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黄腐植酸动物营养素饲喂奶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腐植酸奶牛专用动物营养素饲喂奶牛试验结果表明,对奶牛乳房炎及隐性乳房炎防治有显著效果,奶牛产奶量增加,奶乳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中体细胞的影响,选择经检测为隐性乳房炎奶牛49头、慢性乳房炎奶牛39头和健康奶牛191头,分别在使用中药添加剂前和使用30d后采集乳样,送陕西省奶牛牛群改良中心(DHI)检测,分析各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乳汁的乳脂率、蛋白率、脂蛋比、体细胞、尿素氮及群内级别指数(WHI)在服药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产奶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乳品的乳脂率、蛋白率、脂蛋比、尿素氮及WHI在正常值范围内有显著的提高作用(P0.05),能显著降低隐性乳房炎和慢性乳房炎奶牛乳汁中体细胞的数量(P0.01)。说明该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有所提高,并对乳房炎的体细胞有显著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选出奶牛乳房炎较为适宜治疗的药物及方案。[方法]通过对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用速诺、乳畅、克林美、氨苄西林四种药物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速诺的治疗效果最好,乳畅和氨苄西林的治疗效果次之。[结论]建议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应选择这几种药物单独或混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党参、黄芪等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试验采用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自拟的党参、黄芪等中草药添加剂,对泌乳中期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试验1组奶牛隐性乳房炎预防有效率达100%,试验2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治疗有效率达51.74%。说明党参、黄芪等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提高奶牛产奶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在干奶期使用乳头保护膜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试验选择248头奶牛的992个乳区,将每头奶牛4个乳区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使用奶牛乳头保护膜(试验组),右侧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以奶牛离开产房第1次回奶厅挤奶为期限,用LMT法检测隐性乳房炎,在奶牛产后2个月内对乳房的外观症状、触诊情况、乳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乳区临床型乳房炎乳区阳性率为1.01%,对照组乳区阳性率为17.94%(P0.01);试验组乳区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为10.48%,对照组乳区阳性率为46.77%(P0.01)。说明在干奶期使用奶牛乳头保护膜对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隐性乳房炎奶牛IL-8受体与乳铁蛋白基因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IL-8受体基因、乳铁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乳房炎的相互关系.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分别对80头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的IL-8受体基因和乳铁蛋白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分析了它们与奶牛乳汁中体细胞数的关系.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IL-8受体CXCR1基因SSCP-5、SSCP-7在健康奶牛个体中出现程度较高,说明其个体对隐性乳房炎表现抗性;在乳铁蛋白基因5'调控区的不同基因型中,AB基因型个体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表现抗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奶牛饲喂对比试验,验证奶牛专用中草药保健型饲料添加剂提高其生产性能、改善乳品质及增进奶牛健康的作用.结果表明:奶牛精料补充料中添加0.3%(试验Ⅰ组)、0.6%(试验Ⅱ组)和0.9%(试验Ⅲ组)的复方中草药保健型饲料添加剂对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饲料利用率,增进奶牛健康具有显著的作用.①随日粮中草药保健型饲料添加剂添加量的增加,奶牛产奶量增加,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日均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89%、3.30%、8.82%,其中试验Ⅲ组日均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P<0.05);②全期各组精饲料消耗量随日粮中草药保健型饲料添加剂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P<0.05),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③乳脂肪、蛋白、非脂固形物等质量指标均符合国标GB 19645-2005(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④试验后期除对照组检出1例隐性乳房炎外,其它各组奶牛均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8.
催乳保康散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奶牛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很高,一般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达到20%~40%以上,甚至高达50%~80%。笔者根据传统的中兽医理论和最新的中草药研究成果,以及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以源自天然的毒副作用小、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中草药为原料,制成集增乳、保健、安全为一体的复合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催乳保康散,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产乳性能,为研究本饲料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9.
奶牛乳房炎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有显著影响,其发病率较高,因此可直接影响奶农的养殖效益。综述了奶牛乳房炎的产生原因、预防措施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测和调查新疆库尔勒市某奶牛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对该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用凝乳法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奶牛阳性率为40.63%,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奶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乳房炎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11.
对某奶牛小区的10头生产奶牛的40个乳区采用隐形乳房炎检测法(BMT)进行检测,通过试验进行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奶牛不同乳区间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关系、BMT法阳性不同反应强度间的乳区阳性率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虽然各乳区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但泌乳奶牛各乳区均可发生隐性乳房炎,并且右后乳区发生较多。前排与后排乳区间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并且后排乳区的发病率比前排乳区的发病率稍有偏高。左侧与右侧乳区间发病率有一定差异,而且右侧发病率比左侧发病率稍有偏高。患病乳区以++为主,按反应强度分组后,乳区发病率由低到高排列为+++、+、++。在此试验基础上总结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乳房炎在中兽医学上又称乳痈,是痰、湿、气、血郁结不散化而为炎。因饲养管理不善,久卧湿热之地,湿热毒气上蒸,侵害乳房;或因肝郁气滞,乳络失畅以致乳房气血凝滞,郁结而生痈肿。因此中药方剂的组方应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活络通乳为原则。而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桉叶、艾叶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络通乳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这两种中药对一些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本文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索桉叶、艾叶及其混合提取液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试验动物、分组及材料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业危害最大的疾病。本试验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辖区内个体奶牛场饲养的黑白花奶牛,年龄在4~7岁,正在泌乳期,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病牛8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头。试验1组使用“林可霉索”、“万乳康”、“乳康灵”治疗奶牛乳房炎,试验2组使用“无抗噻呋头孢”、“万乳康”、“乳康灵”治疗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徐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范围广,发病率尤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奶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通过SMT法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并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3.4%,乳区阳性率为17.97%;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头孢噻呋对3种菌株均高度敏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奶牛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乳成分和奶中物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乳常规成分、乳密度和冰点的影响 ,对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的 2 89头中国荷斯坦奶牛进行了调查 ,对其中 5 1头患隐性乳房炎奶牛和 2 5头健康奶牛的乳常规成分、乳密度和乳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调查地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 75 %。隐性乳房炎导致产奶量下降 ,平均减少 2 .75kg/d ;乳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 (P <0 .0 5 ) ;总酪蛋白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奶牛 (P <0 .0 1) ;而乳干物质、总蛋白质、非脂固形物的含量及乳密度、乳冰点与健康奶牛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6.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奶牛常见的三大病之一,严重影响牛奶产量和质量,严重性急性乳房炎还会导致奶牛败血症或乳房废弃。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使用抗生素类药或化学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和化学类药物在牛乳汁中的残留,使正常乳区乳汁废弃,造成极大的浪费。用鱼腥草注射液灌注治愈后2~3天,虽然检测试剂呈阳性反应,但时间极短(即24h),牛奶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后对人体的健康也无危害。笔者先后两期试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分别采用乳房灌注药物、乳房灌注同时肌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第1期试验牛8头、10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一个疗程用药治愈率达37.5%,好转率62.5%,总有效率达100%。第2期试验牛10头、11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  相似文献   

17.
选择某牛场50头临床健康奶牛,采用CMT法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其中28头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6%;在被检的200个乳样中患有隐性乳房炎的乳区84个,乳区阳性率为42%。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从28头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的84个乳样中检出13种共98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44个,占44.90%;金黄色葡萄球菌32个,占32.65%;链球菌20个,占20.40%;大肠埃希菌11个,占11.22%。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乳房炎占整个比例的75.51%。表明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而且单纯由某一种病原菌引起的病例较少,多数是由2~3种甚至是3种以上的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83.3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临床使用较多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有较强的耐药性,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林可霉素等药物则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研究奶牛乳头评分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改善乳头评分来降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试验随机抽取泌乳奶牛100头,采用电导率法测定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总阳性率为19.0%,奶牛各乳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20%、26%、19%、11%,前乳区的发病率高于后乳区,但差异不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与乳头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91,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与乳头评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健康和奶业生产质量效益的主要问题之一。2009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奶业生产机械化榨乳,到2014年机械化榨乳率已经达到100%。通过对部分奶牛主产区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全面实施机械化榨乳后,生产奶牛群乳房炎发病率显著下降,奶业生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感染发炎对奶牛的泌乳机能和乳汁的质量都产生很大影响,除造成经济损失外,还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奶牛患乳房炎,有的有临床表现,有的则无,即所谓的隐性乳房炎。为了了解本地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笔者应用凝乳法对我市奶牛重点养殖区的新发乡、兴隆乡108头奶牛进行了检测。检出阳性牛82头,感染率78%。共检乳区432个,检出阳性乳区192个,占被检乳区的44%。检查及判定方法用3%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试剂。现场采取各乳区的乳汁ZmL加入检验盘,再加人试剂ZmL后,轻轻旋转检验盘,随着摇动就可以判定:被检乳汁与试剂混合后,呈液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