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4个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比较,结果以秀水11优92-1产量最高,比对照汕优10号增13.4%。考察主要农艺性状认为:半数组合的播始历期比对照短或相近,大部分组合株高超对照,单株有效穗比对照有增有减,每穗总粒数增幅显著,结实率和千粒重多数组合比对照下降。并对增产组合的遗传关系数和遗传通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遗传力较高且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以及反映籼粳稻遗传差异的部分籼粳分类性状,估测亲本间遗传距离。同时研究了代表双亲遗传差异的遗传距离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株高、播种至抽穗日数、穗长、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草重显著增加;在广亲和基因参预下,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千粒重、结实率和充实系数等结实特性变差但并不严重,遗传距离较大的亚种间F1平均单株粒重优势显著大于品种间F1,但遗传距离与亚种间F1,单株粒重优势的相关系数(-0.019)不显著。本文还就遗传距离在预测预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5个具有超高产(单产超过汕优63)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单株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2)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3)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增加正是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籼、粳稻品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稳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交F_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广亲和)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越过籼籼组合,而每穗实粒数为负优势;普通籼粳组合的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为正优势,而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为负优势,单株粒重优势远低于籼籼、籼粳(广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稻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采用王林友等报道的方法,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叠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籼粳杂交稻表现为穗长和千粒重极显著呈正相关,着粒密度呈现为显著负相关。【结论】InDel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各种类型品种的粳型基因频率,并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甄别品种的类型。籼粳杂交稻籽粒产量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因子是较大的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6.
从产量构成因素角度分析,水稻产量=穗数×每穗总数×结实率(成熟率)×粒重(千粒重)。籽粒充实度差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亚种内杂交稻和常规品种特别是大穗型高产品种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可见籽粒充实程度与水稻产量有直接关系,是水稻栽培和育...  相似文献   

7.
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年吉林省水稻区试及北方稻区区试的30份早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株高、单株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穗长、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9个性状的遗传变异、遗传力和相关遗传进度、相关系数及通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3性状间呈负相关,3因素相互制约,不能片面追求多穗、大穗和大粒,某一性状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贡献较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值和间接效应值都较大,说明在高产育种中必须注意株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广占63S分别和籼粳型父本测交配组,通过对两种类型F1代的产量性状表现的比较,对两种组配方式32个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与籼型父本配制的组合在结实率和千粒重上优势明显,其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粳型父本配制组合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两种组配方式后代组合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也不相同,进而提出了利用广占63S与籼型材料配组比直接利用粳型材料配组更有利于选育出强优势实用型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SR标记分析8个水稻不育系和12个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获得96个杂交组合,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其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1)籼粳衍生系杂种后代株高、穗长和千粒重表现为正向优势,变异幅度较小;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虽表现相对不平衡,但均为较强正向优势;有效穗数表现较弱,为负向中亲优势。(2)籼粳衍生系杂种F1在SSR标记遗传距离0.2547~0.5660,穗长、株高、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产量超亲优势与遗传距离极显著相关,与F1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的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结论】在一定遗传距离范围内,SSR标记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用高秆稳性籼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应F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料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超过籼籼组合,而每穗料数为负优势。  相似文献   

11.
川谷A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对稻瘟病抗性强、抗性谱广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对其测配的4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抗性鉴定,表明川谷A配制的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抗瘟性。同时,对48个组合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大小排序是每穗总粒数(0.6995)>有效穗(0.6307)>结实率(0.5064)>千粒重(0.2577)。因此,利用川谷A配组杂交稻组合时,应在保证每穗总粒数的前提下,着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2.
川谷A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对稻瘟病抗性强、抗性谱广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对其测配的4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抗性鉴定,表明川谷A配制的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抗瘟性。同时,对48个组合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大小排序是每穗总粒数(0.6995)>有效穗(0.6307)>结实率(0.5064)>千粒重(0.2577)。因此,利用川谷A配组杂交稻组合时,应在保证每穗总粒数的前提下,着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3.
选用通过籼粳杂交、籼型育种目标选择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的6个偏籼型早熟恢复系Gmh01、Gmh03、Gmh05、Gmh06、Gm4006、Gme24与2个籼型三系不育系,按照2×6不完全双例杂交试验设计配制遗传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播始历期、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到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因受到等位基因遗传效应的不同而存在程度和方向上的差异。其中,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Gmh01、Gmh03和Gme24的遗传改良效果显著,综合性状优良,在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 >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   总被引:99,自引:11,他引:99  
 对大量典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组合的产量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如果:亚杂组合的物质生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出穗后经济产量形成期,这与籼型三系杂交稻物质生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出穗前迥然不同;亚杂组合的库容优势也十分明显,就其总体而言全生育期物质生产量与库容的比例高于汕优63;大多数亚杂组合的光合产物向穗的运转不良,这是部分亚杂组合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也是限制亚种间杂种优势充分利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展望及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栽培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组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典型籼,偏籼,中间,偏粳和粳型水稻产量构成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各类单株生物与经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类型的性状与经济产量的量和质存在差异,各性状对量的作用方式,大小,性质等也有所不同。作用于经济产量的途径,籼型以生物产量,千料重为主,偏籼型以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为主,中间型以有效穗,千粒重,着粒度为主,偏粳型以收获指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为主,粳型则以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6×6完全双到杂交,对供试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产量的配合力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豫麦10号的每穗粒数、单株粒重、陕农7859的千粒重、西安8号的单株穗数GCA最大;豫麦10号×陕农7859组合的每穗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以及冀麦5418×偃师4号组合的千粒重SCA最大.同时又采用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GCA相对效应值之和与产量的GCA相对效应值以及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SCA相对效应值之和与产量的SCA相对效应值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据此,讨论了如何根据配合力选配强优势组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春优927'和'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获得最佳播种时间,为实现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春优927'与'甬优538'生育期较长,播种越早生育期越长,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嘉优中科3号'生育期较短,播期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期对'春优927’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播期对'嘉优中科3号'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大。产量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籼粳杂交稻品种,建议通过选择适宜播期,适当控制穗数,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达到解决茬口矛盾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分析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偏籼型广谱广亲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25个典型常规粳稻材料为父本,配制25个亚种间杂交组合,对F1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并对F1主要性状间的关系和F1主要性状与亲本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的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和生育期存在正向超亲优势,结实率、千粒重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而提出了组配亚种间组合应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穗长适中的早中熟中粳品种为父本,有望选育出强优势的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5个光温敏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或常规品种)分别配成的组合为材料,从产量性状上对所配成的50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存在显著的个体杂种优势,在主要农艺性状尤以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的杂种优势明显;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成正相关,且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