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案例库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爱国主义,制度优越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探索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思政案例库建设,深入挖掘课程中德育元素,为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动物学》是高等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剖析《动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案例,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随着思政教育逐渐走进课堂,如何在专业课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已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天然药物化学》是动物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笔者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实验教学等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改革,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顺利转化,达到全课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挥教师、专业和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宠物血压和动脉脉搏测定为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了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崇尚科技务实创新意识;引入“悬丝诊脉”的典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刻苦研习,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自觉摒弃和抵制封建腐朽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结果显示,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价值引领三者融为一体,在宠物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专业思政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可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农业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兽医临床课程中融入实验动物福利理念,培养学生动物福利意识,灌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减少实验动物痛苦,增强大学...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将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有形的专业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模式.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课程为例,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探索和实践,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以达到新时代高校"全程育人、全...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的需要。教师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兽医生物制品学对人类和畜牧业所做的贡献,课程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以期培养合格的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微生物》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结合新时代时期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介绍《动物微生物》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通过将求真实证、理性思辨、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介绍了《动物微生物》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其他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动物营养学的育人要素,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内容,从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章节课程思政元素的凝练,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落实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完成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的创新设计。通过系统的动物营养学思政课程的学习,达到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普通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普通动物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为"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要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堂思政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将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与思政素质有机融合[1],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3],做到既“教学”又“育人”。本文根据本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就动物行为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实施策略与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动物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专业性极强。本文通过深挖兽医药理学这门专业课所蕴含的隐形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兽医药理学这门课程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兽医药理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动物病理》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提升未来从事畜牧兽医职业岗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讲述了动物病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对教书育人做不到位,课程思政尚未得到全面落实;从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环保理念等方面对《动物病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将思政素材融入课程实验教学中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实现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品质、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在《动物传染病》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丰富课程思政素材、完善课堂教学、强化课程考核、健全长效机制等有效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和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课堂参与度、创新创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得到较大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职业院校动物医学、畜牧兽医等专业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在“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融入思政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德育目标、思政教学融入点、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开展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学科.本文综合分析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案例教学法融入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通讯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思政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动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中,以期使学生在掌...  相似文献   

17.
《普通动物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课程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组用孟安明院士、郑守仪院士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大量动物来源的中药材讲解,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利用屠呦呦、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刘建康院士及童第周院士等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通过文昌鱼、里海虎、新疆北鲵、蝙蝠和蝗灾的相关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总书记在梁家河过的"跳蚤关"、破茧成蝶、偕老同穴、鱼类口腔孵化等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课程思政的开展必将有力促进学生成长为爱国、勤奋、懂科学、懂生活、充满自信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相似文献   

18.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古语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也’,课程思政是给当代大学生一味良药,课程思政的实施也将促进教师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在新时期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更要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就是说,在培养兽医专业人才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要重视医风医德、动物福利和伦理学及兽医法规等,通过对兽医专业思想升华,培养当代大学生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抓住黄金时间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热爱祖国。本文初步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为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做了重要贮备。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使专业知识和立德树人并肩同行。《饲料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探索《饲料学》课程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课程所蕴藏思想政治元素和价值观的探索和提炼,并在本课程的设计、讲授、考核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嵌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培育有机结合,以期在有效提高《饲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真理,并为同专业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将思政教育与《兽医药理学》课程专业知识融合,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通过对《兽医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兽医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寻找思政教育融入点,挖掘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