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建立以α-甘露糖苷酶法测定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SW)浓度的方法。SW对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以对硝基苯基-α-D-甘露糖苷为底物,通过分光光度法(405 nm)检测α-甘露糖苷酶水解产生的对硝基酚吸光度,从而间接测定样品中SW浓度。结果显示:在0.107~1.730 mg/mL SW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平均回收率100.64%,RSD=2.743%(n=8)。试验期家兔血清SW含量随饲喂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该方法准确度较高、精密度较好、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较好,可作为SW的微量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定绵羊体内α甘露糖苷酶最适反应的pH,建立一种适合于绵羊血清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检测方法。根据对-硝基苯基-α-D-甘露糖苷在α甘露糖苷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产生对硝基酚和甘露的活性,用比色法测定产生的对硝基酚含量,与标准曲线对照,从而求出α甘露糖苷酶活性。试验对2份绵羊血清的α甘露糖苷酶活性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绵羊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在pH 3.8时活性比pH 4.6和pH5.0高,差异显著(P<0.05),初步推测绵羊体内α甘露糖苷酶最适反应的pH为3.8。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建立以a-甘露糖苷酶法测定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SW)浓度的方法。SW对a-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以对硝基苯基-a-D-甘露糖苷为底物,通过分光光度法(405Flm)检测a-甘露糖苷酶水解产生的对硝基酚吸光度,从而间接测定样品中SW浓度。结果显示:在0.107-1.730mg/mLSW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平均回收率100.64%,RSD=2.743%(n=8)。试验期家兔血清SW含量随饲喂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该方法准确度较高、精密度较好、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较好,可作为SW的微量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 (1)、2-epi-lentiginosine (2)、swainsonine (3)和swainsonine N-oxide (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15种不同方法处理黄花棘豆,检测了不同处理后各组苦马豆素的含量;用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小鼠饲喂试验,对部分小鼠进行了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的测定;发现有4种处理方法对苦马豆素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与之对应的小鼠血清中的α-甘露糖苷酶与其它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苦马豆素(SW)人工抗原SW-BSA免疫接种后对和田羊的保护作用,试验通过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SW-BSA免疫和田羊后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并检测试验羊血清E-玫瑰花环率的变化,以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α-甘露糖苷酶(AMA)、肌酐(CRE)活性的变化,同时检测试验组尿液和血液中有无SW。结果表明:SW-BSA可以诱导和田羊产生高效价的抗SW抗体,而且这种高效价保持的时间较长,机体E-玫瑰花环率显著上升;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AST、ALT、AKP、LDH、AMA、CRE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尿液和血液中均未检查出SW。说明合成的人工抗原SW-BSA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试验将80只小白鼠随机分组,分别将苦马豆素(SW)、黄花碱(Ts)和两类生物碱混合物的稀释液胃内灌服小白鼠,并在第7、14、21、28和35天,每组随机取4只小白鼠脱颈致死,检测胸腺(脾脏)生长指数,研究小花棘豆生物碱SW、Ts及两类生物碱的混合物对小白鼠免疫器官脏器生长指数的影响,探讨小花棘豆的中毒机理。试验结果显示:短时间(7 d)内,SW能够提高小白鼠胸腺(脾脏)生长指数,但差异不显著;长时间(28 d),SW能极显著降低胸腺(脾脏)生长指数;整个试验周期,Ts和两类生物碱的混合物均能降低胸腺(脾脏)生长指数,但Ts在第35天差异极显著,两类生物碱的混合物在第28天差异极显著。说明小花棘豆生物碱SW和Ts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白鼠的免疫器官脏器生长指数,从而损害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对动物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9,(2):328-336
通过对生长初期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菌丝复苏后连续培养32d,每隔4d取样1次,并设3个平行培养组,测定其不同培养时期菌丝干重变化,利用超声减压旋蒸法提取菌丝和发酵液中苦马豆素(SW),并分别利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和α-甘露糖苷酶抑制法对菌丝、发酵液中SW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测定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菌丝干重质量,确定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生长周期为24d;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和α-甘露糖苷酶抑制法都可快速对菌丝和发酵液中提取的SW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比较3种检测方法,发现气相色谱法检测限低、灵敏度更高。本试验完成了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生长周期的测定,并建立了菌丝、发酵液中SW的有效、快速提取及检测方法,为下一步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U.oxytropis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讨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12只和田羊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试验组分别按10 g/kg和20 g/kg的剂量饲喂小花棘豆,饲喂至典型中毒症状出现为止。屠宰后每组随机采集试验羊的丘脑、垂体和性腺,检测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的AMA2的表达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AMA1的表达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结果显示,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10.
苦马豆素抑制α-甘露糖苷酶的剂量效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苦马豆素(Sw)抑制α-甘露糖苷酶(AMA)的特点,建立了SW抑制AMA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和酶法测定SW溶液浓度的方法.SW溶液浓度范围在5×10-8mol/L~5×10-6mol/L时,SW溶液浓度的负对数与其抑制AMA活性百分比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0.026X+5.167 4,R2=0.994 7.建立了酶...  相似文献   

11.
α-甘露糖苷酶多具有糖苷水解酶38、47家族保守序列,目前已测序的α-甘露糖苷酶基因序列超过2000多种,根据α-甘露糖苷酶基因保守序列可将其分为三类,即Ⅰ类α-甘露糖苷酶、Ⅱ类α-甘露糖苷酶和未分类α-甘露糖苷酶。α-甘露糖苷酶主要参与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和糖蛋白聚糖水解修饰。其代谢异常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由α-甘露糖苷酶功能障碍引起的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Ⅱ型和α-甘露糖苷贮积症。论文主要对α-甘露糖苷酶的分类及其在糖基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之有关的疾病进行介绍,以期为苦马豆素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SW-BSA人工合成抗原与白油制成疫苗免疫家兔,饲喂甘肃棘豆后制备免疫血清,分别进行间接ELISA试验、SW浓度的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测定试验,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家兔的临床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出现时间延迟30d,血清中SW浓度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1d达到较高水平,血清中AST、ALP、LDH、BUN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1d达到较高值,ALT的活性与攻毒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血清α-甘露糖甙酶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8d下降到较低值。攻毒组家兔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是以细胞呈现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结论得出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对攻毒家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小花棘豆生物碱苦马豆素(SW)、黄花碱(Ts)以及2种生物碱的混合物分别对小白鼠进行传统灌胃,并于试验开始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从各组中随机抽取4只小白鼠,自其眼球取抗凝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百分检率,并计算出CD4+与CD8+的比值。结果表明,低浓度的SW具有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而中等浓度和高浓度的SW在短时间内仍然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长时间使用却会严重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Ts在低浓度下不会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中等浓度和高浓度能够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混合生物碱组在低浓度时对机体的免疫机能影响不大,但在高浓度时仍然能够显著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将不同水平的α-半乳糖苷酶添加到断奶苏姜仔猪日粮中,研究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将108只断奶苏姜仔猪平均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仔猪,分别为对照组(喂养普通日粮)、试验Ι组(日粮+50U/kgα-半乳糖苷酶)、试验Ⅱ组(日粮+100U/kgα-半乳糖苷酶)、试验Ⅲ组(日粮+200U/kgα-半乳糖苷酶),试验期为40d。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α-半乳糖苷酶对断奶苏姜仔猪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添加100U/kgα-半乳糖苷酶对提高断奶苏姜仔猪的生长性能效果最显著(P <0.05),断奶苏姜仔猪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9.07%,料重比较对照组降低了8.82%;其次,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α-半乳糖苷酶对断奶苏姜仔猪血清中的IgA、IgG、IgM等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添加100U/kgα-半乳糖苷酶的试验组免疫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显著(P <0.05),IgA、IgG、IgM分别提高16.5%、21.6%和52.9%。最后,在日粮中...  相似文献   

15.
黄花棘豆对山羊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本试验从瘤胃瘘管每天给5只山羊投服黄花棘豆粉末(10g/kgB·W),以研究该草对山羊的毒性。试验羊在18~22天开始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目光呆滞,反应迟纯,喜卧,四肢无力,后肢麻痹,少尿等;在33~65天内死亡。实验室检查发现,肝功明显变化,GOT活性,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血浆α-甘露糖苷酶活性降低,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及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尿低聚糖含量升高,在浓缩尿中可检出生物碱。主要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小脑蒲肯野氏细胞,胰腺泡细胞空泡变性;肝细胞,心肌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试验结果排除了黄花棘豆中毒是由硒和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引起的可能性,同时证明了黄花棘豆中毒的毒素是吲哚兹定生物碱,该生物碱对α-甘露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是中毒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苦马豆素(SW)中毒可引起生殖激素分泌紊乱,其中,促性腺激素是糖蛋白,由N-聚糖糖基化修饰调控其活性和功能。SW是N-聚糖加工过程中ɑ-甘露糖苷酶的抑制剂,而SW如何通过改变N-聚糖加工过程进一步影响生殖激素的分泌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本试验建立SW染毒妊娠期小鼠模型,利用MALDI-TOF-MS质谱法检测糖蛋白N-聚糖糖链结构的变化,分析N-聚糖加工过程中糖基酶的活性和生殖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蛋白表达量。随着SW染毒时间的延长,染毒组小鼠垂体前叶糖蛋白的5种复合型N-聚糖糖链结构消失,而新增加3种杂合型N-聚糖糖链结构;N-聚糖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进一步发现染毒组小鼠卵巢促性腺激素受体、雌二醇和孕酮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生殖激素分泌水平也出现显著下降。SW可显著抑制N-聚糖糖基酶的活性使糖蛋白上N-聚糖糖链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的活性,使其对下游类固醇激素分泌的调控作用失衡,最终导致小鼠妊娠期生殖激素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17.
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毒性生物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生物碱系统撮法,从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中分离出A,B,C,D等4种生物碱组分,经体外血清-a甘露糖苷酶活性抑制试验和小鼠口服服毒性试验,证明C,D组分具有毒性,D组分经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为8-甲基-1-羟基吲哚兹定醇。  相似文献   

18.
变异黄芪有毒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 Bunge)中分离出结晶Ⅰ,经紫外、红外光谱及液相色谱分析、α-甘露糖苷酶抑制试验,并与苦马豆素(Swainsonine)标品进行了比较。确证变异黄芪所含主要有毒成分为吲哚兹定生物碱——苦马豆素,经测定其含量为0.029%。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873-1877
<正>豆科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有毒植物统称为疯草。疯草的营养价值丰富,是潜在的优良牧草。但家畜长期或过量采食后,可发生以神经机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中毒病,称之为疯草中毒病[1]。中毒家畜表现为共济失调、瘫痪、流产、不孕、出生缺陷和死亡等。疯草导致动物中毒的主要因素是疯草中的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它能特异性地抑制参与糖蛋白分解代谢的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高尔基α-甘露糖苷酶Ⅱ,破坏细胞内膜系统[2-  相似文献   

20.
小花棘豆中毒对家兔睾丸α-甘露糖苷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5,(4):640-644
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Ⅰ组添加15%(含苦马豆素30mg/kg)、Ⅱ组添加30%(含苦马豆素60mg/kg)、Ⅲ组添加45%(含苦马豆素90mg/kg)的比例制作混合饲料,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后第14、35、70d每次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睾丸,检测家兔睾丸AMA活性及其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睾丸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家兔AMA1和AMA2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家兔AMA1和AMA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抑制效果愈加明显。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家兔睾丸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