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鲍(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杂交及其后代,以下同)是目前我国鲍养殖的主要种类.但由于多年来的自繁自育以及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出现了养殖鲍病害频繁发生、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等现象.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以往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采取杂交鲍育苗和养成分别集中在不同海区,并采取种质优化,提供苗种培育的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等措施,即通过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亲鲍优化培育等方法改良和优化种质.通过采用温和催产、理想藻种预先培养、控制光照强度和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满足其生理生态条件要求,以期达到杂交鲍苗种健康培育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北方皱纹盘鲍和南方杂色鲍的育苗及养殖生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死亡,使我国鲍的增养殖生产出现了滑坡,经济损失惨重.笔者自1997年以来先后在辽宁、山东开展了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的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鲍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比较重要的经济种类有皱纹盘鲍、盘鲍、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的杂交鲍、九孔鲍等[1].由于多年来对养殖鲍采取自繁、自育和自养以及雄亲鲍数量偏少的繁育体系,造成近亲繁育严重,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隐性有害基因纯合表达,鲍种质退化,表现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力下降,如性早熟,鲍个体偏小,抗逆性差,抗病力弱等[2].因此,应加快鲍健康育苗技术的研究步伐,进行健康苗种的大规模生产和人工养殖的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采用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进行杂交育苗试验和鲍苗种生产。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和盘鲍正、反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两亲本自交组,而其苗种成活率高于两亲本自交组(提高达20%以上);皱纹盘鲍和盘鲍的正、反交组合鲍苗的生长情况是,其平均壳长明显高于两亲本自交组鲍苗的平均壳长,最长达2.01 cm ;皱纹盘鲍与盘鲍作为亲本进行鲍苗种生产,经160 d培育,共培育出鲍苗种2020.75万只(平均壳长2.01 cm ),鲍出苗量平均4345.7只/m2。通过鲍种内杂交的育种方法,可以达到改良和优化鲍种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盘鲍、皱纹盘鲍、两者的杂交子一代(F1)及本地多年养殖的杂交鲍的DNA进行RAPD分析,探讨鲍种质演变遗传学现象。结果表明杂种子一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并不对等,更偏向皱纹盘鲍:本地鲍的多态位比例最低,表明本地杂交鲍在遗传上发生了种质变化。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连江是南方地区最早开展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的地方。1989年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将日本盘鲍与大连的皱纹盘鲍进行人工育苗并获得成功,杂交鲍现比较明显的杂交优势,尤其是对高温的适应性优于皱纹盘鲍。人工育苗成功后,杂交鲍养殖成效突显,以福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鲍鱼养殖业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鲍与皱纹盘鲍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大鲍,与我国产皱纹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试验,在540m^2鲍育苗池中,1999年6月常温采苗至当年11月份,培育出平均壳长17.9mm的皱纹盘鲍雌与日本大鲍雄的杂交鲍苗180余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为3300余粒/m^2。这些杂交鲍苗,经过1年多的室内饲育,至2000年11月平均个体壳长达37mm,最大个体壳长达45mm,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杂交结合选育的方法对我国南方主要鲍鱼养殖品种杂色鲍进行了育苗试验.试验共设置2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分5个试验平行组.结果表明,2个组即TW♀×HN♂和TW ♂×HN♀都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其受精率分别为(97.23±1.52)%和(96.30±2.25)%;幼体附着率分别为77.02%和76.69%;幼体存活率分别为66.39%和66.89%;稚鲍壳长日增长分别为136. μm和133.8μm.剥离印d后,2个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4.1%和74.2%,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TW#♀×HN ♂组合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都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 ♀,而幼体和稚鲍的存活率都低于反交组合,但方差分析表明2个组合正反交的育苗效果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稚鲍的存活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与日本西氏鲍杂交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齐鲁渔业》2006,23(9):50-51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与我国北方产皱纹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试验,使杂交鲍苗越冬后成活率提高,生长快,抗病力强,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鲍养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国鲍养殖的主要种类、常见的养殖模式、人工育苗以及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就当前鲍增养殖面临的病害和种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我国鲍增养殖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南方杂交鲍一般是指以南方皱纹盘鲍为母本,以北方黑鲍为父本,2者杂交得到的子代鲍。近年来,南方杂交鲍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普及,普通养殖户也能掌握其技术。但在育苗过程中出现了幼鲍在季节转变(特别是冬季转春季和春季转夏季)和高温季节易发病,进而造成大面积死亡的情形影响了苗种生产。其实在育苗过程中,苗场生产者会关注水质、幼苗本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筏式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皱纹盘鲍(H.discus haunai)在我国的自然分布海域为江苏以北的黄渤海水域,20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省曾由北方海区试验引种,并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使皱纹盘鲍养殖向南方海区延伸,福州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从北方引进皱纹盘鲍,并与日本盘鲍进行杂交繁育,进行南方驯化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北方皱纹盘鲍和南方杂色鲍的育苗及养殖生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死亡,使我国鲍的增养殖生产出现了滑坡,经济损失惨重。笔者自1997年以来先后在辽宁、山东开展了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的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一、亲鲍的促熟培育1.亲鲍的选择应取壳长7c m~10c m、体质健壮、无创伤、足肌活动敏捷的天然鲍或人工养殖的成鲍作为亲鲍,雌雄比例为4∶1。2.设备要求选用适于保温和控制光线的育苗池作为升温蓄养亲鲍池,可将亲鲍装入笼内吊养于池中,或在池底放置深色塑料板或瓦片制成的拱形巢穴,供亲鲍栖息。亲…  相似文献   

14.
盘鲍引进养殖与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6年从日本长崎引进盘鲍,在平潭与连江黄岐半岛进行了生活,生长与育苗养殖试验,表明该种鲍适于福建沿海的水温特点,比本地的杂色鲍生长快;比北方引进的皱纹盘鲍与台湾的九孔具有更强的适温能力,当前已用自育的第二代做亲鲍,培育出大量苗种,并与皱纹盘鲍杂交所育的大量苗种为本省提供一优良的鲍的养殖新种。  相似文献   

15.
九孔鲍苗种健康培育技术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九孔鲍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改变以往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九孔鲍育苗和养成分别集中在不同海区,并采取种质优化,提供苗种培育的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等措施,即通过采用选择育种、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亲鲍优化培育等方法改良和优化种质;通过采用温和催产、理想藻种预先培养、控制光照强度和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满足其生理生态条件要求,以期达到九孔鲍苗种健康培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鲍的养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为鲍大规模养殖生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进而掀起了鲍人工养殖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鲍病害频发、种质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7.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1998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只日本盘鲍与300只皱纹盘鲍,在22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7mm的杂交鲍苗143.8万只,6500只/m^2,;在58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9mm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9万只,3100只/m^2。杂交鲍苗的壳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鲍鱼看连江。"这是中国鲍鱼行业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显示着连江在全国鲍鱼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福建连江县是全国鲍鱼重点养殖区,也被誉为"中国鲍鱼之乡",这里拥有全国三成左右的鲍鱼产量。多年来连江鲍鱼主养的品种为皱纹盘鲍杂交鲍(以下称杂交鲍),但这些年随着杂交鲍近亲繁殖情况严重,品系混乱,导致种质退化,其性状已大不如前,同时成活率低也是杂交鲍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厦门大  相似文献   

19.
黑鲍是用从日本引进的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与我国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交所产生的新品种,其个体大,适应性强,易于养殖。随着浅海养鲍的发展,对其种苗的需求量逐步加大。笔者近年在罗源县兴源水产育苗场进行黑鲍育苗,现将其育苗技术介绍如下。一、亲鲍来源  相似文献   

20.
正鲍,素有"软黄金"的美誉。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建引入皱纹盘鲍与日本盘鲍的杂交鲍并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笔者归纳了福建省鲍的养殖分布及生产情况,结合鲍的消费结构及产业支撑现状发现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育苗场规划,养殖管理,种质退化,安全用药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提出推进科学养殖,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实现质量监管;加强种质管理,选育新品种;加强技术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融合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