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度对黄脸油葫芦卵滞育解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脸:油葫芦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调查了温度对江苏泗洪地区黄脸油葫芦卵滞育的影响.检测了低温对其卵滞育的解除效果及高温对促进滞育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卵在30、25、20℃的温度条件下均进入滞育;8℃处理40d以上对黄脸油葫芦的卵滞育具明显的解除效果,但要完全解除其滞育需经8℃处理100d以上;8℃低温处理20d尚未能有效解除黄脸油葫芦卵的滞育,但8℃低温处理20d后再30℃加温,卵的孵化虽然很不整齐。但在60d内孵化率可达100%;同样,8℃低温处理20d后经30℃处理7d以上也会显著提高其孵化率,说明高温具促进黄脸:油葫芦卵滞育解除的效果.高温对黄脸油葫芦卵滞育解除的促进作用.在维持其生活史的整齐性,并使其发育与季节保持同步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为弄清其卵滞育发育特性,调查了卵期温度及低温处理对其卵孵化的影响,检测了恒温条件下胚胎的发育进度及卵粒含水量、过冷却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卵期温度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的孵化前期均较长,且孵化不整齐、孵化期间长;低温处理30、60或90 d可显著促进其卵的孵化,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说明黄脊雷蓖蝗的卵存在滞育现象,低温能明显降低其卵滞育强度.胚胎头幅、触角长度及体长的测量结果显示,25℃温度条件下的黄脊雷蓖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持续发育阶段、中期的发育延迟阶段和后期的发育恢复阶段.产卵后40 d左右卵进入滞育,40-75 d为卵的深度滞育期.黄脊雷蓖蝗的卵粒产下后水分含量较低,在25℃的温度条件下,于产卵后25 d前后有一快速的吸水过程,其后卵粒的含水量增加缓慢,可见其卵粒的吸水发生在进入滞育状态之前.在25℃的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粒过冷却点的变化亦包含3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初期的较高阶段、中期持续而稳定的较低阶段及后期的提升阶段,可以认为黄脊雷蓖蝗越冬卵耐寒性的提高与其滞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绿盲蝽滞育与非滞育卵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河南省新乡市采集绿盲蝽成虫的非滞育种群和自然越冬种群置于室内饲养,收集其所产的卵进行观察,并将越冬卵放入4℃冰箱经过低温处理后重新进行孵化.结果表明,越冬卵在温度26℃,相对湿度80%±10%,光照L:D=16:8的试验条件下不能像非滞育卵一样正常孵化,经低温处理60 d后能够正常孵化,说明了绿盲蝽以卵的滞育进行越冬的特性.非滞育卵在相同条件下孵化5 d以后出现红色复眼,随后卵变为黄绿色;而滞育卵同样条件下进行孵化并不出现红色复眼且颜色为黄色.  相似文献   

4.
温度在昆虫滞育期间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强调昆虫滞育的完成有多种途径,昆虫各类不同,滞育完成对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对具有夏季滞育的多化性昆虫,低温或中性的温度有利于滞育的发育;对专性夏季滞育的一化性昆虫,滞育前期的低温阶段对滞育的正常解除有重要作用。对仅具有科季滞育的多化性昆虫,中性温度或高温更有利于滞育的完成。当然,冬季低温是重要的,低温保存了昆虫越冬期间的代谢贮备物,有利于滞育的“健康发育”;低滞了滞育解除后形态发生的开动,同步了昆虫的生活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消除滞育对蝴蝶产业的不利影响。[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温度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羽化温度在15、20、25和30℃时,滞育蛹最早羽化分别在第63、33、11和14天,发育历期分别为71.2、40.5、22.0和16.8d,羽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6.0、16.0、14.0和6.0d。同时,低温处理(10℃)显示,25℃时,长光照下,低温处理0、20和40d后,滞育蛹分别在处理后第24、19和17天开始羽化,羽化时间持续分别为22.0、12.0和9.0d,发育历期分别为35.8、24.5和21.3d。[结论]随着羽化温度升高和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滞育蛹羽化时间提前,发育历期缩短,温度越高或低温处理时间越长,羽化越早,发育历期越短。25℃和低温处理20.0d滞育蛹的羽化率最高,是促进美风蝶滞育发育的较适合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意大利蝗越冬卵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方法]2013年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滞育期、滞育解除期和隐蝗蝻期的意大利蝗越冬卵进行测定,测定17种游离氨基酸.[结果]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滞育期至滞育解除期逐渐减少,至隐蝗蝻期略有回升,但始终低于滞育期总氨基酸含量.滞育期间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维持较高含量,而滞育解除后下降,比滞育期分别减少-21.08;、-26.71;、-19.48;、-22.18;、-31.14;、-20.96;.[结论]意大利蝗卵在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谷氨酸始终保持最高;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在滞育期有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7.
利用低温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恒低温和昼夜变温以及不同诱导始期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观察证明,人工可以成功地利用恒低温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赤眼蜂滞育虫态为予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适宜温度为10~13℃.引起赤眼蜂滞育是卵至于蛹期连续诱导效应,其中予蛹前期为滞育敏感期.滞育适宜诱导始期为卵期,滞育诱导历或为30~40d,引起赤眼蜂的滞育率为65.8%~86.1%以上.昼夜温度的变化对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无明显促进作用,其诱导滞育率与恒温诱导无明显差异.利用恒低温诱导赤眼蜂滞育方法简单,是人工诱导赤眼蜂滞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甘蓝夜蛾滞育蛹体内过氧化氢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系统研究了甘蓝夜蛾越夏蛹和越冬蛹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越夏蛹在夏季高温下培养和在恒温15℃下培养,两之间没有显示CAT活力的差异;(2)越冬蛹在冬季低温下培养和在恒温25℃下培养,在滞育期间两之间CAT活力达到显差异;(3)滞育个体和非滞育个体在幼虫未龄期、预蛹期和化蛹初期,CAT活力未发现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春季土壤含水量可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自然越冬的卵在春季处于不同含水量土壤的孵化环境中。关于春季不同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自然越冬蝗卵孵化情况影响的详细报道尚未见到。试验选取2008年4月5日、12日、17日和21日4个不同时期,对田间挖取的蝗卵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10%-26.5%)进行处理,以比较不同含水量土壤对春季自然越冬蝗卵在孵化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的越冬蝗卵在孵化率、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卵处理日期至孵化日期之间间隔天数(或孵化日期早晚)上的差别与不同含水量土壤处理有明显关系,与处理卵的日期早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阿克苏市棉蚜越冬卵进行了调查,黄金树枝条上越冬卵有卵枝率为64%,每枝条上平均有卵945粒,卵越冬后的自然干瘪率为30.1%,卵孵化率为20.78%,在5℃、10℃和19.5℃条件下,越冬卵的孵化率和干母的存活率依次递增;5℃对于即将孵化的蚜卵的生存潜能无大的影响,但对孵化不久的干母影响较大,使其存活率下降30%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和温度对菜粉蝶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菜粉蝶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为 2~ 4龄幼虫 ,以 3龄幼虫的感应性最强 ,在 1 7℃条件下 ,其临界光周期为 1 1h44min。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 ,但时间较长。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 ;低温处理明显降低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历期。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度和光周期2种因素在蚜茧蜂滞育诱导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程度,筛选最适温度与光周期组合。[方法]对陕西地区影响蚜茧蜂滞育的诱导因素和蚜茧蜂田间滞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蚜茧蜂的滞育型为冬滞育型,低温并配合短光照(L∶D=8∶16)可明显诱导蚜茧蜂滞育,其中温度为8℃时滞育率可达47.6%。在温度25℃的条件下,所设置的光周期条件下均不能诱导蚜茧蜂滞育。自然条件下,陕西地区蚜茧蜂大多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滞育率最高达82.2%,其余个体以蛹或预蛹越冬,田间滞育期持续4~5个月。[结论]试验结果为蚜茧蜂投入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美洲斑潜蝇在温州地区室内饲养1年发生13 ̄14代。一般菜区以蛹越冬,冬季大棚栽培的番茄、茄子和暖冬年份蚕豆大田能以幼虫和蛹同时越冬。11月中旬露地越冬蛹开始进入滞育状态,滞育期长达110天左右,越冬主要寄主是蚕豆,尚有少量白菜,莴苣及茄果,瓜类的幼苗。自然条件下,世代重叠明显。初步明确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53℃(卵、幼虫、蛹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迁飞与滞育的研究——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河南省新乡棉铃虫种群为材料研究了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对滞育诱导强度、光周期和温度三个因素的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棉铃虫解除滞育的主要因素。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但时间较长。发育起点温度为16.52℃,有效积温为358.53日度。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低温可解除棉铃虫滞育而明显降低在高温下的蛹历期。经低温完全活化的个体,其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64℃,有效积温为135.56日度。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这种异质性和滞育蛹种群的活化程度决定成虫的羽化形式。文中还讨论了棉铃虫滞育解除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影响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光周期与低温处理3个因素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培养温度、光周期与低温处理3个因素对滞育蛹影响大小R^2值分别为1621.3、143.2和11.6。培养温度是影响自然发育至12月下旬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光周期;低温处理对滞育蛹发育历期影响较小。[结论]培养温度、光周期和低温处理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产卵量(P=0.012)和雌虫寿命(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均缩短。11月份22℃下成虫产卵量最高,而18℃下最低,且3个温度间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1月份(P=0.604)与3月份(P=0.745)不同温度间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越冬时期对滞育成虫产卵前期有显著性影响(P<0.001),且随越冬时间延长产卵前期减少。成虫在1月份产卵量高于其它越冬时期,且只有在光周期15D-9L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其余光照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越冬时期对成虫产卵历期和雌虫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产卵前期(P=0.240)、产卵历期(P=0.234)及雌虫寿命(P=0.155)均无显著性影响。中华通草蛉成虫在15D﹕9L条件下产卵量最大,且在11月份(P=0.008)与3月份(P<0.001)显著高于其它光周期下,1月份则光周期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735)。交互作用显示,温度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016)及产卵量(P<0.001)影响显著,而对产卵历期(P=0.321)和雌虫寿命(P=0.583)则无显著影响。光周期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664)、产卵历期(P=0.074)和雌虫寿命(P=0.052)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成虫产卵量(P=0.031)。【结论】温度对滞育后发育生物学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越冬时期只对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不同越冬时期滞育强度不同且滞育解除过程的能量消耗会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只对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光照长度会影响中华通草蛉卵粒的形成。温度和越冬时期比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后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设置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卵环进行处理,寻找解除天幕毛虫滞育的条件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低温对于解除天幕毛虫的滞育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从田间挖取中华稻蝗卵置于5℃的冰箱的保存,分3次取出放入室内花盆中自然孵化。测得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48℃.有效发育积温138.9日度。  相似文献   

19.
光温条件影响黑纹粉蝶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周期,光脉冲和温度对黑纺粉蝶Pieris melete Menetries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能发生,维持与终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黑纹粉蝶的光周期反应属于中间型,即只有在日照时数12h-13h15min范围内,才有部分越夏蛹或越冬蛹不滞育而正常发育;在日平均气温为20.5℃的秋季,其自然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12h30min;3龄末与4龄初的幼虫为感尖光周期最敏感的时期.2.断光扣第10-  相似文献   

20.
1.非滞育幼虫的CO_2呼出量在4.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幼虫每克体重CO_2呼出量分别为4.5℃,3.33;9.3℃,5.18;19℃,22.73;24℃,33.27;25℃,35.11微升/克/分。 2.滞育幼虫20℃时的CO_2呼出量为10.57—14.1微升/克/分,只有非滞育幼虫19℃时的一半。 3.经低温(5℃)处理两月的滞育幼虫在5—10℃的CO_2呼出量变化很小,持续为5.29微升/克/分。温度逐渐升高到20℃左右时,呼出量增加为11.24微升/克/分。当这些低温处理幼虫保持在高温长光照(15小时光照)下发育成为后滞育状态的幼虫,20℃时CO_2呼出量为25.9微升/克/分,大于低温处理的幼虫。 4.20℃时呼吸酶的相对活性,滞育幼虫为1—2,非滞育幼虫为2—8,后滞育幼虫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