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傅建义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1):49-51
2007年12月~2008年8月,通过进行笼内环境生态化布置、改变食物投喂方式、投放玩具等方式,对上海动物园葵花凤头鹦鹉实施了丰容试验,并通过对3只葵花凤头鹦鹉的行为观察进行了丰容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丰容促进了鹦鹉身体各部位协调性;休息行为减少,活动行为增加;异常行为减少;丰容区域利用率大于非丰容区。针对动物园鹦鹉饲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保证视线无障碍设施的防撞、防逃逸、通风、保洁'加强饲养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责任性教育i针对不同物种采取不同丰容方式并定期维护及更换丰容设施;经常开展国际交流,提升丰容水平等。  相似文献   

2.
环境丰容是促进动物展示其物种典型性行为,并使之掌控和选择环境的一种刺激行为和管理手段。且可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的福利。本文综述了从物理环境、食物投喂方式、社群、感官刺激以及行为训练等5个方面的丰容形式,探讨了不同形式的丰容对动物福利的影响。通过环境丰容,展示动物的自然行为,有助于改进现有饲养管理方式,并为将来野化训练、维持或重建动物野外种群提供动物行为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武汉动物园对袋鼠馆中的赤大袋鼠进行环境、设施和投喂方式丰容后,采用瞬时扫描法对3只试验动物进行行为学观察,并记录丰容前后各相关行为发生的次数。试验结果显示,丰容后赤大袋鼠的自然行为(如站立和探究)增加,打斗和啃咬皮肤的异常行为减少。由此可见,丰容可以改善赤大袋鼠的异常行为,促进其展示更多的自然行为,从而提高了赤大袋鼠的观赏展示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赤大袋鼠的福利。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环境与食物丰容对圈养黑熊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试验以郑州市动物园的4只圈养黑熊(Ursus thibetanus)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观察采集数据,分析丰容前后黑熊活动时间分配变化。结果表明:第1次环境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移动行为明显增加,其他行为均无明显变化;第2次环境丰容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但刻板行为几乎没有变化;食物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明显减少,刻板行为较丰容前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黑熊在丰容设施上占用的时间由最初刚刚加入第1次环境丰容的8.96%增加到第2次环境丰容观察阶段的15.36%,食物丰容前后在丰容设施上黑熊行为的时间由最初的2.56%增加到9.84%,且其行为时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记录1只人工育幼白颊长臂猿明显异常行为的矫正过程,矫正内容包括:(1)毛巾脱离训练;(2)吮吸手指、身体撞地、过度紧迫3种刻板行为矫正;(3)树栖行为恢复训练3部分.矫正采用环境丰容与食物丰容相结合的方式,幼猿由原简单布置的育幼室迁到备有较多攀爬绳索、可见同类行为模式、自然植被丰富等具有相当丰容程度的新笼舍,投喂方式由定时定点转为散放、不定时放置食物.毛巾脱离训练成功后,采用事件取样法对该长臂猿异常行为和树栖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幼猿吮吸手指、身体撞地、过度紧迫3种异常行为分别由原来87.6%、26.4%、17.2%降至44.8%、0%、0.2%;并成功激发其树栖生活的正常行为模式.休息、取食、运动行为由原来的40%、6%、3%提高至58%、17%、18%.  相似文献   

6.
张伟逸 《经济动物学报》2020,24(2):78-80,87
从环境丰容、食物丰容、感知丰容、认知丰容4个方面,对上海动物园饲养的4头棕熊丰容前后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棕熊对不同丰容项目的反映及效果。结果表明:棕熊对假山、栖架、水池、食物多样性、藏匿食物等很感兴趣,对绿化、地面铺垫物一般感兴趣,对其他熊类和动物的粪便、气味、交换场地害怕谨慎。丰容前,白天棕熊以运动、玩耍、休息和乞食行为为主;丰容后,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乞食行为,但是有效降低了棕熊的刻板行为和乞食行为,运动、玩耍行为发生的频次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圈养动物的福利逐渐被认同,动物丰容与行为训练等新术语开始在研究领域内出现,相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加。丰容和行为训练已经不仅仅是动物园系统的术语,而是动物学的一个名词。本文综述了丰容的概念、丰容的由来以及丰容的意义和方式。丰容方式包括环境丰容、认知丰容、感官丰容、食物丰容和社群丰容等五类,其中行为训练是认知丰容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兴金 《野生动物》2012,33(5):294-296
动物园人工湖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良好的环境设置和科学的管理对生活在其中的鸟类健康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放养鸟类与野生鸟类之间、放养鸟类之间、鸟类与人之间、鸟类与环境之间存在互相干扰,需要综合考虑鸟类的自然栖息地特征和食性以控制放养鸟的种类和数量;为鸟类设置合适的隐蔽场所,提供合适的巢材巢穴,多点分散投喂食物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干扰的发生;参考家鹅生态化养殖法,有意识地种植某些植物或投放鲜活食物既为鸟类提供了自由采食的食物来源,又很好地展示了鸟类的自然采食行为;改变在岛上投喂食物的方式,直接将食物投喂在水面或投喂在竹排上,可以避免鸟类采食变质食物,减少发病机会;定期的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晶晶 《经济动物学报》2019,23(4):215-218,222
2017年10—11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葵花凤头鹦鹉和2只小白凤头鹦鹉进行展区的社群丰容试验,包括环境丰容、认知丰容和食物丰容。通过运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制作丰容物品,将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动物饲养管理结合在一起,分析城市固体废弃物在凤头鹦鹉丰容中运用的影响和意义。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并分析丰容对5只凤头鹦鹉的行为节律和异常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丰容期间,凤头鹦鹉的休息和异常行为明显减少,与丰容前后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取食和玩耍行为与丰容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丰容有利于减少动物的异常行为,增加动物行为多样性,让其表达自然天性,从而提高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4月期间,对上海动物园圈养梅花鹿进行了食物丰容,并基于动物行为对丰容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记录14只梅花鹿丰容前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研究表明,环境丰容对梅花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分配上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从行为类型来看,丰容前后梅花鹿的摄食行为、反刍行为、乞食行为和运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丰容使梅花鹿的摄食行为频率明显增加,从而使休息和聚群等其他各类行为频率减少。本研究对空间区域划分的手段能够为圈养区建设提供科学建议,对改善梅花鹿圈养条件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的3只猩猩在接受了行为训练后,相继完成了串笼、称重、肌肉注射、前臂静脉穿刺,及眼、耳、口、鼻、腹部和四肢检查等训练项目。所有训练项目均使用食物、响片正强化,动物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完成,去除了化学保定或强制保定对动物造成的伤害。动物行为训练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管理,丰富了动物行为,减少了刻板行为,提高了动物福利。训练发现,训练效果主要受不同的强化物、强化时间和训练环境的影响。刺激强烈或动作复杂的训练项目可以通过动作拆分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野生黑猩猩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觅食、处理食物,而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程序化的喂食方式,导致黑猩猩缺少对环境的探索和对食物的搜寻处理,往往发生一些行为和生理的变化,其中刻板行为的出现和较高的粪便应激激素,显示出动物处于不理想的福利状况中。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于2012年5月1日-6月21日对杭州动物园7只黑猩猩进行了食物丰容,并采用了行为和粪便应激激素——皮质醇作为评价丰容效果的两种指标。行为观察采片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记录8:30-10:30和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其行为频率。通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变化发现:在食物丰容后,黑猩猩的不活跃行为和刻板行为显著降低(T=6.156,P=0.001;T=2.613,P=0.04),表现出更多的攀爬(T=-4.200,P=0.006)和探究行为(T=-4.902,P=0.005),而大大减少了玩耍行为(T=8.039,P=0.000)。通过对粪便皮质醇激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显示,3只成年个体的粪便样品中的皮质醇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行为和内分泌的检测结果显示黑猩猩的福利状况通过食物丰容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为继续开展黑猩猩的整体丰容计划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完善的金州黑色标准水貂交配体系,选择性成熟的雌性和雄性金州黑色标准水貂,采用同一雄性的2次交配("1+1"、"1+7"或"1+8")、同一雄性3次交配("1+7+1'或"1+8+1")、不同雄性2次交配("A1+B7"或"A1+B8")和不同雄性3次交配("A1+A7+B1'、"A1+B7+B1"或"A1+B7+...  相似文献   

14.
2008年7月23日~8月5日和8月7~13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4只蓝鹇(2♂2♀)、3只白鹇(1♂2♀)和5只白腹锦鸡(2♂3♀)的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雉类的各种行为类型都相似,但不同雉类间各种行为发生频次有差异。白腹锦鸡、蓝鹇和白鹇的休息行为分别在8:00、9:00和10:00达到日高峰,分别为12.05次/h、28.39次/h和14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运动相关行为分别在7:00、8:00、9:00出现峰值,为19.29次/h、21.76次/h、24.90次/h;10:00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运动相关行为发生频次都出现了白昼的第一个谷值,分别为6.71次/h、9.29次/h、15.19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梳理行为9:00出现谷值分别为7.64次/h、8.05次/h、11.67次/h,10:00出现峰值分别为17.25次/h、21.19次/h、21.0次/h。3种雉鸡的采食行为的日节律相似。  相似文献   

15.
王才益  胡新波 《野生动物》2012,33(1):5-7,53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采用了目标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鬣羚的冲撞、攻击、领域、择偶、繁殖、母仔等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鬣羚初入新环境中,有高度的敏感性,由此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其中,猛烈地冲击笼舍和不停地向上跳跃是其严重的应激行为之一;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在繁殖期间鬣羚对配偶具有选择性;发情高峰期1~2d,怀孕4个月后,腹部明显向两侧膨大,怀孕期220~226 d:仔羚在产后需2h以上才能站立;在15日龄内母羚平均每天要哺乳6~8次;2月龄时,能较好地吃食人工饲料,断奶月龄在2~3个月,断奶时宜将母羚隔至邻笼而将仔羚留在原笼舍。鬣羚笼舍围栏的高度宜在2.5~3m,应为新进的鬣羚提供较暗的小内室,保持安静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环境浓度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根田鼠体重及摄食相关行为的影响,实验组使用1μg/mL的TBT按5μL/(g·BW)每3 d 1次进行灌胃;对照组使用等剂量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实验持续45 d。记录根田鼠体重,并计算其摄食量和饮水量(供给-剩余);摄食、饮水和运动的持续时间和频次用录像记录。结果显示:TBT暴露下,雄性根田鼠的摄食频次和时间、饮水频次和时间仅在有限的几个时间点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雌性根田鼠摄食和饮水的频次和时间的影响不明显。TBT暴露下,雄性根田鼠仅在灌胃第3天时其运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静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两组之间再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TBT暴露对雌雄根田鼠摄食量、饮水量和体重的影响均不明显。因此,环境浓度的三丁基锡对成体根田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摄食相关行为有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3年8月,在北京动物园马来貘馆,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5只马来貘的行为和室外运动场空间的选择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来貘在室外运动场主要使用草地、土地、深水水池和水泥地,较少使用浅水地面,回避乱石地;运动型刻板行为多发生在门口或角落处的水泥地面上。为躲避游人干扰和日光暴晒,马来貘对室内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室外(P=0.011)。马来貘在室外运动场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卧息、游泳和走动,其次是站立、刻板行为和采食,仅将很少的时间用于其他行为(包括饮水、排便、嗅闻、惊跳、跑动、张望、发声等)。根据此次研究和评估结果,建议改造室外运动场基底和围栏;设置深水游泳池、足够的树荫;动物轮换展出;改进饲喂方式,减少口部刻板行为和齿槽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主要动物性食品生产链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耐药情况,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源自猪肉、鸡蛋、鸡肉生产链的350株大肠杆菌进行常用10种抗菌药(组合)的敏感性测定,参考CLSI标准(2010)判定药敏结果。结果显示,350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TET)耐药率(82.0%)最高,其次是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SXT)(75.4%),对庆大霉素(GEN)耐药率(26.9%)最低。尽管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对10种抗菌药中大部分药物耐药率较一致,但不同生产链环节的菌株耐药率却存在差异。76.2%(267株)受试菌株多重耐药,其中以8重耐药菌株(17.7%)最多。菌株共产生108种耐药谱,猪肉、鸡肉和鸡蛋生产链中大肠杆菌的耐药谱分别为40、46和55种,但优势耐药谱不明显。菌株数较多的耐药谱为:NAL-CIP-AMP-AMC-CEF-SPT-GEN-SXT-TET(21/350)、TET(20/350)、NAL-CIP-AMP-AMC-CEF-SPT-SXT-TET(16/350)、NAL-CIP-AMP-CEF-FLO-SPT-SXT-TET(16/350)及SPT-SXT-TET(15/350)。提示,主要动物性食品生产链大肠杆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应加强其耐药性连续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饲喂次数对经产和初产荷斯坦泌乳牛日常行为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8头泌乳天数在100 d左右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包括14头经产牛和14头初产牛,分为日饲3次处理组和日饲2次处理组,每组包含经产牛和初产牛各7头。对泌乳牛的采食、卧床躺卧、运动场躺卧、卧床站立、运动场站立、过道站立、饮水、使用体刷、舔舐盐砖等行为进行连续5 d的观察,并对2个处理组上述行为的每日发生频率和花费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当日饲3次变为日饲2次时,经产牛和初产牛每日采食频率和时间显著(P<0.05)降低,每日总躺卧时间显著(P<0.05)增加。日饲3次和日饲2次条件下,经产牛每日卧床躺卧、卧床上躺卧和站立、舔舐盐砖时间均显著(P<0.05)大于初产牛,经产牛每日采食、总躺卧、总站立、饮水频率和时间与初产牛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当饲喂次数减少时,会对经产牛和初产牛的每日采食频率和时间以及每日总躺卧时间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志勇  李东涛  刘道强 《野生动物》2012,33(6):313-314,356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4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南昌动物园2只处于育龄期的华南虎进行了丰容前后的行为观察,对丰容前后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行为比例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显示:丰容前主要出现踱步行为(刻板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摄食行为的发生受人为控制)等行为,丰容后行为谱明显丰富,行为种类增多,玩耍行为,社会行为占据整个行为谱的时间比重加大,丰容前后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构表明可以通过丰容来改变华南虎的行为节律,从而减少其刻板行为,增加了社会行为,对提高动物繁殖的成功率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