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类番茄茄抗番茄黄花曲叶病毒 QTL 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自然接种番茄黄花曲叶病毒(TYLCV)的鉴定方法,对来自番茄野生种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 LA2951的渐渗系(Introgression Line,IL)群体进行了筛选,发现类番茄茄LA2951对TYLCV的抗性受多个位点控制。通过分析不同IL的抗性,共鉴定出7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3、4、5、6、7和12上,其中位于染色体1上的QTL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2.
 以野生番茄契斯曼尼LA0317与栽培番茄自交系9706为亲本,构建了包括152个株系的BC2S6群体。利用155个SSR标记、21个CAPS标记和88个Indel标记构建了契斯曼尼番茄的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1 134.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4.29 cM。采用复合QTL区间作图法对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QTL分析。定位到10个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3、4、5、6、9、10、11号染色体上,其中有5个QTL效应值在12%以上。定位到6个与β–胡萝卜素含量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2、6、9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qBC6b效应值达到54.7%,为一主效QTL。此外,还获得了可用作育种材料的5个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株系和8个高β–胡萝卜素含量的株系。  相似文献   

3.
 类番茄茄(Solanum lycopersicoides)高抗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通过4次独立试验,对来自类番茄茄LA2951的渐渗系(Introgression Line,IL)采用摩擦接种法,人工接种CMV亚组Ⅱ进行了筛选,定位了8个抗CMV的QTL,它们分别位于番茄第2、7、8、9、10、11和12染色体上,均可显著降低植株的病情指数,与前人已鉴定的来自多毛番茄(S. habrochaites)LA1777和智利番茄(S. chilense)LA0458的抗CMV位点不同位,为抗CMV新位点。通过对抗CMV的IL初步分析发现,这些IL包含的QTL呈现不完全显性遗传效应,QTL聚合为完全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利用潘那利番茄(Solanum pennellii)‘LA0716’与栽培番茄(S. lycopersicum)‘1052’为亲本构建BC5S2渐渗群体,对番茄果实和植株性状相关QTL进行了遗传定位分析,检测到了5个与单果质量相关的QTL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的位点;检测到2个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其中1个为新发现的位点;此外新发现了3个与株高相关的QTL位点和1个与叶片大小相关的QTL位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醋栗番茄发芽期与幼苗期耐冷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醋栗番茄LA722和普通番茄9706为材料,利用发芽期大规模低温胁迫筛选方法和AB-QTL方法对野生醋栗番茄发芽期和幼苗期的耐冷性QTL进行了定位研究,构建了包括273个BC3S1株系的高代回交作图群体,以种子相对发芽指数和苗期耐冷指数作为耐冷指标,检测到5个与发芽期耐冷性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2、5、11染色体上,2个与幼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2和第8染色体上。其中,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qRGI-2-1和qRGI-5-1贡献率分别为12.8%和32.9%。有12个单株的自交后代(BC3S2)在发芽期和幼苗期的耐冷性都达到或优于LA722的水平,且果实质量等农艺性状均接近或优于普通番茄9706,可作为番茄耐冷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1052’为遗传背景的潘那利番茄(S.pennellii)‘LA0716’的渐渗系‘14h616’含有‘LA0716’第3染色体上长度为2.66Mb的片段,该片段含有番茄耐裂果基因Cr3a。以‘14h616’和‘1052’为亲本构建了番茄耐裂果基因Cr3a的亚渐渗系群体,以亚渐渗系群体F5代中易裂果和含有耐裂果基因Cr3a的耐裂果为材料制作石蜡切片,测量果实含水量。结果表明易裂果番茄与含Cr3a耐裂果番茄果皮角质层厚度和表皮细胞层数均无显著差异;但绿熟期易裂番茄果实含水量显著高于含Cr3a耐裂番茄。亚渐渗系群体遗传分析并结合表型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耐裂性对易裂性为不完全显性关系,基因Cr3a的遗传贡献率是27.41%;将Cr3a定位于分子标记3-ZY75和3-ZY43约349kb范围内,在该区段内检测到47个候选基因。利用分子标记对以耐裂材料‘182h640’为母本、易裂材料‘182h680’为父本构建的F2群体及200份遗传背景不同的高代材料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选择准确度可达96%。本研究的结果为Cr3a的图位克隆和番茄耐裂果分子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番茄果实耐压QTL遗传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野生番茄Solanum pennellii LA716渐渗系群体包含果实耐压QTL的12个渐渗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与加工番茄M82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即ILH(Introgression line hybrid),通过渐渗系间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即ILab(Introgression line a×Introgression line b),采用平板挤压法测定红熟番茄果实耐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其耐压QTL表现出超显性、显性和加性效应遗传,QTL的互作也同样表现出超显性、显性和加性效应。包含在IL 8-2-1上的1个QTL(Crf8)和杂交组合IL 10-3×IL 8-2-1(即Crf10+Crf8)的遗传互作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利用由野生种番茄(Solanum galapagense)‘LA0317’和普通栽培种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9706’构建包含130个株系的BC2S8群体,对控制果实质量和果实形状的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8个QTL,LOD值介于2.40~5.17之间,可解释8.0%~32.4%的表型变异,其中LOD值大于3的QTL有5个,贡献率超过10%的QTL有8个。与果实质量相关的QTL有5个,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与果形指数相关的QTL有6个,与果实纵径相关的QTL有2个,与果实横径相关的QTL有5个。在分子标记SSR135、In Del_FT-77、TMS66和In Del_FT-143处均聚集了多个控制单果质量和果形的QTL,说明这些位点可能同时对多个不同的果实表型性状起作用,属于多效位点。  相似文献   

9.
叶夹角作为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以叶片上举的161-817为父本,叶片平展的Heinz1706为母本构建F2∶3群体,对番茄叶夹角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叶上举对叶平展表现为部分显性。混池分析结合QTL作图结果显示,番茄10号染色体上存在2个主效QTL(LA1-1和LA1-2)与番茄叶夹角表型有关。其中,LA1-1位于分子标记A-10和A-5之间,遗传贡献率为18.7%,物理距离为1.58 Mb,该区域编码210个基因;LA1-2位于分子标记B-3和B-9之间,遗传贡献率为22.5%,物理距离为378 kb,该区域编码32个基因。  相似文献   

10.
邓杰  王辉  程锋  武剑  王晓武 《中国蔬菜》2012,1(10):14-25
利用2套白菜类作物双单倍体(DH)群体与分别包含230、14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叶宽、叶片形态指数(叶宽/叶长)3个叶片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DH群体中,在6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9个QTLs位点,其中6个QTLs与叶长相关,2个QTLs与叶片形态指数相关,1个QTL与叶宽相关。这些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01、A03、A05、A06、A09和A10上。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介于7.1%~28.1%之间。其中,叶长与叶片形态指数的QTLs在两个群体中定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相近的位置。通过亲本重测序数据对Z16_SZQ F1 DH群体进行标记加密,最终将叶片形态指数QTL定位于标记BrID111431位点处,对该位点白菜注释基因分析发现在距BrID111431标记54 Kb处存在可能的候选基因BrXTH9。95份白菜类作物构成的自然群体转录组数据表明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叶片形态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性,BrXTH9可能在白菜类作物中参与了叶片形态指数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黄瓜渐渗后代遗传变异分析及 QTL 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 = 14)渐渗酸黄瓜(C. hystrix Chakr.,2n = 24)遗传物质后的遗传变异情况,以12 个黄瓜-酸黄瓜渐渗系及其受体亲本栽培黄瓜‘北京截头’为试验材料,对表现酸黄瓜主要特征的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相关QTL 检测。结果表明:各渐渗系的变异系数介于6.17% ~ 46.26%,平均为20.81%,在多数性状上与受体亲本差异极显著,表现出酸黄瓜的遗传特性。通过t 测验,以P ≤ 0.001 为阈值,在10 个性状上共检测到87 个QTL,平均每个性状9.67 个QTL,每个渐渗系7.25 个QTL,每个导入DNA 片段0.8 个QTL。上述结果证明控制相关性状的野生酸黄瓜遗传物质已渐渗进入栽培黄瓜,且使其遗传基础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2.
番茄渐渗系群体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已构建的番茄渐渗系(Introgression Line,IL)群体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包括利用IL群体对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果实品质、产量等基因或QTL的定位,利用IL群体进行QTL遗传效应及互作分析,基因或QTL精细定位、克隆、聚合、代谢组学分析等。对利用IL群体有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李涛  刘磊  郑峥  杜永臣  李君明 《园艺学报》2015,42(6):1077-1084
目前已明确番茄抗晚疫病R基因表现明显的株龄相关抗性(Age-related Resistance,ARR),但抗晚疫病QTL的抗性规律尚不明确。以携带抗晚疫病基因Ph-3的栽培种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CLN2037B’和野生种醋栗番茄(S.pimpinellifolium)‘L3708’以及易感病材料栽培种番茄(S.lycopersicum)‘LA2818’为对照,对含有抗晚疫病QTL的多毛番茄(S.habrochaites)‘LA2099’、‘LA1033’和‘LA1777’是否也存在株龄相关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携带抗晚疫病QTL的3个材料的6叶期和9叶期植株病情级数均比3叶期明显降低,表明QTL抗性与株龄相关。利用乙烯、水杨酸和茉莉酸素合成或缺失的突变体和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初步明确了乙烯和水杨酸参与6叶期Ph-3基因介导的对晚疫病的抗性,而茉莉酸不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