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黄冕林场6年生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细根的生物量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细根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生物量分别为0.576、0.765、0.624、0.391thm-2和0.416、1.482、1.256、0.288t hm-2,年平均分别为0.589和0.861thm-2,两树种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但厚荚相思的季节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尾巨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灰木莲、巨尾桉和厚荚相思3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为制定相应的营林措施提供参考,对3种8年生人工林0 ~ 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灰木莲>厚荚相思>巨尾桉.同一树种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是:灰木莲林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巨尾桉林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厚荚相思林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2)3种林地土壤的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特征表现为细菌最多,真菌数量最少,但在不同季节里有变化.灰木莲林地和厚荚相思林地的细菌数量明显大于巨尾桉林地;而巨尾桉林地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均大于另外两种林地,但秋冬两季则是3种林地中最少的.(3)3种林地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在春季基本持平,但在夏季和冬季的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种林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两次高峰,冬季的酶活性最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对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福建省平和天马国有林场3种相思人工林凋落物的数量及其组成进行为期1a的定位监测,同时分析凋落物不同组分含碳率,估算出凋落物碳的年归还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黑木相思林的年凋落物量最大,约为7338.28kg·hm-2,其次为卷荚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凋落叶在凋落物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凋落物的65.32%、83.71%和68.10%。3种相思人工林凋落物的月变化均呈双峰型季节变化。卷荚相思林、黑木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凋落物碳年归还量分别为2875.79、3641.37和2964.91kg·hm-2,卷荚相思林凋落物碳归还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黑木相思林表现为春、夏和秋3个季节较大,冬季较小;马占相思林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  相似文献   

4.
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界牌分场相似立地条件下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旨在研究尾巨桉和厚荚相思的生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人工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高于尾巨桉,其具更高的土壤通透、保水和供水性能,但差异不显著(P=0.31—0.97);除速效钾外,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含量均小于厚荚相思人工林。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20—40cm土壤有机质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全氮等差异均不显著(P=0.11—0.99);厚荚相思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优于尾巨桉人工林。  相似文献   

5.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t·hm-2a-1;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t·hm-2a-1)、西部沿海台...  相似文献   

7.
应用解析木方法,对尾巨桉(3229)与厚荚相思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测定其凋落物持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尾巨桉与厚荚相思的生长过程、凋落物持水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5年生的尾巨桉树高和材积总生长量稍高于厚荚相恩,但胸径总生长量却稍低于厚荚相思。厚荚相思的绝对持水率、绝对持水量、含水率均比尾巨桉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尾叶桉、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它们的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为评价广东的3个优势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及为广东的造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树种单位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166.89 t·hm-2)>大叶相思(128.72 t·hm-2)>马尾松(70.12 t·hm-2)。3种人工林平均碳汇经济价值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45611.04元·hm-2)>大叶相思(35179.18元·hm-2)>马尾松(19163.80元·hm-2)。尾叶桉是这3种人工林中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广东三岭森林公园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强大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在广东省碳汇造林时选择尾叶桉种植。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宁明县相似立地条件下1年生尾巨桉(DH32-29)和雷林1号桉幼林的生物量和5种营养元素(N、P、K、Ca 和 Mg)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和雷林1号人工幼林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70和12.06 t·hm–2,不同器官生物量均以树干最大,树叶或树根最小。两种桉树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树干最低,林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 N 最高,其次是 K 和 Ca,Mg 和 P最低。1年生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24.84 kg·hm–2,略低于雷林1号桉幼林(132.76 kg·hm–2),5种营养元素积累量在尾巨桉人工林的分配为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树根,在雷林1号桉的分配为树枝>树叶>干材>干皮>树根。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略高于雷林1号桉幼林。  相似文献   

10.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和K,Mg和P最低。秃杉人工林分营养元素贮存量为573.40kg.hm-2,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330.33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分别为517.97、11.05和47.05kg.hm-2,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89.91%、1.92%和8.17%。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在秃杉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分配均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或树根。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平均年净积累量为47.09kg.hm-.2a-1,是杉木人工林(26.55kg.hm-.2a-1)的1.77倍。秃杉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尾松、刺槐和马占相思。  相似文献   

11.
对地处南亚热带的广西高峰林场林业示范基地不同林龄的尾巨桉林、灰木莲林和厚荚相思林3种人工林林地0~4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林地的土壤较为疏松,持水性能较强;土壤养分含量除磷元素相对偏低外,其他元素的含量较为丰富。其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物理性状优良度的排序为:灰木莲林〉厚荚相思林〉尾巨桉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林地土壤除pH值差异显著外,其他指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龄尾巨桉林木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雷州半岛6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碳贮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木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器官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不同:树干和树叶所占比例增加,树枝、树皮和树根所占比例降低。1—7年生尾巨桉林分碳贮量在1822.56—33925.75kg·hm2,随着林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碳贮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树干有机碳贮量所占比例迅速增大,树枝、树皮和树根的逐渐减小,树叶所占比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种1年生桉树无性系(巨细桉DH201-2与尾巨桉DH32-29)6种林分密度(1250株.hm-2、1667株.hm-2、2500株.hm-2、5000株.hm-2、6667株.hm-2、10000株.hm-2)进行生长量、根系和风害的调查,并分析林分密度、生长量和根系与抗风性相关性,结果表明:DH201-2以林分密度1667株.hm-2的生长量最大,而DH32-29胸径和冠幅以1667株.hm-2最大、树高以5000株.hm-2的最高;两个无性系间各个密度生长量差异显著;DH201-2以密度2500株.hm-2的抗风性最好,DH32-296个密度的抗风性均较差;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根总数与根直径在0~2cm的根数显著比DH32-29多,DH32-29冠幅显著比DH201-2大,因此DH201-2易断干,而DH32-29易倒伏;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比DH32-29抗风性强。  相似文献   

14.
尾巨桉引种新区连续年龄序列生长量及土壤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尾巨桉引种新区林木生长量及土壤理化特性,在桂西北乐里林区设置尾巨桉连续年龄序列观测样地,对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及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1~4a生尾巨桉胸径平均总生长依次为5.0,8.0,9.7和10.7cm;树高平均总生长依次5.1,8.8,11.2和12.1m;林分平均总蓄积依次为8.29,31.76,51.45和71.89m3/hm2。2)林地(0~100cm)土壤容重为1.188~1.498g/cm3,总孔隙度为46.79%~59.90%,其中非毛管孔隙度为10.34%~28.50%。3)土壤pH值为5.44~5.60;有机质含量为0.78%~2.51%;全N和全P含量分别为0.04%~0.11%;全K含量为0.40%~0.50%;速效K(42.7~63.5mg/kg)>有效Mn(5.91~22.59mg/kg)>速效P(1.4~6.8mg/kg)>有效Zn(0.61~1.72mg/kg)>有效B(0.07~0.35mg/kg)。研究结果表明,桂西北乐里林区尾巨桉引种新区林地土壤容重较大,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普遍缺乏,林木生长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2年生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内生长固碳和蒸腾耗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尾巨桉年内平均生长固碳速率为0.022 kg·d-1,1 a生长固碳量为7.9 kg;2年生尾巨桉单株年内平均蒸腾耗水3.67 L·d-1,其林分(株行距2 m ×3 m)1 a蒸腾耗水量为221.8 mm。2年生尾巨桉年内生长固碳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7.04 g·kg-1,变化范围为2.21~16.27 g·kg-1,旱季明显高于雨季。  相似文献   

16.
两种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的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尾叶桉和雷林1号桉与厚荚相思的两种混交方式混交林的生长、抗风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桉树为主要目的树种的混交林,所选用桉树的生长量大于相思时,其增产效应显著,尾叶桉与厚荚相思带状混交能明显提高尾叶桉的生长量,以4行带效果最好,适宜在风害不严重的地区采用。尾叶桉与厚荚相思行间混交能降低厚荚相思的风害率并能明显增加混交林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在沿海台风多发地区是有推广价值的一种混交方式。  相似文献   

17.
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南山地引种的19个不同桉树种/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35.3-53.3m^.hm^-2,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经示范推广收效显著,是闽南山地短周期工业原 造林的首选树种,值得大力推广引种。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5年生尾巨桉不同器官的燃烧特性因子、物质组成成分和营养元素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种器官去灰分热值在18.57~21.09 kJ·g~(-1)间,排序为叶片树枝树根树干树皮;去灰分热值和干质量热值、灰分相关显著,和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全氮都显著相关,尾巨桉不同器官的热值受其物质成分及营养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