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从广东汕尾一鲍鱼养殖厂的患病黑稚鲍中分离筛选到56株菌,并对之进行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6株菌中有16株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磷脂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占总菌株数的28.6%;而有溶血现象的仅有6株,占总菌株数的10.7%,且溶血能力不强.其中,8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的能力,3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明胶酶的能力,21株具有产胞外磷脂酶的能力,5株具有产溶血素的能力.此外,同时可分泌4种以上胞外产物的菌株为22株,占39.3%;同时分泌6种胞外产物的菌株为3株.综合考虑每种胞外产物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产物的能力,初步确认16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2005年初自福建漳浦鲍鱼场患病以及健康稚黑鲍中各分离到27和56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产胞外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及溶血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来自健康鲍的菌株产胞外酶的数量明显大于来自病鲍的菌株,但来自病鲍的菌株具有强分泌胞外酶能力的比例明显大于来自于健康鲍的菌株。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最后确认10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南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sicolor supertexta)苗大规模掉板死亡病因,从鲍鱼场患病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28株异养菌,并对其分泌胞外酶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异养菌中有46.4%能分泌(酪)蛋白酶,60.7%能分泌明胶酶,3.57%分泌卵磷脂酶,17.86%分泌溶血素,但均不能分泌脂肪酶和淀粉酶.推测胞外蛋白酶为鲍苗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有5株异养菌为鲍苗掉板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海南西岛九孔鲍养殖水体中细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自海南西岛的鲍养殖水体中分离出90株菌株。TCBS和2116E培养基分别分离40株(弧菌)和50株(异养菌)。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到的2批菌株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鲍苗掉板死亡期间,养殖水体中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淀粉酶、磷脂酶和明胶酶的比例总体上高于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中能分泌溶血素的比例要略高于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总体上,后者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能力的菌株应视为鲍苗的潜在致病菌。此外,在对鲍的细菌性病害研究中,除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菌株外,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蔡俊鹏  程璐 《水产科学》2006,25(6):275-279
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九孔鲍肠道中共分离筛选到25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肠道,11株来自养殖水体,并对它们产多种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8.6%的肠道弧菌能分泌蛋白酶,21.4%能分泌脂肪酶,64.3%能分泌卵磷脂酶或淀粉酶,92.9%能分泌明胶酶;水体中的弧菌63.6%能分泌蛋白酶,54.5%能分泌脂肪酶或明胶酶,72.7%能分泌卵磷脂酶,100%能分泌淀粉酶。同时筛选出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超强的菌株,除分泌蛋白酶能力最强的弧菌(Bh14)来自鲍鱼肠道外,其余分泌其它4种胞外酶能力最强者(Sh05、Sh03、Sh11、Sh08)均来自养殖水体。研究还发现来自水体的弧菌分泌多种胞外酶能力强于来自肠道的弧菌。由此提示,应用有益微生物以改善鲍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可能会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从大连1号杂交鲍养殖水体及肠道中分离出18株弧菌和32株异养型细菌,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产胞外酶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分离出的14株弧菌和22株异养细菌,共有22株(61.1%)具有分泌脂肪酶、卵磷脂酶、明胶酶、蛋白酶、淀粉酶或溶血毒素的能力;鲍肠道分离出的4株弧菌和10株异养细菌,共有9株(64.3%)具有此产酶能力。但总体上,从水体中分离出的菌株的产酶能力要强于从鲍肠道中分离出的菌株,且数量更多,尤其是水体中异养细菌。在所有的50株菌株中,有2株(4%)具有产3种酶(脂肪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有9(18%)株具有产2种酶的能力。产酶菌株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本次试验对鲍肠道及养殖水体中菌株产酶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大连1号杂交鲍在南方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2年以来,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产业的发展。为寻找病因,于2004年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培苗过程中变白掉板的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9株和15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的产酶能力及溶血现象,并对它们的产酶能力及溶血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来自下沙病鲍苗的菌株比来自官湖的健康鲍苗的溶血能力差;但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分泌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磷脂酶的能力。考虑到胞外酶是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据此推测,下沙鲍鱼场鲍苗发生脱板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这些菌株能分泌胞外酶有关。  相似文献   

8.
2003年跟踪观察了深圳一鲍养殖场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9号菌株),2次回归感染试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副溶血弧菌,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有明显的溶血能力。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副溶血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的掉板死亡。  相似文献   

9.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病因子生产者。  相似文献   

11.
引发杂色鲍苗掉板死亡的溶藻弧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观察了广东汕尾鲍鱼养殖场的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1号菌株).2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回归感染实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拥有明显的溶血能力.结果证明了溶藻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掉板死亡.  相似文献   

12.
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产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的产酶特性 ,筛选出有应用潜力的有益菌 ,本实验从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分离到 32株菌。革兰氏染色表明 ,10株为革兰氏阳性菌 ,2 2株革兰氏阴性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 ,6 1.9% ( 17株 )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 ,71.9% ( 2 3株 )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或淀粉酶 ,34.4 % ( 11株 )的菌株产纤维素酶。这些产酶菌株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在这 32株菌中 ,产四种酶的有 5株菌 ,产三种酶的有 9株菌 ,产两种酶的有 9株菌 ,产一种酶的有 9株菌 ,也就是说 ,所有的菌株都能产酶。由此表明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在该环境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半滑舌鳎源蜡样芽孢杆菌毒性检测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鱼源致病菌L1进行了16SrDNA的鉴定、6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溶血素和4种胞外酶的定性分析以及半数致死密度测定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1为蜡样芽孢杆菌,携带与腹泻毒素相关的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T基因、细胞毒素K基因、多效调控因子、非溶血性肠毒素5种毒力基因,不含呕吐基因;并且该菌分泌溶血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尿素酶;其对斑马鱼96h半数致死密度为3.26×10~8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等15种药物敏感。本试验旨在从毒力基因和外毒素角度评估该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潜在致病性;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鳜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为代表,采用玻璃纸覆盖技术提取了8株嗜水气单胞菌和1株温和气单胞菌的胞外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8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均有35kDa的共同蛋白带。酶活性和溶血性分析表明,GYK1株胞外产物具有酪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明胶酶活性,但不具备脲酶活性;溶血性较强,蛋白浓度为365μg·mL-1的胞外产物对鳜血细胞的溶血价为213,对加州鲈、银鲫、小白鼠、兔、绵羊、人O型血的红细胞的溶血价在211~214之间。应用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GYK1株的胞外产物进行了初步纯化,得到分子量为35kDa的蛋白带,该纯化产物具溶血性,但溶血性比粗胞外产物降低,对鳜和小鼠血细胞的溶血价均为25。  相似文献   

15.
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轮虫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离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尾部溃烂症病原并对其理化、胞外酶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于患病海马肝脏的优势菌株HM-10为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菌,其对海马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51×10~6 CFU/g体重。API 20E理化分析显示,该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L-阿拉伯糖、杏仁苷产酸。基于形态观察、理化指标对比,以及16S rRNA和看家基因(gyrB、rpoD、rec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HM-10为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采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法制备该菌胞外产物(ECP),溶血及胞外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M-10的ECP对绵羊血有较强的溶血活性,同时具有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脲酶活性,但不具有脂肪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药敏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M-10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类、酰胺醇类及多肽类等17种药物敏感。本研究确定了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的病原菌为轮虫弧菌,结果对海马养殖中弧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症状典型的网箱养殖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824-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经鉴定,菌株824-1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利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其胞外产物具有淀粉酶、明胶酶、酪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其中以淀粉酶、明胶酶和酪蛋白酶的活性最强,但没有脲酶活性。研究了20种化学药物和15种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磺胺 TMP和庆大霉素等3种化学药物和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4种中草药的抑菌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养殖河蟹弧菌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胞外产物的致病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徐海圣 《水产学报》2002,26(4):357-362
从杭州-养蟹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3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性质测定,鉴定为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健康触,48h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证实副溶血弧菌为河触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氯霉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理化方法处理获得的胞外产物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并对河触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传统饲料受成本高、品质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因而对水产微生物制剂等新型养殖饲料的开发迫在眉睫。筛选能够分泌胞外消化酶的酵母菌株对水产养殖饲料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海洋沉积物为载体,从中分离筛选出能够分泌胞外消化酶的酵母菌株44株。其中能够分泌淀粉酶的有15株,能够分泌蛋白酶的有12株,能够分泌胞外脂肪酶的有21株,能够分泌纤维素酶的有14株,而有两株酵母HY-27与HY-37能够分泌全部四种消化酶。笔者对这两株酵母进行了初步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Sporidiobolus pararoseus与Sporobolomyces patagonicus,并将之作为开展微生物制剂后续研发工作的重点突破对象。  相似文献   

19.
哈氏弧菌胞外产物对红鳍东方鲀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技术提取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H-06091菌株的胞外产物(ECP),通过肌肉和腹腔注射2种方式研究其对红鳍东方鲀(Fugu obscurus)的致病性。采用双层纸片法对其主要酶成份进行初步研究;测定其对绵羊红细胞和红鳍东方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将哈氏弧菌在不同温度下(15℃、20℃、25℃、30℃、35℃、40℃)培养36h和25℃下培养不同时间(12h、18h、24h、36h、48h、60h、72h)后提取其胞外产物并对其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经SDS-PAGE分离粗提胞外产物中蛋白成分,并用Dot-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该胞外产物对红鳍东方鲀具有致病性;具有淀粉酶和酪蛋白酶活性,不具有卵磷脂酶、脂肪酶和明胶酶活性;对红鳍东方鲀红细胞有溶血活性,对绵羊红细胞无溶血活性;胞外产物蛋白质总含量在35℃培养36h后出现高值,与温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25℃下培养24h、36h和48h的粗提胞外产物经SDS-PAGE分离,有3条蛋白质条带最明显,分子量分别约为31kD、38kD、60kD;其中分子量约为60kD蛋白条带,经Dot-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证实其为半胱氨酸蛋白酶-1。根据以上结果认为哈氏弧菌H-06091菌株胞外产物含有多种毒力因子,与该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黄海希瓦氏菌(S. smarflavi)AP629胞外产物(ECPs)的致病性,用平板玻璃纸法提取胞外产物。结果显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发现ECPs蛋白条带主要在114 kDa、66 kDa、39kDa、36 kDa、79 kDa;ECPs具有酪蛋白酶、淀粉酶、卵磷脂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明胶酶活性;一些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菌株AP629ECPs的酶活有影响,EDTA、PMSF、SDS、MnCl_2作用浓度分别为10、5、5、5 mM时,ECPs酶活受到不同程度抑制;Ca~(2+)和Mg~(2+)则提高ECPs的酶活,可分别提高3%~19%和12%~28%的酶的活性。菌株AP629的胞外产物人工感染小白鼠和仿刺参试验结果表明,黄海希瓦氏菌AP629的胞外产物不显示致病性。该文为揭示黄海希瓦氏菌AP629发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