链淀粉含量为14.80%~30.05%,脂肪含量为1.42%~2.40%,膳食纤维含量为1.94%~3.47%,灰分含量为0.02%~1.22%,β-葡聚糖含量为3.88%~6.78%,品种间差异显著。产区之间比较,青海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西藏的品种β-葡聚糖含量最高,四川的品种总淀粉和灰分含量最高,云南的品种直链淀粉、脂肪和纤维含量最高。不同粒色比较,黑色品种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和纤维含量最高,蓝色品种的总淀粉和脂肪含量最高,白色品种的灰分含量最高。西藏品种、蓝色籽粒品种的蛋白质营养品质较好。青稞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仍是赖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异亮氨酸,第三限制性氨基酸是苏氨酸。采用组间联接(平方欧式距离)法将38个青稞品种分为3大类,第Ⅰ类包括33个品种,第Ⅱ类包括2个品种,第Ⅲ类包括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
叶面喷施硒肥对裸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裸燕麦叶面喷硒效应,以优质高产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材料,在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前10d叶面喷施不同量硒肥,形成6个处理,分析了叶面喷施硒肥对裸燕麦坝莜1号经济性状、产量、籽实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硒肥对于裸燕麦的经济性状、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粗脂肪含量、淀粉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和全硒含量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其中在三叶期和拔节期喷施1号硒肥1 500g·hm-2、抽穗期和成熟期前10d喷施2号硒肥6 000g·hm-2条件下,籽粒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8.9%,但硒肥喷施量对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缺乏规律性。随着硒肥喷施量的增加,裸燕麦籽粒硒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最大喷施量即三叶期和拔节期喷施1号硒肥2 100g·hm-2、抽穗期和成熟期前10d左右喷施2号硒肥8 400g·hm-2条件下,籽粒硒含量最高,达到83.5μg·kg-1。  相似文献   

11.
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δ-aminoaevulinic acid dehydratase,ALAD)是生物体所有四吡咯化合物生物合成所必需的酶。为了给ALAD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ALAD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普通小麦ALAD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小麦有6个ALAD基因,其中TaALAD-A1、TaALAD-B1和TaALAD-D1基因位于第七同源群染色体长臂,而TaALAD-A2、TaALAD-B2和TaALAD-D2基因位于第六同源群染色体短臂。6个ALAD基因均含有保守的ALAD结构域,但系统发育分析中可分为2组。转录组数据表达分析结果显示,TaALAD-1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TaALAD-2,但两者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最高。干旱胁迫对小麦TaALAD-1和TaALAD-2的表达几乎无影响;TaALAD-1的表达量在热胁迫1h下调,而在热胁迫6h时上调;热胁迫1h和6h对TaALAD-2的表达几乎无影响。通过小麦TILLING数据库分析,6个TaALAD基因都找到了数量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中一些突变位点为起始位点突变、无义突变、转录终止位点突变和剪切位点突变,可能影响该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姜钰  徐秀德  胡兰  徐婧  刘可杰 《玉米科学》2014,22(2):150-154
采用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不同症状表现的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不同症状的玉米丝黑穗病菌均为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ITS区域序列存在微小差异,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小麦灌浆相关基因TaGIF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F1( grain incomplete filling 1)编码了一种质外体途径中催化蔗糖不可逆水解的细胞壁蔗糖转化酶,主要在组织生长旺盛并且需要供能的库中表达,是影响灌浆的关键基因。根据水稻 OsGIF1基因序列,同源克隆了普通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上的 TaGIF1基因,它包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与水稻OsGIF1基因结构相似。小麦 TaGIF1-2A基因含有237 bp的5′UTR、1 986 bp的ORF、262 bp的3′UTR,编码661个氨基酸。通过分析15份大小粒小麦品种的gDNA序列,在 TaGIF1-2A基因中共发现21个SNP位点,9个位于编码区,12个位于非编码区。SNP分组发现,15份大小粒小麦品种中 TaGIF1-2A基因共存在8种单倍型。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共存在2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余SNP位点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大小粒品种中无特异SNP变异,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高度保守。就 TaGIF1-2A启动子区而言,大粒材料元件数量和种类均多于小粒材料,而且这些元件均与籽粒发育相关,说明 TaGIF1-2A基因启动子的活跃程度与最终籽粒灌浆饱满度的形成可能存在密切联系。qRT-PCR分析表明, TaGIF1-2A在籽粒和颖壳中都有表达,在不同小麦材料中表达模式相同,说明与籽粒大小无关;而在2~6 DAA的籽粒中,表达量剧烈上调,而后急剧下调,由此推测 TaGIF1-2A可能影响籽粒灌浆,在灌浆前期与籽粒发育密切相关。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GIF1-2A主要作用在细胞壁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染色体直接压片技术,以叶片为试材,对4种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无性系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其中PR255核型公式为2n=36=24m+12sm(2SAT),大丰95核型公式为2n=36=28m+8sm(2SAT),热研2-14-39核型公式为2n=36=20m(2SAT)+16sm,RRIM712核型公式为2n=36=14m+22sm,四者核型类型均为2B型,在进化上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我国6省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10个随机引物将来自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内蒙古自治区的102株玉米丝黑穗病菌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相似系数0.42),在更高的相似水平上,类群A和类群B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众多的亚群。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相似性较高的菌株大多来源于相同或相近的地区,说明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亲缘关系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是一个小的高亲水性的蛋白家族,该蛋白家族在逆境胁迫下大量积累,保护植物免受逆境胁迫。LEA蛋白可分为7组,其中重复的11-氨基酸基序是第3组LEA蛋白的特征。为深入分析第3组LEA蛋白在小麦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利用芯片技术从小麦表达谱中筛选出一个渗透胁迫诱导表达的第3组LEA蛋白基因TaLEAsm,然后根据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筛选石麦15的BAC文库,获得1个含有该基因的BAC单克隆,以该BAC单克隆质粒为模板,通过BAC延伸测序克隆了TaLEAsm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并对TaLEAsm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和启动子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TaLEAsm基因序列仅含有1个105bp的内含子,其开放读码框长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TaLEAsm含有10个11-氨基酸重复序列,属于第3组LEA蛋白。低温、高盐和渗透胁迫均诱导TaLEAsm基因上调表达,但在根和叶中表达模式不同。在TaLEAsm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 500bp序列中,预测含有14个逆境响应顺式元件。在拟南芥中,TaLEAsm基因启动子能够启动GUS基因表达,渗透胁迫诱导GUS基因明显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TaLEAsm为小麦脱水响应基因,其启动子为渗透胁迫诱导启动子。  相似文献   

17.
WOX基因家族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WOX基因家族的6个成员: TuWOX1、 TuWOX2、 TuWOX3、 TuWOX4、 TuWOX5和 TuWOX3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TuWOX2、 TuWOX3和 TuWOX3a属于WUS支/进化支, TuWOX4属于古老支, TuWOX5属于中间支。除这三个分支外, TuWOX1自成一支,说明在乌拉尔图小麦中可能出现了不同功能的WOX家族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得到的WOX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以及幼苗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OX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较大,说明WOX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发挥作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WOX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表明其可以响应外界的胁迫。  相似文献   

18.
PHO基因家族主要参与磷酸盐的转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小麦PHO基因家族成员的潜在功能,本研究从小麦全基因组中鉴定PHO基因家族成员,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基因结构特征、蛋白结构域、系统进化、顺式作用元件及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小麦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个PHO基因家族成员,所有成员均含有SPX和EXS结构域。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和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小麦PHO蛋白与拟南芥PHO1-H1蛋白以及水稻PHO1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除TaPHO7、TaPHO10、TaPHO11和TaPHO12蛋白缺少部分基序外,其余小麦PHO蛋白均具有完整基序,且同一亚组内的成员具有相似的蛋白保守结构域和基因结构,说明PHO亚家族成员间高度保守。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小麦PHO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与磷调控相关的激素诱导、光响应、低温响应等元件。基于RNA_seq数据的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大部分PHO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较高。qRT-PCR分析发现,低磷胁迫处理下磷高效小麦品种小偃54地下部分(根) TaPHO7和 TaPHO8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是六倍体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祖先,其自然类群中含有丰富的抗逆、高产基因,利用其与四倍体硬粒小麦合成的六倍体小麦在现代小麦育种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本课题在野生节节麦类群中发现了大穗、大粒材料AT462,利用其作母本与节节麦材料AT18(强分蘖)杂交;构建了F2、F3群体,通过调查亲本和群体单株的穗长、小穗数、粒长、粒宽和粒重等表型,对这些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在F2和F3群体中,粒重、粒长与穗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穗长与粒宽之间在两个群体中的平均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1,粒重与小穗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2,表明节节麦大粒相关性状不受穗长的影响,受小穗数影响也较小;(2)采用F2单世代分离分析的方法对节节麦AT462×AT18的F2群体大穗、大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其中穗长受2对具有加性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粒重和小穗数均同时受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互作效应控制,其中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粒长、粒宽均受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互作效应控制,且三种效应较为均衡。这说明控制节节麦粒重、穗长、小穗数等产量性状相关基因的加性效应在遗传中占主导地位,在育种中较易利用,且其主效基因的遗传力达0.9。  相似文献   

20.
为了挖掘和利用滨麦(Leymus mollis,2n=4x=28,JJNN)的优良基因,以拓宽小麦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资源,以滨麦为材料,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滨麦叶片中克隆到6-SFT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cDNA全长为2 086bp,开放阅读框为1 866bp(命名为Lm-6-SFT),编码621个氨基酸;其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69.1kDa,理论等电点(pI)为5.18,属于酸性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SDPDG、RDP和EC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滨麦6-SFT与冰草6-SFT在氨基酸水平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